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立即行動是戰勝拖延的根本(2)(1 / 3)

2.屢敗屢戰,堅持到底

失敗是走向成功的開始。很多人之所以獲得最後的成功,是受恩於他們屢敗屢戰的精神。應該說,一個沒有遭受過重大損失的人,根本不會知道什麼是大的成功。隻有失敗才能給勇敢者以果斷和決心,隻有在逆境中能夠堅持到底的人才是最後的成功者。既然如此,人們又何苦為之前的損失而沮喪、苦惱、一蹶不振呢?不要讓之前的損失影響現在的行動,重新抖擻精神,綻放活力吧。

縱觀整個世界,失敗和坎坷的痛苦無處不在,無論一個人是高貴還是低賤,失敗和坎坷都會一視同仁。就像海中的魚兒一樣,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不都在水中浸泡著嗎?唯一不同的是,麵對以前的損失,你是願意做一條愈挫愈勇的魚兒,還是願意做一條一蹶不振的魚兒呢?

(三)用正向信念進行自我激勵

拖延是一種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受思想、信念、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腦海中逐步形成的。因其形成不易,所以想要改變這種習慣也不容易。它作為一種信息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之中,時不時地冒出來,提醒人類的大腦:這個事該怎樣做,那個事該怎樣做。在這種指導下,即使人們做出了錯誤的事情,也會覺得是正確的。特別是在麵對一些突發的困難時,這種不良習慣的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久而久之,拖延便會徹底摧毀人類的意誌力。

例如,很多人對現有的工作不滿意,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卑微的勞動,於是,拖延的習慣開始萌生了:平日裏對工作不積極,得過且過。這種拖延十分致命,且不說它會給公司帶來損失,而且也容易給自己帶來危機。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沒有任何一個老板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你敷衍;而是會視情節輕重,或是批評一下,或是直接開除你。對此,唯一能與之進行抗衡的便是信念的力量。通過正向信念的不斷激勵,時刻提醒,逐漸改變這個錯誤的存儲信息。

很顯然,自我激勵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一個看似沒有能力的人發揮出巨大的潛力。例如張海迪,正向的信念給了她無窮的力量,盡管她的身體不能站起來,但是她的生命站起來了,而且站得很高;例如霍金,因為有了正向信念的自我激勵,盡管病痛瘋狂地折磨著他,但是他依然創造出了奇跡,成為了物理學和天文學界的亮麗奇葩。就克服“拖延”這種不良習慣而言,用正向信念進行自我激勵,能有效地甩掉“拖延”的尾巴。

毋庸置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有一定的差距。由於各種原因,生活中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不如意,於是人們就會產生思維的惰性,“拖延”便會乘虛而入。此時此刻,就需要用正向信念進行自我激勵,給自卑者以信心,給失望者以希望,給懷疑自我能力的人以自信。不斷地告訴自己:你可以、你一定行、你沒問題、你絕不能拖延、你要勇敢麵對一切……有了這種力量的不斷激勵,人們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小故事

阿力出生在西部偏遠的地區,由於家庭條件很不好,初中畢業之後便隻身來到北京打工。由於學曆不高,又沒有工作經驗,阿力甚至連看大門的工作都找不到。無奈之下,阿力決定返回家鄉。然而造化弄人,偏在此時,阿力遇到了一位老鄉。一番長談之後,阿力了解到這位老鄉現在在一家外企上班,並深得老板的器重,前程非常光明。老鄉在了解了阿力的處境之後,十分同情他,不僅為阿力提供了免費的住房,還熱情地幫助阿力聯係工作。

很快,阿力在老鄉的幫助下,進入一家知名企業上班,月薪也一下子翻了數倍。事實上,以阿力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進入這樣一家企業工作,企業的老板是看在阿力老鄉的麵子上接受阿力的。可是,阿力並不知足,得知自己的工資比其他同事都低,心理十分不平衡。於是,他的思想開始出現惰性,對待工作也不如從前認真了,拖延的苗頭開始出現。阿力的心中一直抱著這樣一種心態:給多少工資辦多少事情,想要升職就靠老鄉幫忙。

久而久之,老板開始不滿阿力的工作態度,時不時地批評一頓,阿力的心理更加不平衡了,於是對待工作更加應付了事,並且時不時地向老鄉抱怨工作太不好了。老鄉苦口婆心地開導阿力,建議他利用業餘時間多充電,學習一些技能。可是阿力根本聽不進去,堅持請求老鄉出麵幫幫自己,安排一個更好的職務給自己,並且不斷地打電話騷擾這位老鄉。甚至有幾次,老鄉正在開會,阿力的電話就打了進來,忍無可忍的老鄉終於爆發了,他拒絕幫助阿力,並嚴禁阿力再給自己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