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恐龍的遠親近鄰(1)(2 / 3)

三葉蟲是恐龍重要的遠親近鄰之一。它們的祖先類似於節肢動物,類似一種名叫斯普裏格蠕蟲的動物。和很多動物一樣,三葉蟲滅絕的具體原因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誌留紀和泥盆紀時期兩齶強大,互相之間由關節連接的鯊魚和其他早期魚類的出現與同時出現的三葉蟲數量的減少似乎有關。

到了二疊紀後期時三葉蟲的數量和種類已經相當少了,這為它們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提供了條件。此前的奧陶紀-誌留紀滅絕事件雖然沒有後來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那麼嚴重,但是也已經大大地減少了它們的多樣性。

談到遠古的生物,一定要說出它們的化石。因為隻有化石才能證明它們的存在。今天在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分上萬種,由於三葉蟲的發展非常快,因此它們非常適合被用作標準化石。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其中主要的三葉蟲化石品種有:蝙蝠蟲、四川蟲、副四川蟲、似櫛殼蟲(即湘西蟲)、王冠蟲、溝通蟲。

3.蛇頸龍

恐龍的家庭還有一種動物叫做蛇頸龍。它們為什麼叫蛇頸龍呢?因為它們的脖子較長,個體大。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它們是爬行類動物,在淺水環境中群居生活。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在侏羅紀時期遍布世界各地,到白堊紀末期滅絕。當時它們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蛇頸龍的外形非常獨特。它的形態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蛇頸龍的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捕魚為生。它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十幾米。它的四肢進化成為了鰭一樣的腳,這樣使它既可以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繁殖後代。

非常有意思的是蛇頸龍的分類也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來劃分的。分為了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這類蛇頸龍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遊泳。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它的長頸伸縮自如,捕捉遠處的食物也是非常容易的。

蛇頸龍的食性是比較有爭議的。傳統理論認為它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水生動物作為食物。但是後來在化石中又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說明了它的食物是比較廣泛的。

外國研究人員證實,蛇頸龍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不同,並不是卵生,而是“胎生”。在已發現的化石中,發現了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並且腹中幼仔體型較大,骨骼完整,不可能是被大蛇頸龍吃下肚子的。這表明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並不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產卵然後孵育後代,這種生育方式也被稱為卵胎生。

蛇頸龍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也被人們稱之為“胃石之謎”。簡單來說,就是在它的胃中發現了許多鵝卵石,並且鵝卵石被磨光了。隨著對蛇頸龍的研究,研究人員得出進一步的結論,並對胃石作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由於它們在海底覓食會吞下許多蛤蜊、螃蟹等帶有甲殼的動物,胃中難免會留下難以消化的貝殼殘物。正是這種鵝卵石在胃中將難以消化的貝殼磨碎促進食物消化,長時間之後鵝卵石也被磨得十分光滑了。

4.翼龍

翼龍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有翼的蜥蜴”,就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旁支。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是翼龍的生存時間,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在大多數人的認識中,翼龍也是恐龍,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它是恐龍的近親。

翼龍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的翼龍嘴裏布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的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一些晚期物種牙齒已經退化,後來翼龍也開始演化毛發。不過,翼龍的體型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最小的隻有幾十厘米,最大的翼展有十幾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