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恐龍家族寫真(9)(1 / 3)

賴氏龍有複雜的分類曆史。1910年代,古生物學家在發現緣邊糙齒龍四肢化石的埃布爾達省的同一岩層,發現了保存更好的鴨嘴龍類化石。一開始,賴博將其中兩個頭顱骨歸類於緣邊糙齒龍,而後在1914將該種獨立為新屬。此外,這兩個頭顱骨與先前發現的零碎四肢化石關聯不大。1923年,威廉·帕克斯根據這兩個頭顱骨,建立新物種賴氏賴氏龍,屬名、種名都以賴博為名。

名稱:賴氏龍

存在時期:白堊紀晚期

身長:約12米

體重:未知

食性:植食性

43.6個角的戟龍

戟龍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植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

戟龍是一種大型恐龍,龐大的體型類似現在犀牛的體型。身長5.5米,高度約1.8米,重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它強壯的肩膀用在物種內的打鬥中。戟龍尾巴相當短。它的每個腳趾有蹄狀爪,由角質包覆。臀部有10節愈合的薦椎,數量超過其他恐龍。

戟龍的頭顱非常巨大,擁有大型的鼻孔,原型標本鼻部上高大的角有50厘米長,頭盾上有4~6個尖角,數量依物種而不同。它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戟龍眼睛上方有微小、未發展的眉角。

戟龍屬於植食性恐龍,但因為它們的頭部高度,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然而它們也可能用頭角、喙狀嘴以及身體,撞倒較高的植物。戟龍的顎部前端具有縱深、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大型鼻角是戟龍最特殊的麵部裝飾物之一。被戟龍的鼻角頂中將是致命傷,很多時候戟龍不用參戰,隻需要晃晃滿頭的尖角就能嚇退多數進攻者。可以說戟龍是一位英勇的武者,它的性格溫順卻敢於和肉食性恐龍對抗,甚至敢反擊霸王龍。

它們的頭盾功能長久以來也是人們爭論的主題之一。有人猜測,戟龍的大型頭盾有可能有助於增加身體的表麵積,以利調節體溫,如同大象的耳朵。1961年,另一觀點首次提出這些頭盾是作為求偶展示物的理論,不同種的有角恐龍,擁有不同形狀的裝飾物,這個證據支持了頭盾作為求偶或其他社會行為的視覺辨識物。並且這個理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讚同者。

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的生活方式群居,多與植食性恐龍共棲,以大群體方式遷徙。

戟龍的第一個化石是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在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的恐龍公園組所發現的,並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所敘述。1935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重新來到恐龍公園組,並發現遺失的下顎與骨骸的大部分。

2006年夏季,埃布爾達省得蘭勒赫市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重新尋找帕克氏戟龍的發現位置。這些1915年挖掘團隊所發現的大量頭顱骨碎片,是從采石場中發現的。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希望能夠發現更多的化石,以重新敘述頭顱骨。終於,他們在恐龍省立公園發現了數個戟龍部分頭顱骨,以及兩個屍骨層。其中一個屍骨層發現了眾多的頭顱骨碎片,重塑了較為完整的戟龍原形。

名稱:戟龍

存在時期:白堊紀晚期

身長:約12米

體重:未知

食性:植食性

44.體形龐大的三角龍

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植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白堊紀晚期馬斯特裏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白堊紀晚期的代表化石。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