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連串成績和榮譽的紛遝而至,不能不讓我們感慨於範誌國那年輕敏捷的生命效率。他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他在短暫的三個年頭內即取得了如此密實而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充分說明了他積極沉靜且不可遏製的主觀進取精神,也是他多年一線教學艱苦的鍛煉和紮實而係統的理論知識儲備的結晶,是一次“厚積”之後的噴薄而發。
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範誌國30歲時參與主編的《高技術戰爭戰術後勤概論》一書,自出版至今一直被當做學院的學科教材。而“戰術後勤”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闡釋,拓展了國內關於後勤保障領域的研究,是一種嶄新的軍事後勤保障理論思想。此前,範誌國就一直關注和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科領域,對世界各地不時爆發的新型戰爭如海灣戰爭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進行跟蹤研究,調查戰爭在後勤保障方法、技術裝備上的發展變化,並根據部隊作戰形勢的發展和軍委戰略方針政策的變化,不斷及時調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探討我軍的戰場設施、保障方法、組織結構等等,積極響應軍委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確定,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範誌國很快成長為這一理論研究領域的拔尖人才,並顯示了他紮實創新的研究才幹。2000年8月,他參與編寫的“九五”軍隊級重點建設教材《戰術後勤學》一書正式出版,書中係統而詳盡地總結了他自己多年的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這本書對我軍軍事後勤學和作戰指揮學科領域和理論研究做出了創新性貢獻,同時也奠定了他在軍事後勤指揮領域的重要地位。
一個偶然誕生的綠色希望結出了如此沉實璀璨的金色果實,這對於當初年少的範誌國來說,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範誌國是幸運的,但他也是勤勉而堅忍的。命運很公平,世上任何成功的喜悅都離不開血汗的浸潤與催發,對誰也不會有僥幸和例外。
二、曲折求學,無悔抉擇
說起來,範誌國選擇今天這樣辛苦且清貧的教學和研究崗位,還是經曆了一番曲折的。中間有很多機會,他可以到大機關走上更輝煌的仕途,或者靠自己的能力過上一種安逸富足的舒適生活。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他還放棄了一次去駐港部隊工作的“機會”。但範誌國是知足的,他提起一件一直讓他感動不已的事情時,這樣感慨地說,對於一個既無工作經曆和經驗,又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而僅有一腔學識熱血的青年人來說,沒有比領導的賞識和信任更重要的東西了。那時候,他得到的是一片嶄新而廣闊的天地,是一腔幹事業的豪情與動力,是一切美好憧憬的良好機遇和一個可以縱情馳騁的人生大舞台!1991年的夏天對於風華正茂、剛剮研究生畢業、27歲的範誌國來說,正是這樣一個美麗難忘的季節。
時光追溯到1985年,當時作為學生幹部和優秀學員的範誌國以優異的成績從軍械技術學院兵器監造係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軍區興隆軍械倉庫業務處當助理員。因為在一個小山溝裏,大學生少,範誌國便很受器重,實際上他並沒幹什麼助理員,而是被借調到政治處整理了一年檔案。轉年9月份,後勤學院為改變教員隊伍學曆偏低的狀況,從下麵各兄弟部隊抽調人員成立教員隊,範誌國很幸運地成了一名學員,也從此奠定了他走上教育戰線的紮實基礎。
重新步入學堂的感覺是新鮮而激動的。範誌國非常珍惜這個從天而降的求學機會,但他以前的專業是機械工程,因此,突然改學後勤指揮,他感到自己底子薄弱,有些吃力。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而今後既然要幹教員這個行當,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應儲備一桶水,否則便可能誤人子弟,也沒有資格和信心走上崇高的講台。範誌國下了再一次進修的決心,他快馬加鞭,夜以繼日地苦學奮鬥,一年後終於考上了後勤學院後勤指揮專業的第一批研究生(共10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