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者,安可泯滅之?故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此三才之用,無非一靈以神其間,而又何可泯滅之?
“譯文”
天下有那麼微小的一句話,而千百年之後讀來仍有新意;有那麼一個字的意義,在百世之後讀它還如親眼所見一般真實,怎麼可以讓這些字句消失呢?風、雷、雨、露,是天的靈氣;山、川、民、物,是地的靈氣;語、言、文、字,是人的靈氣。天、地、人三才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現象,無非是“靈”使得它們神妙難盡,而又怎麼能讓這個靈性消失泯滅呢?
“賞析”
天、地、人,謂之三才,立天之道是陰與陽,立地之道是柔與剛,立人之道是仁與義。三才的具體表現,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分別是風、雷、雨、露、山、川、民、物、語、言、文、字等。三才之中,人是萬物之靈,立於天地之間,與同樣具有靈氣的天地構成世界的整體,又如何能讓這些靈氣消失掉呢?
“故事”
點睛之筆
我國東晉時出了位很有名的大畫家。叫顧愷(hat)之。他年輕時常到各地去遊覽,先後到過四川、湖南、江蘇、浙江一帶,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加之他刻苦用功,常常夜以繼日地繪畫作詩,因此畫藝高超,被人稱為“畫絕”。
有一年,他來到江寧(今南京),正趕上江寧正在修一座廟宇叫瓦官寺,因財力不夠,寺廟裏的和尚公開向當地有名望的貴族豪紳發起募捐。在那些有錢人中,小氣的捐的很少,一般人也隻捐個三萬、五萬的,最多不超過10萬。
顧消之見到這種情況,就來到寺裏,向管事的人說:“為了修建寺院,我捐100萬。”
圍觀的人見他穿得普普通通,一副窮書生模樣,都露出不信任的目光,有人甚至說:“你要是能捐10萬,我們就會讓寺裏給你掛匾,別說是100萬了。”
顧愷之從容地說:“你們隻要給我粉刷出一堵牆壁來,我自有辦法。”
寺裏的和尚按他的要求把廟裏的一堵牆刷得雪白,顧愷之於是閉門作畫,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在牆上畫了一幅佛教故事裏的維摩詰像,但隻剩下兩隻眼睛的珠子還未點。這時,顧愷之把和尚找來,讓他打開寺門向公眾宣布:
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現在就要點眼珠了,歡迎大家前來參觀;第一天來看的人,每人要施錢10萬,第二天要施五萬,第三天來參觀者多少自便。
寺門一開,顧愷之當著眾人的麵,為壁上維摩潔的像點眼珠子。點好之後,畫上的人物一下子就活了,頓時顯得神采煥發,神氣活現,光照全寺。
前來看畫的人越來越多,頭一天就擠滿了寺門,不幾天就捐足了100多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