第三章 學會認識自己(3 / 3)

“成為一流劍客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永遠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反省。如果你兩隻眼睛都緊緊盯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裏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聽完師傅的話,年輕人恍然醒悟了,不再想著什麼一流劍客的招牌,而是一邊苦練,一邊觀察自己的劍法,發現不足就立即想辦法彌補。3年後,這個年輕人就被大家尊稱為一流劍客,名氣僅次於師傅。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很容易發現他人的缺點和錯誤,卻看不到自身的瑕疵與紕漏。大概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往前看卻忘記了窺看內心最深處吧,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將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完全忽略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當一件事情出現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自身能力和實力的不足,而是歸咎於運氣不佳或其他的客觀因素。

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不懂得自省,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根本就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是很難取得進步的,更不要談成功了。相反,那些懂得自省的人,往往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盡力改正,不斷地完善自己、成長自己,讓自己漸漸地接近成功。

人難免有錯,有了缺點其實不應該忌諱別人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反省是砥礪自我人品的最好磨石,是自我認識水平進步的動力。反省是對自我言行進行客觀的評價,認識自我存在的問題,修正偏離的行進航線。因此,我們應該懂得自我反省。

第44天牢記他人的恩澤

我早年從北師大剛畢業,經馮友蘭先生和金嶽霖先生推薦,到清華當助教,這是很幸運的事。一個大學本科生畢業就能上講台,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這也是我一生學術生涯的開始。所以我很感謝馮先生和金先生。

——張岱年(北大哲學係教授)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向來都是一個注重人情的民族,不管是家人還是親人、朋友以及其他人,我們都很注重人情。

我們生活在人的社會裏,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我們也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幫助,對於他人的幫助,我們應該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接受,同時也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有一個小男孩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窮人家裏,不但經常吃不上飯,父母還經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情爭吵。感恩節這天的早晨,父母又爭吵了起來,而且越吵越激烈。就在小男孩感到萬分痛苦和無助的時候,門被敲響了,小男孩趕緊去開門,剛打開門,小男孩就看到一個身材魁梧卻滿臉笑容的人,他的手中還拎著一個籃子,籃子裏放著各種節日必備的食物。

一家人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時來人笑著說:“這份東西是一位知道你們需要的人讓我幫忙送來的,他希望你們知道有人還在關懷著你們。”小男孩的爸爸極力推辭,但那人卻說:“我隻是一個跑腿的。”接著他微笑著說:“感恩節快樂!”說完將籃子交給小男孩轉身離開了。

小男孩的內心就在這一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無比地感動,發誓日後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多年後,小男孩長大了,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將那粒愛的種子放在了心裏,每年的感恩節,他都會給幾乎需要幫助的人送上禮物。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種時候也總會有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也許,他們在幫助我們的時候並不奢求有任何回報,但我們一定要記住他人對我們的好處,同時也要忘記你對他人的好處,這個世界上,對你不好的人是存在的。對他人的幫助心存感激,讓自己的心靈時時受到溫暖和鼓勵,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他人。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恩情,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在嗬護著我們彼此,整個社會也將被溫暖和情誼包裹起來,成為有愛的天堂。讓我們記住他人的恩澤,當自己有能力時去幫助他人,讓愛的種子開出更多、更燦爛的花。

第45天在逆境中學會成長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蘇軾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一些人在挫折麵前倒下了,一些人不管遇到再大的挫折不但不氣餒,反而會激發起改變現狀、奮發向上的意誌,這樣的人也往往能夠迅速地獲得成功。因為他們讓自己的潛能在逆境中激發了出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幾乎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在生活中,如果稍微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兩個同齡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出身不同,自立能力就不同,一般出身窮困家庭的孩子要比出身大富人家的孩子自立能力強一些。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逆境能夠激發人的潛能。

每個人都知道,任何一片海域都不可能沒有波浪,自然也沒有一個出海的人沒遇到過風暴,在慢慢的航程中,風浪不但不可怕,反而讓出海人提高了警惕,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用更大的勇氣去麵對下一次風暴,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北大心理學認為,人生的航程也是這樣的,一帆風順的情況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除了我們的想象,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逆境更重要。一個能夠在逆境中學會成長的人,往往都不會離成功太遠。因為,逆境往往能夠激發人的鬥誌,逼著人在決定中抗爭,一個被困厄無以複加的人往往能夠迸發出連他自己都深感震驚的力量。

