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講的叫小孩子們讀些什麼書呢?
這裏,為了行文便利起見,分做兩點來說:一種是指書本上的書,一種是指沒有字的書。
我常常會體味到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好像吃一個成熟的蘋果,它不僅有美麗的顏色,並且還有更豐富的養料和鮮美的滋味。我們給小孩子們讀的書,就要選擇那豐富有養料的書,可以吸收的書。第二種是沒有字的書,關於這點,我在“活教育”上所常講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就是我今天所說的沒字的書,活的書。現在講求學的方法。分作實驗觀察、閱讀參考、發表創作、批評研討四個步驟來說明。
第一,實驗觀察。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張桌子,單憑直覺地去看,那桌子就是桌子,隻有一個形象,沒有其他的意義了,但如果去精密地觀察,這桌子的大小、桌子的名稱、做這桌子的木料、與它的用途……就有一連串的問題跟著來。如我們把筷子放在水中,看起來為什麼發生折光作用呢?又如大家都知道的金子放在燈光下就呈現了白色,諸如此類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但如果不是精密的觀察,不加以反複的思考,不經過親身的試驗,哪裏會知道這個變的理由呢?何況在這變化萬狀的大自然、大社會裏,我們真正能認識了解的事物實在太少了!所以我主張教小孩子們求學的方法要實驗觀察,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閱讀參考。因為觀察一件事物,很可能由於他本身的觀點與理論不夠正確,而鬧出“閉門造車”的笑話來;也很可能因這一事物本係初見,如果就貿然地下判斷,也難免要犯“掛一漏萬”的錯誤,並且有某些事物絕不能僅憑其現象而可能窺其全豹,而必須了解這一現象的客觀環境與形成這一現象的各種因素。例如看了日食之後,就要研究形成日食的原因,就得要參考天文學這一門功課,不然,僅僅觀察了日食的現象,還是不夠的。所以為學的第二步工作,就要多方麵地閱讀參考。其實無論學哪一種學科,除了知道本學科應知的常識以外,還得靠其他的學科來幫助這一學科更深一層地了解。
第三,發表創作。求學不是為了謀個人發展的秘製的單方,學問也不應限於少數人所享受的“私有財產”,而是為了謀大眾的利益,為將來能多做一些事作準備,也不像時下一般士大夫們所誇耀“高不可攀”的“法寶”,而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飯要大家吃,事要人家做,書當然也要大家讀,那讀書的機會更應該平等,絕不許讓少數人去享受與包辦,所以我的意思:研究學問,有了心得,有了觀感,或者比人有獨到的地方,就要告訴人家,但不僅是要大家去如法炮製,跟著你學,更要緊的一點是要大家來批評研討,是要大家來批評這一學問的研習的真確性。同時以學習心理而論,要小孩子們盡量發表創作,也是一種更好的做法,更好的鼓勵方法。
第四,批評研討。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各因其立論與生活經驗的不同而顯示了差異。但有些事物常常被某些人所曲解,經過一番巧妙的化裝,弄得似是而非,使別人不易看出“是”的一麵,被蒙混過去。譬如蟲類裏的蝴蝶,種類很多,要是看的時候粗心一點,就分不清楚。又如有些舊小說與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史書上描寫那些帝王大臣,說什麼他是龍種呀,太白金星下凡的呀,有些地方簡直描寫得使我們有想象不到的神聖、高貴,而老百姓也像生來就是一副賤骨頭,應該替他們做牛馬做奴隸。其實,這些皇帝大官與常人有什麼差別?還不是有意曲解事實,蒙混是非嗎?所以我們教小孩子觀察事物,一定要教他有真實的觀點,要指導他們多就事實去批評研討,要他們從極單純的做而發展到高級的做,那才行!
我希望做父母的與做老師的教導小孩子,千萬再不要用填鴨式的方法來硬裝,也不要時做時輟,而是必須循循善誘,有規則地引導他們走上一條學習的路。這也是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