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9~10米,臀部高度為2.9~3米,重達6.1~12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
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大多數其他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米。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米,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
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如今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來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三角龍各種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但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
與犀牛的角不同,犀牛的角是由皮膚構成的,而三角龍的角則是實心的骨頭長出來了,因此有強大的破壞力。三角龍已經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態,是白堊紀晚期最強的植食性恐龍之一,霸王龍也不敢輕易捕食它們,一隻成年三角龍完全可以戰勝一隻成年霸王龍。三角龍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而且根據已發現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打鬥。
第一個被命名為三角龍的標本,是在1887年發現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個頭顱骨頂部,與附著在上麵的一對額角所構成。但是該化石被認為屬於一種特別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將它們命名為長角北美野牛。第二年,馬什根據一些破碎的化石,發現了有角恐龍的存在,因此建立了角龍屬。直到第三個更完整的角龍類頭顱骨標本由約翰·貝爾·海徹爾在懷俄明州蘭斯組發現,馬什才改變了他的想法,並將這個標本命名為三角龍,他還將原本的長角北美野牛改歸類於角龍的一個種。
名稱:三角龍
存在時期:白堊紀晚期
身長:7.9~10米
體重:6.1~12噸
食性:植食性
45.全副武裝的包頭龍
包頭龍屬是甲龍科下最巨大的恐龍之一,又名優頭甲龍,生活於8500萬~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坎帕階至麥斯特裏希特階。它也是甲龍下目中有最完整化石紀錄的,包括它的尖刺裝甲、身體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
包頭龍體型與細小的象相若,約有6米長,重2噸。它的身體寬2.4米,身體低,四肢短,但是它的四肢很靈活,有可能用作挖掘坑洞。像其他甲龍一樣,它水桶般的身軀裏麵裝著十分複雜的胃,用來慢慢消化食物。
它的頭顱骨像其他的甲龍下目一樣是扁平、厚及呈三角形的,隻有很小的空間存放腦部。包頭龍的顱後也有大角。它的口部是有角的喙,牙齒很弱小像釘子,所以它們可能隻吃低身的植物及淺的塊莖。它的鼻子結構複雜,可能它的嗅覺非常靈敏。
甲龍類是些身披重甲的植食性恐龍,包頭龍更是全副武裝,甚至發展到連眼瞼上都披有甲板,真正地將整個頭部都包裹起來,但它卻仍保持了一定的靈活性。它的每一個裝甲帶是由嵌入在厚皮膚上的厚橢圓形甲板組成,皮膚布滿10~15厘米長的短角刺。它的全身除從頭到尾被重甲覆蓋外,還配有尖利的骨刺,簡直就像身上插著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