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奇服何妨戲作男”——美人與杜月笙(2 / 2)

孟小冬以女身扮相而為須生名角,不僅是梨園傳奇,更是一個風流時代的縮影。民國時期這種自由、浪漫的風氣,有點像明末清初的中國,名伶、名士雙雙匹配,傳為佳話。晚明時期著名的秦淮八豔,好多都配了當時第一流的士大夫,比如董小宛跟了冒辟疆,李香君和侯方域,龔鼎孳與“橫波夫人”顧眉,落難了的卞玉京好歹有大詩人吳偉業做藍顏。要數當日第一的名士佳人配對,無出柳如是、錢謙益一對。陳寅恪先生頌河東君的書,想必是都聽說過的。柳如是作為明末第一奇女子,先與抗清大詩人陳子龍相好,因之性情剛烈不願做小,與陳子龍正房衝突,遂離開陳家,嫁予東南士林領袖錢謙益,成就一段佳話——這與民國的孟小冬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孟小冬所嫁之梅蘭芳,如同柳如是先嫁之陳子龍,一個伶界大王,一個意見領袖;而孟小冬後嫁之杜月笙,則是當時全國最為炙手可熱的海上“聞人”杜月笙。最重要的是河東君嫁錢牧齋,入清後獨保晚節,實際上,錢謙益雖降清,卻暗助西南及鄭成功反攻南京;而孟小冬、杜月笙夫婦解放前夕遠走香港,在國共雙方的極力爭取下,也沒有移步台灣或者大陸,為二人保住晚節。相比而言,陳寅恪先生的夫人唐曉瑩解放前亦已赴港,然最終夫婦倆留在廣州,陳先生至反右、文革時,遇到師徒反目、停課批鬥的待遇,實在令人扼腕歎息。杜公自知就憑殺過汪壽華,便絕不能相容於紅色政權;亦不願繼續當蔣公的“尿壺”,故逍遙於香港做寓公,真有卓見之士。

杜公收孟小冬之事,其實經過還是很簡單的。其四姨太姚玉蘭與冬皇本就是故交,因孟小冬飄零江湖,遂將之接來上海。又有傳聞,杜妻妾中餘皆蘇州籍舞女,唯姚玉蘭北方籍貫,姚遂拉一同鄉“入夥”為之羽翼,此說未必沒有根據。孟小冬嫁給梅蘭芳沒有撈到正妻名分,嫁給杜月笙伊始更是淪為五姨太。能接受這一點,大概與孟小冬離開梅蘭芳之後性格轉變很有關係。20世紀40年代的孟小冬行事已經收斂許多,要知道她剛與梅分手後在天津報紙上還登過她寫的《孟小冬緊要啟事》,將二人矛盾公之於世。杜公七子維善,在後來的回憶錄裏有段很精彩的記錄:

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分手,並不是那麼簡單,可能牽涉了很多很複雜的問題。母親有時候會跟我們講一些他們分開時的事,母親知道孟小冬和梅蘭芳分開一定有條件,而且條件可能很苛刻。我母親看不慣,因為她們都是唱戲出身的,她多少同情孟小冬。但是這個條件究竟是什麼,隻有梅蘭芳、福芝芳和孟小冬他們三個人才知道。梅葆玖不知道,許姬傳也不知道——1983年我去看許老的時候,提起過這件事情,他都不清楚。我覺得這裏麵可能福芝芳有條件,以限製孟小冬登台演出作為他們分開的條件,但這隻是猜測,不能夠證實。所以後來聽說章子怡籌拍孟小冬傳,梅家不答應,因為這裏麵可能牽涉比較微妙的關係。我想《梅蘭芳》這部電影也不會對這種關係有太多涉及。

這或許是電影《梅蘭芳》裏許多細節不能講的原因吧。此種經曆,對孟小冬在中年以後高蹈的性格有所改變,是有影響的。她選擇嫁給當日第一流的社會大亨,不會是一時的意氣或者衝動;杜公也並非霸占戲子的惡勢力,兩者喜結連理,是兩位近代史中的風雲人物最好的歸宿。1949年春,杜公攜家眷意氣移民英屬香港,1950年,杜、孟於香港結為夫婦,杜公正式給了孟小冬名分。與杜月笙結婚後,冬皇也徹底退出舞台,至於後世所說冬皇“十弟子”,大概都是沒有入過室的弟子。

錢謙益在柳如是風靡金陵的時候,早已認得這位佳人,隻是無緣相識。他從北京監獄裏被放出來之後,柳如是因緣際會離開了陳子龍,扮了男裝來拜訪錢謙益的半野堂,二人才走到一起。孟小冬早在上海出道時,杜公就已認識她,此後冬皇至北平發展,直到離開梅蘭芳後,身心俱疲,抗戰結束後被接回上海,這才回到杜公身邊。杜公殞後1967年,她移民台灣,1977年在台北離世,享年69歲,安葬於台北縣樹林市淨律寺佛教公墓。墓碑由知名國畫家張大千題字“杜母孟太夫人墓”。孟小冬晚年堅決不上台,但據說為張大千破過一次例。張大千也是解放後冬皇最後的知音,所以冬皇墓碑題字,舍大千居士而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