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到大連,都是十多年前,都是參加文學方麵的會議,好像都是私人老板讚助,花了不少銀子。窺一斑而知全豹,很顯然,大連不但喜歡足球,還順帶偏愛文學。那天開完會,主辦的大老板躊躇滿誌,說第一流球迷都自己玩,有沒有興趣去踢場球。
於是,一幫作家不知深淺地站到了球場上,嶄新的運動服和鞋子換好了,人模狗樣還真像回事。在我們麵前是一支企業的足球隊,說是業餘,都是專業隊退下來,不由地心有些慌,畢竟老胳膊老腿,禁不起碰。大老板安慰我們,說關照過了,不玩真的,就陪你們玩玩,另外再給你們配兩個我的主力隊員。
充其量也就出一身大汗,我來回奔跑幾趟,摔一兩次跤,碰三四下球,已是公認的體力好。晚上睡得香,第二天很晚才醒,高樓窗戶懶洋洋往下看,大街上車來車往,有軌無軌,都是公交車。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路上竟然看不到一輛自行車。
和本地人聊天,說大連山坡多,騎車太累。我將信將疑,見過老照片,與其他城市一樣,當年這裏騎車的並不少。向年齡略大的老同誌取證,答案是當然,說過去年代你要上班,坐車不方便,就隻能騎車。坡多怕累從來不是理由,我們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不是為了環保,而是沒辦法。
大連的公共交通全國位列前茅,人們隻是因為坐車方便,才放棄了自行車。第二次到大連,有機會與市長對話,議論那個具有城市標誌意義的足球建築,一位詩人很認真,說它起源於市長的靈感,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決策如果是錯的,萬一錯了,會怎麼樣。市長如何回答,我記不清了,顯然,市長沒覺得那個建築有什麼不好,所有在場的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和一棟醒目建築相比,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重要得多,因為它牽涉到了市民的切身利益。差不多是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曾跟大連競辦全運會,最後南京勝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卻更欣賞大連當年的競辦口號,“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這種自信,這種孤芳自賞,才是一個理想城市應有的特質。在我印象中,大連人是真的喜歡運動,他們貨真價實,更接近體育的本質。大連更人性化,譬如在公共交通方麵,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連要比別的城市更現代化。
小龍蝦十三香
自從和十三香掛上鉤,小龍蝦很快流行起來。沒人說得清楚本地有多少家館子賣龍蝦,一位南京籍女明星對朋友說,到我家鄉請你們吃小龍蝦。南京的小龍蝦確實好吃,不過她知道了價格,怕是也會心疼,一家有名氣的館子,龍蝦賣到了二十塊錢一隻。
小時候,南京街頭也有龍蝦買,放油鍋裏炸,一分錢一個。上海蘇州一帶的親戚,不管貧窮,說起來便不屑,說那邊的人竟然吃小龍蝦。其實過去的年代,南京人很少消費小龍蝦,清水大螃蟹才幾毛錢一斤,誰還會去吃那玩意。然而在街頭公開賣,眾目睽睽之下騙小孩子,難免被人詬病。
在分類學上,小龍蝦的學名叫克氏原螯蝦,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蜊蛄科,螯蝦亞科。流行的說法,日本人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為了對付太多的屍體,於是引進了小龍蝦。
這個傳說很恐怖,卻不可能是真,小龍蝦原產美國,借道日本來南京,應該是在抗戰前。國產的小龍蝦都源於南京,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最初的幾十年,小龍蝦既沒激增泛濫,也沒被饕餮吃光。最後是十三香成全了小龍蝦,過去不愛吃,一是不好吃,二是沒品味。現在變了,醜小鴨成了白天鵝,好吃又有品味,請客往往都是大款。
上海有家報紙上的文章說,意大利人也覺得小龍蝦味道不錯,開始從美國引進。沒想到十年後成災,小龍蝦不僅吃盡水生植物和小魚小蝦,而且迅速爬上食物鏈的頂端,徹底改變了馬薩丘科利湖的生態係統。到處都是它們頑強的身影,爬行在街道中央,埋伏在居民的花園,當地政府不得不大量引進它的天敵梭魚,效果並不理想。
為什麼不考慮引進十三香呢,意大利人真是笨。事實上,小龍蝦的最大天敵是偉大的人類。意大利人嘴饞,與中國人相比,與南京人相比,小巫見大巫。有了十三香,小龍蝦越多越好,價格會越來越高。再多也不用擔心成災,在南京,每年吃下肚的小龍蝦是個天文數字,會吃的主會告訴你哪家館子小龍蝦最好,什麼才是正宗的盱眙十三香。否則你隻配當個菜鳥,夾起的第一隻小龍蝦,很可能來自安徽,第二隻來自江西,第三隻也許來自湖南或湖北。
前幾日,有報道說南京人吃小龍蝦引起了腎衰竭,禍因是“洗蝦粉”。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人發誓再也不吃小龍蝦。這倒是有些可怕,問題很嚴重,釋放出了非常危險的信號。我們不吃小龍蝦,等於少了它的最大天敵,真要是這樣,到哪去找那麼多的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