季羨林不但是北大副校長、唯一的終身教授,還被稱為東方鴻儒。然而,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他卻說:“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當自己長到四五歲的時候,對門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去很遠的地方,到別人割過莊稼的地裏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穀穗。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穗比較多,母親把麥粒磨成粉,做了一鍋麵餅子,我大概吃出味道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吃了一塊,讓母親看見了,她追著要打我。我當時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就逃到房後,往水坑裏一跳,母親沒有辦法來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麵餅吃光。”他接著說,“現在寫這些還有什麼意思!但它使我終身受用。有時能激勵我前進,有時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曆沒有關係嗎?”接著他又說,“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於是坑害子女。”

正是因為逆境的存在,才更要求我們要打起精神、激發鬥誌,最終戰勝它,成就自己。麵對逆境,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這些除了會讓我們更加墮落,對事情本身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逆境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不可戰勝的,隻要我們能夠勇於麵對,逆境就會轉化為順境,我們自己也會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因此,讓我們在逆境中學會成長自己吧。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承擔逆境的勇氣。

第46天在自卑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見了艾森豪威爾,心理上把他看成是大兵;與肯尼迪晤談時,心想他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一個有錢的小開而已。

——葉公超(北大教授)

不少人都曾有過自卑,特別是當我們身處困境中看那些成功、幸福的人時,我們的心頭就會被自卑感占據著。幾乎人人都知道,自卑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一個堅強的人來說,自卑卻可以為自己提供進取的動力,將壞事變成好事。

北大心理學家認為,自卑能夠成為人前進的動力,因為自卑來自於你內心的自尊,對於一個善於自我調節的人來說,自卑以及他背後的自尊都能夠激發他內心趕超他人的心理,更強的拚勁就隨之產生了。

甄小平生活在一個很貧窮的家庭,父母都是底層工人,住的也是廉租房。他本人不但臉上長滿了坑坑包包,就連體重與身高也嚴重不成比例。在少年時代,他曾因為這樣的出身以及自己的長相而自卑過。

上學後,他經常被高年級的同學嘲笑長得難看,也被一些家庭富裕的同學譏笑自己不但長得難看,還是窮得連房子都沒有的人家的孩子。為此,不願服輸的他經常和同學們吵起來,有時還會打起來。好幾次,就因為這被老師和父母訓斥過,細心的媽媽漸漸地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自卑才和同學發生矛盾的。於是,在甄小平和同學發生矛盾後一改之前的作風,將甄小平叫到了身邊,先給他講了《巴黎聖母院》中卡席莫多的故事,然後輕聲對他說:“孩子,雖然父母沒有給你好的生活環境,但你要知道你並不比那些同學差,你和他們是一樣的,你和他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如果父母不提供,你們都會變得一無所有。人,要懂得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創造性地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聽著媽媽的話,甄小平的心漸漸地被溫暖了。“是啊,一個人的外表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但我根本就沒有卡席莫多那麼醜陋。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我怎麼沒有想到要自己去改變呢?怎麼不知道讓他們羨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嘲笑我呢……”甄小平本身就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聽媽媽那麼說,心裏自然就想到了這些。

此後,甄小平變得和之前一樣活潑愛笑了,同時在學習上比之前更加努力,課餘時間也一直看著媽媽送給自己的那本《巴黎聖母院》。身邊的同學對他的眼光卻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改變,但甄小平再也不像之前那樣對待同學了,而是一邊裝作沒有聽見,一邊在心裏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賺很多很多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讓你們這些嘲笑我的人忌妒去。”當時,在甄小平的大腦裏隻有經商能夠賺很多的錢。於是,他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學習經商。

就在高三那年,甄小平不顧父母的反對放棄了上大學,去了一家民營企業,做起了推銷的工作。在工作中,甄小平勤奮努力,因此業績十分突出。不到一年就被晉升為公司副總。3年後,已經擁有足夠資金的甄小平毅然離開了公司,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唯一能夠抑製人的潛力發揮的就是人的內心。一個自卑的人如果總是躺在“不如別人”的泥潭裏不敢起身,那即便有再大的潛力也將會隨時間的消逝而流失,而如果他能夠戰勝自卑,成功地站起來,那誰又敢保證他不能走出輝煌的旅程呢?

