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皇帝跑哪去了 (3)(3 / 3)

不知道在序裏該說些什麼,我非常不喜歡命題作文,要說也隻能說幾句真話。也許,特別想說的就是,與常見的老外拍攝的曆史老照片不同,這一次我們所能見到的,不管它們有多漂亮,製作多精良,卻還是似曾相識。換句話說,作為觀賞者,我並沒有太吃驚,更沒有很意外。老外所看到的一切,與我們自己的目光所及,雖然還會有差異,但是已沒什麼太大不一樣。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了與時俱進,說明了開放和發達。我們都改變了,老外的目光,放棄了以往的單純獵奇,不再滿足於奇風異俗。我們的思維,再也不是少見多怪,盲目排外或者崇外。麵對共同的地球,我們已開始了用全球化的目光來審視,我們學會了應該這樣看世界,也知道應該讓世界這樣來看我們。

不得不再說的經典

何銳兄認死理,非得讓人談經典,我無話可說,強調自己從來不相信這個。他電話威逼,又來了一封信,堅決不肯放過。遇上朋友固執該怎麼辦,要麼你更固執,裝傻,幹脆不理他。要麼就認倒黴,還是裝傻,他要求怎麼樣,你就順著他說。

何銳兄認為,中國文學遭遇瓶頸,主要是缺乏經典意識,缺乏先鋒意識和都市意識,以及純文學創作的後繼乏人。因此他讓你必須回答下列問題:“談談自己對經典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你心目中的經典,為什麼經典離我們越來越遠,作家為何要具有經典意識,特別是一個優秀作家應當以怎樣的方式對經典做出自己的回應。”

我覺得所謂經典,仿佛電視廣告中的鈣,給人留下一個印象,似乎隻要花錢補一下,就可以十分健康。所有中國人都缺鈣,所有中國作家都缺乏經典意識。按照廣告商的宣傳,我們都去吞服幾粒文學的鈣片,問題是否解決,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事到如今,我們身邊有著太多文學經典,多得甚至讓人懷疑,大家不是缺鈣,而是鈣太多,骨骼已經老化,動不動就骨折。從稚嫩的中學生和女記者,到老辣的文學教授兼評論家,開出口來一套又一套,小說本來就一個小,現如今一張開嘴,偏偏全是大。

美國作家海倫是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個盲人,作為聾啞人,所能接觸的文字,都是最經典,因此她寫出來的文章,有種一塵不染的典雅。很顯然,因為這樣那樣的限製,她沒有被糟糕的文字作品汙染過。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取法乎上躲避糟粕,光接受經典熏陶,肯定會有好處,但是在一個世俗社會裏,這根本不可能。

經典並沒有越來越遠,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潛伏,就在身後的書架上。事實上,我並不讚成要有什麼經典意識,曾幾何時,對作家必須寫出“力作”甚囂塵上,充滿了功利色彩,結果空喊半天,跟沒說一樣。寫作應該從心靈深處流出,它需要我們的非凡努力,不懈抗爭,與經典還真沒多少關係。中國文學確實遭遇了瓶頸,然而依靠經典,肯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事實上,不隻是寫作者,包括閱讀者,對經典早已似是而非。我們不是無動於衷,不識廬山真麵目,就是把經典當作大棒,對著文壇一陣亂打。經典成了皇帝的新衣,成了包裝的商品,沒有具體分析,沒有生命感受,隻剩下了空洞的外殼。

不好意思,應該順著說的命題作文,說著說著又擰了,真對不住何銳兄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