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恐龍家族寫真(8)(2 / 3)

身長:13米

體重:9噸

食性:肉食性

40.疼愛寶寶的慈母龍

慈母龍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慈母龍的化石發現於雙麥迪遜組,它是最後存活的恐龍之一,並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

慈母龍的體型大,身長約6~9米,體重約2噸。慈母龍的臉看著像是鴨子的臉,並擁有典型鴨嘴龍科的平坦喙狀嘴,以及厚鼻部。它的喙裏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慈母龍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狀冠飾,可能用在求偶季節求偶使用,或作為物種內打鬥行為使用。慈母龍的前腿比後腿短,有條長尾巴。慈母龍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跑得很快。

慈母龍是植食性恐龍,它可能生存在內陸環境,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沒有防禦物可抵抗掠食動物,除了它強壯的尾巴,以及它們的集體行動。這些慈母龍群體非常龐大,最多可能由一萬個個體組成。

慈母龍名字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於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15隻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說明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都認為恐龍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恐龍媽媽如此愛護自己的恐龍寶寶,於是便將之取名為慈母龍。

慈母龍把小恐龍生在自己的窩裏,並且照看自己的孩子。恐龍蛋的形狀像個柚子。慈母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恐龍窩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個圓形飯桌一樣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龍可能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雌恐龍在墊好的窩內產18枚至40枚恐龍蛋。

科學家們認為,慈母龍母親,可能還有父親,會在窩旁保護著蛋,以免它們被其他恐龍偷走。母親可能臥在蛋上保持其溫暖,當“她”需要離開去吃飯時,則由其他成年恐龍看護著恐龍蛋。當小恐龍出世以後,它們的父母會照顧這些恐龍小寶寶,並喂給它們食物。小恐龍什麼都吃,還包括水果和種子。慈母龍父母可能先將堅硬的植物嚼碎,然後再喂給小恐龍。科學家們推測,小恐龍一直在“家”中生活,一直到它們長到能離開家自己出去尋找食物為止。

名稱:慈母龍

存在時期:白堊紀晚期

身長:約9米

體重:4噸

食性:植食性

41.戴“頭盔”的盔龍

盔龍,又叫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約7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盔龍是一種大型恐龍,身長可達9米,後腿粗壯、腳掌闊大,主要用兩隻後足行走,尾巴又長又胖。它用後肢站立,身高足可以使它向二層樓的窗戶裏張望。它的腳趾上沒有鋒利的爪,所以它無法抵禦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如同其他鴨嘴龍類,盔龍的喙嘴是沒有牙齒的,但嘴部後段有一些小型、數以百計及相互交錯的牙齒,這些牙齒主要是用來壓碎、磨碎植物的,並會在損耗後不斷更換。

就像其他的賴氏龍亞科,它的頭顱骨頂端有高的骨質頭冠,內有著延長的鼻腔,一直伸延至冠飾,這可能是用來發聲的。科學家推測盔龍能夠發出低頻的聲音,類似管樂器。盔龍頭飾的大小不一,曾經一度使科學家迷惑不解。起初他們以為,較小的頭盔屬於年輕的或雌性個體。實際上,較年幼的盔龍幾乎沒有頭飾,隻是在它的眼睛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