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恐龍家族寫真(9)(3 / 3)

包頭龍隻有腹部是沒有裝甲的。就像箭豬一樣,要傷害它就必須將它反轉。狩獵包頭龍是很危險的,因為它的尾巴一搖就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它的尾巴更像一根堅實的棍子,尾端還有沉重的骨錘,遇到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襲擊時,它會奮力揮動尾棍,用力抽打襲擊者的腿部。

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於1902年發現首個包頭龍的標本,並在1910年命名為包頭龍。第二個物種是於1924年被發現。雖然兩個物種的尾巴棍棒形狀不一樣,但它們卻有可能是屬同一物種。一些被認為是多智龍及甲龍的標本,也有被指是屬於包頭龍。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一共發現了超過40頭包頭龍的化石,這些化石包括15個頭顱骨、牙齒及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連同裝甲,特別是尾巴棍棒最為普遍,使得它成為最多資料的甲龍下目。

名稱:包頭龍

存在時期:白堊紀晚期

身長:6米

體重:3噸

食性:植食性

46.醜醜的腫頭龍

在距今1億至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恐龍王國已經進入了它的黃昏期。可是就在這臨近結尾的時候,新出場的“演員”們把恐龍世界的最後一幕上演得分外輝煌。

腫頭龍類就是這些新出場的“演員”中非常獨特的一群。它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特裏赫特階的北美洲,約生活於6500萬年前,化石在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被發現。

如同其他厚頭龍科,腫頭龍是一種二足恐龍,它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身長4.5~5米,重量可達2噸,具有厚顱頂,後肢長,前肢小,而且用兩條粗壯的後腿走路,是鳥腳類恐龍的一種。厚頭龍的頭部短,上有大型、圓形眼窩,朝向前方,顯示厚頭龍具有良好的視力,可能具有立體視覺。它的嘴尖小,具有喙狀嘴。另外,厚頭龍還具有一個家族特征:尾巴的後部有一簇骨狀的腱,可以使尾巴保持僵硬。

它們區別於其他恐龍類群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頭頂上的骨骼異常的腫脹增厚,頭頂腫大,並擴大成了一個突出的圓頂,頭顱極其堅硬,好像長著一個巨瘤。它的臉部與口部飾以角質或骨質突起的棘狀物或腫瘤;而頭顱背部覆以突起的構,頭骨頂部出奇的腫厚、隆起,厚度達25厘米。由於頭骨腫厚,頭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閉了。

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很可能像山羊一樣,將它們的厚顱頂使用在物種內打鬥上。雄性之間靠經常性的以頭相撞,勝利者就可以在群體中保持較高的社會地位。不過腫頭龍的厚頭部並不能幫助它抵抗掠食者的襲擊,它有敏銳的嗅覺和視覺,當發現敵人時,會快速逃離。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這種恐龍的食性,因為與同時代的鴨嘴龍類恐龍和魚龍類恐龍類不同的是,腫頭龍的牙齒比較銳利,但小而有脊。這樣的牙齒不能夠嚼爛纖維豐富的堅韌植物。所以厚頭龍類被推測以樹葉、種子、水果以及昆蟲等為食。

腫頭龍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內陸平原和沙漠中。發現於同一時期的植物化石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它們都是一些耐旱的類型。不過,那時戈壁的氣候比現在更為濕潤,在雨季時節可以形成許多淺淺的池塘或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