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告別拖延從抗擊思維惰性開始(1)(1 / 3)

——增強緊迫感,別“懶得動”

增強緊迫感是戒掉拖延症的前提,拖延與懶惰如影隨形,拖延的背後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要戰勝拖延,就得先從思維上克服懶惰。如果懶惰的思維一直存在,那麼人始終會處於一種空想的狀態,做什麼事都會覺得“懶得動”。抵抗拖延,就得先從抗擊思維惰性開始!要讓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

一、調整“期望”法:為自己設定一個期限

工作中的期望效應

透過馬斯洛的層級需求理論,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在不同的情況下,人的欲望是不同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期望不同。盡管弗洛伊德的“泛性”主義理論為眾多人所詬病,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欲”確實是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

“因為我想加薪升職啊,所以自然得努力工作,否則又怎麼可能夢想成真呢?”

“我一直期待著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大學沒畢業的時候,我就已經為自己製訂了詳細的計劃,如果沒有這個計劃,或許我依然會像塵埃一樣平庸。”

“我之所以每天上班都開開心心,充滿激情和動力,是因為我有期待啊!隻要能拿到這個季度的獎金,我就能去馬爾代夫度假了。一想到這些我做夢都會笑醒。”

……

不同的人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期望也會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帶有積極意味的期待往往能夠消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消極情緒以及種種心理不適,並從內心深處激發我們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從而自主自願地去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狀態。實際上,這種效應就是我們所說的“期望效應”,也稱“期望理論”。

早在1964年,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 . Vroom)就提出了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即“效價—手段—期望理論”,並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公開了這種根據期望效應總結出的激勵理論。

所謂“期望效應”就是指人們之所以能夠從事某項工作,並願意高效率地去完成這項工作,是因為這些工作和組織目標會幫助我們達成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某方麵的需求。在馬斯洛看來,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既有基礎性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也有獲得成就感、榮譽感、自我實現感的高層次精神需求。正是因為有這些需求的存在,我們才會努力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並為了滿足需求而做出特定的行為。

有些人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努力工作以賺取足夠的金錢,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對地位以及榮譽的需求,所以即便不缺錢,還是會變身“工作狂人”,沒日沒夜地加班。盡管兩類人的需求不同,但同樣都是“期望效應”的一種外在表現。

有期待才會有工作動力,有多大的期待就意味著能激發多大的潛能。反之,如果你隻滿足於衣食無憂,那麼一旦達到這個期待點之後,你就會陷入茫然無措的狀態,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道路該如何規劃。實際上,這種缺乏期待的狀態對於我們自身職業的長期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渾渾噩噩中時光已經飛逝,當我們醒悟過來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要想避免在迷茫中荒廢時光,我們不妨借助這種“期望效應”來激勵自己遠離拖延與渾渾噩噩的工作狀態,重新回歸充滿激情與鬥誌昂揚的奮鬥歲月。

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如果你期望擁有和諧幸福的家庭,就必須抽出必要的時間去經營;如果你期望擁有數不清的財富和巨大的成就感,就必須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學會在高壓下高效率地工作;如果你期望能夠早日升為領導,就需要立即朝著這個方向有意識地努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期待”就好比我們職業路上的指明燈,沒有了期待就隻能成為一個迷路的小孩,即便出口在眼前,也走不出迷霧與停滯不前的窘境。唯有帶著期待上路,我們才能告別拖延,一路高效前進。

小故事

阿展與阿發兩兄弟同時創業,做的都是家具行業,但幾年時間過去後,兩個人取得的成就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如今,阿展經營的公司已經是集家具製造、銷售、加盟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在當地頗有名氣;而阿發的家具製造廠還停留在小作坊階段,隻雇用了四五名木工師傅,勉勉強強維持著並不景氣的市場。

當初,父親為了支持兄弟兩人創業,給了他們每人5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實事求是地說,兩人的創業環境幾乎是相同的:沒有場地,沒有現成客戶,沒有經營經驗,資金也隻有父親支援的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