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恐龍形成化石的硬件條件,除了這些,還要有必要的自然因素才行。恐龍死了之後,如果它的屍首是長期暴露在地麵,或者是長期留在水底而且沒有沙石、爛泥的覆蓋,那麼它就會被其他動物吞噬、被細菌腐蝕,或因長久遭受風吹雨打而被風化。隻有那些迅速被埋藏起來的恐龍屍體才有可能形成化石。
恐龍被掩埋之後,由於地殼運動,被越埋越深,之後就會被周圍的沙土壓實,久而久之這些沙土就變成了岩石。由於地下的溫度很高,它的硬體成分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它的軟體部分會被完全溶解掉;其次,它的硬體會和周圍的岩石進行成分交換,好比醃鹹鴨蛋,鹽水通過蛋殼上的細微孔進入鴨蛋內部,使它變鹹,地下水所攜帶的礦物質會與恐龍硬體裏的有機質進行交換,使硬體成分改變。經過了長期的物質交換,恐龍的硬體成分就會和周圍的岩石趨於一致,但是形狀還是保留得跟原來一樣,骨骼還是骨骼的形狀,牙齒還是牙齒的形狀,一看便知。科學家把這種由生物骨骼經過石化過程變成的“石頭”叫做化石。
地質曆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地殼會不停地移動,這樣就使得已經成為化石的恐龍骨骼由於地殼運動而受到強烈地擠壓,很有可能會因此錯位、變形。當埋藏有恐龍化石的地層被抬升到地表的時候,就有可能被人們發現了。
如果你有機會到博物館去,就一定要去看看恐龍化石,深入接觸了解一下這種古老的動物。現在人們能見到的恐龍化石有很多種,其中有被當作寶藏一樣珍藏的,也有比較常見的。但不管是哪種化石,都能讓我們了解到很多關於恐龍生活的信息。
3.恐龍打鬥化石的形成
人類對恐龍化石的了解,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它是什麼、有什麼作用上。恐龍化石向人類反映了很多當時的問題,讓我們了解當時恐龍的生活情況。其實,恐龍也會打架的,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戰。那麼它們是怎樣把當時打鬥的信息傳遞給我們的呢?
食與被食的問題,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為爭食而打鬥也不稀奇,而這種場麵能被化石反映出來,就是一件很讓人震驚的事情。
20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在印度中生代地層中,發掘出兩具植龍類的化石骨架。這兩具爬行動物體長約7米,像鱷魚一樣,骨架十分完整。而在這兩具植龍肋骨的下麵,竟各自躺著一具體長約1.3米的小恐龍化石。骨架保存相當完整,隻是頭骨有點破碎。從化石出土的現場分析,兩個小家夥肯定是被害死的,而凶手正是那兩隻植龍。據推測,被害的小恐龍是死於非命,可能是在河邊覓食或飲水時被害的。植龍咬爛了它們的腦袋,把它們囫圇吞到了肚裏。吃完後,自己卻不小心陷入泥沙之中,然後被泥沙沉積物迅速掩埋,這樣骨架就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1971年,在蒙古國曾發現了兩具扭打在一起的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它們都是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其中一隻是素食的原角龍,另一隻是肉食的伶盜龍。
從兩具恐龍化石的骨架埋藏姿態來看,伶盜龍用銳利的前爪抓住原角龍的頭部,用後爪刺進原角龍的腹部,原角龍拚命掙紮,並且拖著伶盜龍向沙漠中奔去,最後由於沙塵暴或者是沙丘倒塌,雙方都被掩埋在沙地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麵會有多麼的凶殘。這樣,化石就記錄下了這一場景。
1987年,在雲南省晉寧的夕陽彝族自治鄉發現了兩具扭打在一起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一隻肉食性恐龍正死死地咬著另一隻植食性恐龍的尾椎骨。開始人們還認為這又是“凶殺”的場麵,可後來發現,從被咬恐龍的姿勢來看,沒有掙紮的痕跡,所以不像是打鬥的場麵。最後,有人便猜測可能是那隻肉食性恐龍在咬腐屍。
也許正當那隻肉食性恐龍享用美餐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鋪天蓋地而來,它在還沒清醒過來時就被掩埋了,所以,它們的姿勢才會繼續保持,直到今天,成為恐龍化石中的珍品。
可以說這是恐龍化石的形成,也可以說是恐龍打鬥化石的形成,後者更側重於從化石本身向我們反映一些信息,讓我們更加了解恐龍,更加了解那個時代。
4.恐龍皮膚化石的形成
一些藝術家因為工作需要或者純屬愛好,他們想為遠古的恐龍畫像或塑雕,然而一個根本的問題,也是最大的難題,就是他們完全不知道恐龍的皮膚是什麼樣子。他們隻好以現生的爬行動物來作一些參考。這樣畫出的皮膚盡管不一定真實,但總不會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