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拖延”是成功的絆腳石(3)(1 / 3)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員不穩定往往會給商店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這是管理者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有時候,並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可以通過批評的方式和手段來解決,自覺自省的員工即便犯了錯也能夠立刻積極改正,根本不需要進行刺激。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想怎麼批評就怎麼批評,極有可能會給對方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傷害。

要想籠絡住“人心”,吸引住“人才”,就必須要避免自己的行為“超限”。有些人犯錯隻是偶然間的失誤,並非明知故犯;有些人犯錯則是因為第三方影響;還有一部分是以身試法,甚至是別有用心……不同的犯錯原因自然要采用不同的管理對策,切不可采取“一刀切”式的粗暴批評。上述案例中的女店員之所以會辭職離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作為店長的王博沒有掌握好批評的“尺度”,才導致出現了“超限”效應,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正確避免“超限效應”

你還在做無用功嗎?你還在因為做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而苦惱、糾結嗎?工作中拖拖拉拉固然不是一件好事,但過於“勤快”也不是一個好兆頭。隻有建立在適度範圍內的勤快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則隻能多做多錯,忙到頭反而南轅北轍,與當初的預期目標相差甚遠。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因“超限效應”而造成的“瞎忙一場”呢?

1.批評也要講求藝術

對於領導以及管理人員來說,批評就好比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練出一批富有戰鬥力的忠軍死士,用不好則很可能傷人傷己。要想用好這把雙刃劍,就必須要避開“超限效應”的影響。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超限”呢?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被批評後,超過75%的員工會產生自卑心理,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會出現工作效率下降或工作情緒低落等不良表現。可是,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總是免不了犯錯,如果總是聽之任之,很容易造成管理混亂。既然批評不可少,那麼管理者和領導們就必須要學會並掌握批評的藝術。

不妨“打一個巴掌,再給一顆甜棗”,盡管這樣的方式並不新鮮,但確實能夠有效避免員工們因領導批評“超限”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批評者在批評之後能對員工進行一些安慰或鼓勵,那麼能及時並主動改進工作的員工比例可高達90%以上,由此也不難看出“給甜棗”的批評藝術確實可以避開“超限效應”。

2.幽默的力量超乎想象

同是批評,板著一張臉嚴肅訓話與輕鬆幽默的調侃,哪種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呢?結論不言而喻。因此我們不妨學會用“幽默”來化解批評中的尷尬,借助非正式的“調侃”來降低批評對他人心理造成的無形傷害。

很多時候,歇斯底裏的批評隻會令人產生懼怕、抵製的反應。響鼓何須重錘擂?如果采用幽默輕鬆的方式就能起到敲打對方的作用,又為什麼非要喋喋不休地批評,非要讓對方厭煩不可呢?沒有人願意成為“全民公敵”,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眾人厭煩、孤立的人。在生活中要想事事都把控好“尺度”,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法避免“超限”,那就學會借助幽默的力量吧!幽默能夠融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寒冰,能夠充當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可以使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必懷疑,幽默的力量有時確實超乎我們的想象。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超限效應”多半是因為我們以自我為中心——隻要對方的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便會對其橫加指責。古代先賢孔子曾經告誡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但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的人卻並不多。

很多領導不理解下屬的工作辛苦以及種種複雜情況,哪怕員工稍微出現一點失誤便忍不住“破口大罵”,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哪個員工願意被領導批評呢?尤其是在集體大會等公共場合,誰不希望領導能給自己留點麵子?如果在批評訓斥下屬時不能換位思考,不能顧及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就直接劈頭蓋臉“K上一頓”,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員工不僅不會積極主動地改正錯誤,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專門與你“對著幹”,甚至以“擊敗”你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所以,千萬別讓“超限效應”毀了你。

懂得了“超限效應”的道理後,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它來指導日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你想用一場演講來抓住聽眾,就不要說起來沒完沒了,用最開始的三分鍾吸引住對方才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如果你想用談話來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也千萬要把握好“度”,過長的鋪墊隻會讓對方不斷看表,從而丟掉最佳的銷售時機。抑或你有打廣告的想法,就更要著重避免“超限”,否則大筆的廣告費砸出來的往往不是暴漲的銷售業績,而是自己產品的形象被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