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爬行動物。雖然已經滅絕,但它曾經在地球上稱霸一時,與很多動物有著血緣關係,有的並且存活到了現在。現在的蜥蜴和蛇類都是恐龍的近親,鳥類的始祖始祖鳥就是恐龍中翼龍的特化。同時,哺乳動物與恐龍也有著同樣的爬行動物祖先。
1.滄龍
在恐龍的親戚中有滄龍這樣一個強大的物種,它們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它們的規模比較大,分布於世界各地,它們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18世紀末期在荷蘭發現了第一具滄龍化石。不過它們的曆史很短,從一開始陸地上的蜥蜴進化,並在白堊紀中晚期出現並且迅速繁衍,最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了。但它們卻一路“平步青雲”,成長迅猛。把比它們曆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趕盡殺絕,成為了當時海洋的霸主。
滄龍可以分為數個亞科,它本身屬於滄龍亞科。滄龍亞科也可分為數個族,滄龍屬於其中的滄龍族,滄龍族還包含硬椎龍、莫那龍等。所以說滄龍的分支較多,分類也比較細。滄龍也是滄龍科中第一個被命名的屬。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身長隻有幾厘米,它們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體型較大的滄龍體長可達二十幾米,重四五十噸。
和許多兩棲類動物相似,滄龍也用肺呼吸,一次換氣可以在水中停留很長時間。它們的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可以撥動海水來提高遊泳水平。它們的前肢有五趾,後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比後肢大,短粗而有力的鰭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變方向,敏捷度大大提高。它們的尾巴非常長,可以達到身體的一半,為寬闊平坦的形狀,就像船槳一樣。它們的尾椎骨上下都有擴張的骨質椎體,組成了強力的遊泳工具。科學家推測,它們的行進方式類似於鱷魚在水中的遊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樣左右搖動,最高速度可能達到50公裏。
滄龍這種遊泳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快的速度,但是不利於長時間的高速追逐,因此,滄龍多是用偷襲來捕捉食物。它們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形,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產生巨大扭力可將獵物攔腰咬斷。另外,其上顎內部還有一圈內齒用於拖拽食物。科學家推測,滄龍應該是將獵物咬斷或撕裂為適當尺寸後再吞下,其進食方式類似巨蜥,非常血腥。
滄龍視覺很弱,但是嗅覺和聽覺非常發達。它們從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舌頭依舊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們的耳朵構造特殊,可以把聲音放大38倍。科學家由其頭部化石推測,它們是利用上顎側麵與吻部的一組神經發出的壓力波來偵測獵物,以此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和今天的虎鯨、蝙蝠較為相像。
滄龍作為海洋的霸主,它們的食物多種多樣,十分豐富。它們最主要的食物有金廚鯊、海龜、菊石、魚龍、薄片龍等。海洋中食物充沛,但是競爭激烈。滄龍的體型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龐大,性格愈發凶猛,一隻成年滄龍可以對抗幾隻金廚鯊,這就是滄龍成為海洋霸主的重要原因。
滄龍隨著恐龍的滅絕也消失了,不過很多人猜測蛇類的祖先起源於滄龍。
2.三葉蟲
在恐龍的這個大家庭裏,我們不得不說的就是三葉蟲。三葉蟲大多生活於淺海底或者海岸邊緣,與珊瑚、海百合、以及一些海生小動物生活在一起。不過還有一些在遠洋中遊泳或漂浮生活。眾所周知,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從而影響著動物的身體形狀。三葉蟲的身體扁平,頭部結構堅硬,頭部的前邊好似鐵鏟的形狀,有利於挖掘和生存。一些以漂浮生活的三葉蟲身體長滿纖細的長刺。
三葉蟲主要以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的動物屍體或以海藻等細小生物為食。它們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通過發現的化石可以推測出它們當時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在淤泥上遊移。但有的稍能遊泳,有的隨水漂流。
三葉蟲的類型多種多樣,從背部看三葉蟲是橢圓形的,成蟲的長為3~10厘米,寬為1~3厘米。不過有些小型的在6毫米以下。三葉蟲的身體可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它們大多數都有眼睛,還有一些用來作味覺和嗅覺器官的觸角,觸須相對身體較長,有20~30厘米。
不可思議的是,三葉蟲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組成的。因為結晶良好的純淨方解石是透明的,所以它們使用單晶的、透明的方解石來構成眼睛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解石就是類似石頭的一種,比較堅硬,這就決定了它們的眼睛沒有辦法和人眼一樣來調節焦距。不足之中也會有它們的優點:就像三葉蟲的眼睛由方解石構成了一個複合結構,這個結構雖然不能轉動,但是提供極好的視覺效果,可以讓他們看清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