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沉寂中的收獲(1)(1 / 2)

王文娟

聽說範誌國被評上了2000年總後科技人才“三星”工程的“科技新星”,在別人的引薦下我采訪了他。

那是個荒涼但晴朗的冬日的午後,我來到位於京城西部的後勤指揮學院,校園裏靜悄悄的,很少有走動的人影,大概正是上課時間吧。

蒼青色的冬青和散布的幾座前蘇式建築給人一種肅穆的感覺,加之又是軍隊院校,走進來的時候頓時令人肅然起敬,心裏不免有了沉實且厚重的分量感。

範誌國在他不大的辦公室裏,上午才剛剛接到被采訪的通知,什麼都沒有準備,所以見到我的時候,未免有些拘謹的神色。“寫什麼?我什麼也沒有哇?”他連連說。我笑著和他握了握手,安慰他說:“先認識一下,隨便聊聊。”

在老式辦公桌旁邊的沙發上坐下來時,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正忙著找杯子要給我倒水的範副教授,他比我想像的要年輕多了。三十五六歲的年紀,方正的國字形臉上泛著健康紅潤的光澤,儒雅的學者氣質中摻雜著軍人獨具的堅毅與自信,一身台體而英武的中校軍裝更襯托出了他的挺拔。我不禁暗自驚訝:據說他還是一個研究生導師呢,這麼年輕的人,哪裏是普通人印象中學識滿腹且麵帶學究氣的老教授形象?

後來聊起來的時候我叉知道,他是學院40歲以下進入導師隊伍的惟一一人;而且從去年以來他就開始擔任這個全院最大也最具實力的教研窒——後勤指揮教研室的副主任。範副主任在提及這一點時,臉上帶著一種既自豪叉莊重的神情,他很認真地和我說:“我們這個教研室有著輝煌的曆史,自建院以來已經出了13個將軍,我們會讓她繼續‘興旺’下去的。”他的輕緩卻有力的話語裏透露出內心堅定而執著的信念。

在後來的談話中,範誌國叉幾次強調過自己肩負起的這份重任和壯誌雄心。這讓我認識到他心裏所隱含的那種強烈而深刻的責任意識。他的年輕、他的自信、他的強烈的責任感和遠大的抱負,初次見麵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甚至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他身上蘊涵著的蓬勃向上的銳氣。於是我很想知道,在這短短30多年的時光裏,他取得了怎樣豐實的成績,走過了怎樣充實的人生之路呢?

一、綠色夢想,金色收獲

“這些年淨上學了,”在談到自己的經曆時,範誌國似乎覺得成就感不足,“但我認為我算比較幸運的一個,走哪步路都還順暢。一方麵是自己能夠努力,另一方麵也因為遇到了好的領導、好的機遇,算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吧。”翻起範誌國的簡曆,果真看到了他填寫的一係列“學員”身份。自17歲參軍起,至今20年間,他有12年是在各級各類學校裏度過的。直到去年夏天,他才剛剛從美麗的俄羅斯留學歸來。

生命的誕生本是一次偶然,而一個人成長的歲月中還會遇到更多的偶然因素,有時候,這些偶然因素就有可能導致一種必然的命運。想起來人生真的是很神奇又很美妙的事情。想當初範誌國能夠穿上軍裝並且取得今天的成績,恐怕連他自己都料不到。他說當年幼小時自己既貪玩又調皮,本是沒有什麼轟轟烈烈參軍報國的宏大誌向的。等上了重點高中,身邊的優秀人才多起來了,他心裏也就自然有了壓力。

1979年大他兩歲的哥哥考上大學,對他更是一種刺激,全家人的目光開始集中到他身上,他不知不覺刻苦起來。考大學那年,範誌國正為不知報考什麼學校犯愁時,一個從小玩得挺好的鄰居從軍械技術學院放假回家,慫恿他也報考這個學校,兩人可以做個伴兒。命運就在這樣“兒戲”般的說笑中確定了航向,範誌國做夢一樣簡單地穿上綠色軍裝,並從此走上了一條從軍報國之路。

一介書生範誌國偶然間穿上了軍裝,他開始感到自己的身份不同了;同時,一種自然而然的、由於身份轉變帶來的意識轉變在他年輕的心底潛生暗長。革命軍人和青年學子所應肩負的神聖的責任與使命感促使他產生了奮進的原動力,範誌國在知識的海洋裏如饑似渴、孜孜以求,他開始走上一條刻苦拚搏、默默探索的前進之路。

範誌國自1981年9月入伍以來,走出了一串串平凡但紮實的人生腳印,並且在確定自己終生事業之後的短短三年內,就取得了一係列豐實且驕人的成績。在他的個人簡曆表上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

自從事後勤教育工作以來,注意不斷充實和更新專業知識,始終追蹤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在軍事後勤學、作戰指揮學科領域做出了創新性貢獻。1994年至1996年在後勤指揮教研室擔任講師期間,除完成大量授課任務外,僅3年即主筆和參加編著教材、專著和論證報告共10部,完成文字量100餘萬字,發表學術文章4篇,獲軍隊和院校級獎10項,其中軍隊級學術成果三等獎1項、教學成果四等獎1項;學院級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優秀教材、專著二等獎2項,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