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曾經作為地球的霸主生活在中生代,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恐龍,可謂是人們心目中最神奇的一類動物,它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在它們的身上似乎有許許多多的謎等待著人們揭開。恐龍描摹當時的生活,是以化石的形式展現給人們的,恐龍化石對於今天的人們研究那個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自從人類發現了恐龍化石後,科學家們對它的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1.恐龍化石的最早發現者
恐龍曾經是地球陸地上的主宰,它們在地球上前前後後總共生存了1億5000多萬年。人類認識恐龍是從恐龍化石開始的。“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那麼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是誰呢?是一位名叫吉登恩·曼特爾的英國人,當時他隻是一名“業餘”的古生物學家,年齡也不過32歲。
曼特爾當時住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一個叫劉易斯的小地方,他的職業是鄉村醫生,他和他的妻子對化石采集有著極大的興趣。在行醫治病之餘,他們常常爬山涉水地去尋找和采集化石,周圍有岩層的地方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1822年3月的一天,曼特爾出診為病人診治時,他的妻子在因修路而新開鑿出的陡壁岩石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這看起來像是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過,她興奮又小心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當她把新采集到的化石交給曼特爾時,曼特爾驚呆了,因為他也從未見過這樣的化石。
曼特爾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找到了這批化石的采石場,他希望能有新的發現,但未能成功。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他積極地向專家求教。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他把這些化石給三位著名的專家看,可惜他們都斷言“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顯然這個回答讓曼特爾很失望。不過,曼特爾並不灰心,他繼續向當時名望很高的古生物學家居維葉和巴克蘭請教。兩位權威人士也不能辨認這些化石到底是什麼,隻能估計是一種大魚或者犀牛的牙齒。曼特爾對他們的推測持謹慎、懷疑的態度,因此他決定繼續考證,親自研究這些化石。這種不盲從的態度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
從此,他不斷地查閱資料,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終於在1825年的一天,曼特爾在倫敦的一家博物館,看到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生蜥蜴,竟發現他的化石牙齒與蜥蜴的牙齒非常相似,隻是更大,這給了曼特爾啟發。
在這一年,曼特爾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這些化石,應屬於一種與蜥蜴同類,尚未發現過的,已經絕滅的爬行動物,並用“Iguanodon(禽龍)”給它命名,意思是“鬣蜥的牙齒”。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第一篇正式發表的關於恐龍的報告。從此之後,恐龍之類的化石逐漸被人們認識,並被不斷研究。
2.恐龍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的生命演化史已經長達38億年,在此期間,很多種生物都經曆了從起源到滅亡的過程。然而一直到了18世紀,才有人發現了這種曾經稱霸地球的動物——恐龍。
恐龍是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的爬行動物,然而它們不能像人類一樣擁有自己的文字,不能留下記載它們生活的資料,所以關於恐龍以及它們生活的描述,都是如今的科學家通過化石推測出來的。到目前為止,有很多關於恐龍的書刊、報道、電影以及博物館內的恐龍展覽,從各個方麵向人們介紹了有關恐龍的知識,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恐龍。所以,人們了解恐龍的信息,歸根到底是從岩石中發現的恐龍化石得到的。
大部分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以體型龐大的姿態出現的。那麼它們是怎麼成為化石的呢?
想要了解恐龍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就要先了解恐龍化石是不是就是恐龍整個的本身。實際上,並不是恐龍的各個部分都能夠成為化石的,隻有在它體內的硬體部分,像骨骼和牙齒之類,形成化石的可能性比較大一點。除此之外,硬體的成分不同,保存它們的難易程度也不同,越硬就越容易保存。之所以骨骼和牙齒這樣的硬體容易保存,是因為它們的主要成分是一種非常堅硬的磷灰石。除了這兩種硬體部分容易保存以外,再有的就是胃石了。恐龍為了消化食物,常常會吃一些堅硬無比的石頭,就像我們知道的雞吃沙子是一個道理,這些石頭經常在恐龍的胃部被發現。恐龍的皮膚、內髒、肌肉等軟體部分就不是那麼容易保存了,它們本身就極其容易腐爛,沒有特殊的條件,是很難保存為化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