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視作“親蘇派”(1 / 1)

那木巴爾·恩赫巴亞爾2008年5月訪問莫斯科時,曾要求俄總統梅德韋傑夫恢複兩國在蘇聯時期的聯係,並邀請梅德韋傑夫當年訪問蒙古。當時,恩赫巴亞爾是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後接見的首位外國元首,可見俄國對這位蒙古總統的重視。不巧的是,梅德韋傑夫應恩赫巴亞爾的邀請次年迅即訪蒙,此時恩赫巴亞爾已經下台,接待梅德韋傑夫的是新任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

在蘇聯時期,蒙古“實際上”被稱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並沒有像蘇聯那樣重視同蒙古國的關係,這是俄羅斯的失策。當時俄羅斯實行收縮戰略,使得作為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的蒙古一直處於俄外交邊緣。基於這一背景,蒙古國的外交政策不得不從過去對蘇聯的“一邊倒”轉向重視中、美、日多國的“多支點”外交,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蒙古一方麵不斷修複與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麵也積極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發展聯係。

蘇聯解體後,蒙古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變。如果說,蒙古過去在經濟和政治上很大程度依賴蘇聯,那麼恩赫巴亞爾上台後,選擇了完全自主、獨立和“多點支撐”的外交政策,並立即付諸實施。因此,盡管恩赫巴亞爾也有青年時期在蘇聯求學的背景,但完全把他歸為“親蘇派”,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2004年,恩赫巴亞爾總統訪問美國,兩國建立基於共同民主價值觀和共同戰略利益的全麵夥伴關係。美國則通過多種方式對蒙古進行政治、軍事、經濟的“立體滲透”。

2005年11月,美國總統布什對蒙古回訪,4個小時的旋風式訪問成為首位訪問蒙古的美國總統。這是蒙美合作自1991年開展以來的最高潮,此後布什又答應向蒙提供2.85億美元的“千年挑戰基金”援助。美國正是看中了蒙古的重要地緣戰略位置,才在冷戰結束後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與蒙古的關係。這其中,遏製俄中兩國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但是,恩赫巴亞爾總統特別表示,蒙古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不會影響蒙古兩個鄰國即中國和俄羅斯在蒙古的利益。在實際行動上,推進蒙俄關係的步伐明顯加快。

2000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蒙古國,雙方簽署《烏蘭巴托宣言》,為兩國關係的恢複提供了法律基礎。2006年,恩赫巴亞爾總統訪俄,雙方簽署《莫斯科宣言》,蒙俄關係從此進入全麵恢複階段。此後,俄總理和總統接連訪蒙,標誌著蒙古已從俄羅斯的外交邊緣重新回到了外交中心。俄羅斯的外交政策重新把蒙古國列為重點之一,凸顯了“中亞一直被俄視為不容他人染指的後花園”的思維。從長遠角度來看,俄羅斯加強與蒙古的關係,有利於在亞洲開展新的戰略部署,形成新的亞洲戰略態勢,以進一步抵禦北約和美國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