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自卑是內心的一把鎖,鎖住我們的快樂和幸福,但我們一定不要讓這把鎖鎖住讓自己上升的空間。在自卑麵前,應該懂得該換個角度,是自卑讓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感恩自卑,將自卑變成一種力量,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7天正視自己的缺點

若真要評判兒童的成績,那麼應該看他們今天比昨天長進了多少,從前的缺點補正了沒有,從前未發展的能力和興趣現在發展了沒有。總而言之,現在比從前是否進步。這才是評判兒童成績的真問題。

——胡適(北大教授)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自己的缺點,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失敗莫過於不知道自己的缺點,最危險的是放大了自己的缺點卻要堅持已有的缺點。北大心理學認為,缺點和失敗等一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正視。一個不能正視自己缺點的人,也是永遠都不會想改正缺點的人。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而自我完善的前提就是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俗話說“對症下藥”,隻有知道了自己身上的缺點,才能做出相應的改正,也才能超越自己、實現理想。

董少鋒從小就喜歡跆拳道,每天都跟著電視或光碟練習著,但在他13歲時,遭遇了一次車禍,失去了右臂。傷好後,很多人擔心他再也不能練習跆拳道了,一些好心的同學也都來安慰他。

董少鋒自己也有些擔心,因此剛剛出院,董少鋒就堅持著練習,而且比之前認真了很多。他在心裏告訴自己:“自己一定要超越自己的缺點,將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跆拳道教練。”

父親見自己的兒子這麼用功,便為兒子請來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跆拳道師傅。但是這個師傅隻交給他一招,並讓他反複練習,當然這一招是自己的父親從來都沒有教過自己的。董少鋒很快就學會了這招,便要求師傅教別的,但師傅堅決不同意。好在董少鋒很尊重師傅,所以認認真真地練習。

一年後,在師傅的鼓勵下,董少鋒參加了全國性的跆拳道比賽。盡管滿懷著信心,但到了比賽那天,看到高大而強壯的對手,信心還是頓時削弱了不少。沒想到自己的緊張被師傅看出來了,師傅鼓勵他說:“別想那麼多,你隻需要抓住機會,將平時練的那招使出來,就一定能夠贏得這場比賽。”

聽了師傅的話,董少鋒一副將信將疑的表情,但還是衝著師傅笑了笑,同時決定自己一定要抓住機會使出那招。

到了賽場上,董少鋒表現得鎮定自若,完全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看到董少鋒這樣的表現,師傅欣慰地笑了。

比賽的結果,果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董少鋒奪得了冠軍。領完獎後,師傅對他說:“我教你的是跆拳道中最難的一招,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你已經用得得心應手了。最重要的是,破解這招的唯一辦法就是抓住你的右臂。”

聽完師傅的話,董少鋒感激地笑了。後來在師傅的帶領下,董少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了一名非常有名的跆拳道教練。

法國著名詩人拉羅什福科說過,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人是懦弱的,要戰勝命運首先要戰勝自己,而一個連自己的缺點都不敢正視的人,還有什麼理由抱怨命運對自己的殘酷?因此,把自己向外的鏡子翻轉過來吧,先照一照自己身上的缺點,看清楚、改正它,這樣出現在他人麵前的你才會是一個完美的你。

北大心理學認為,缺點在任何時候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就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中,進而自我消沉、自我墮落。這跟慢性自殺幾乎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此,我們應該正視缺點,不讓缺點阻礙自己前進的步伐。

第48天心理是人生的主人

與其揣測他人怎樣認為你,還不如花點心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往往會讓人更富有。

——北大心理學理念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受到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受到影響時,往往會產生一些意識上的偏差。在這裏,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如果偏離了自己的目標,則要及時糾正。北大心理學也認為,沒有主見的人往往是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的,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不要讓他人的情緒影響到我們自己。有的放矢,學會選擇和吸收。

北大心理學認為,有主見是每個北大人必備的素養之一,在有主見的同時,也應該學著去接受他人的建議。怎樣做到呢?北大心理學認為,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真理,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對於他人的評價,我們大可擺出一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當然,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挫折和沮喪,但一定不要失去明天的夢想。生命的價值取決於我們自己,相信自己是最獨特的、是最棒的。

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而是麵對著會議室的100多人,舉起一張50元的鈔票,問道:“誰要這50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50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說著就將鈔票揉成一團,接著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踏了一腳,並且用腳碾它,再次拾起又髒又皺的鈔票。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不管我怎樣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50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不管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肮髒或潔淨、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人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寶藏,隻是常常被我們忽視。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不要一遇到失敗就一蹶不振,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其實寶藏一直都在。要認識到,無時無刻我們都在希望著。北大心理學也認為,心理會產生行為,行為會鑄就人生。一個相信自己是一個無價之寶的人,往往能夠挖掘出人生的潛力,創造出有價值的人生。

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在挖掘自身寶藏時,要學會放鬆,隻有這樣,潛意識才會顯現,靈感就是這麼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