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複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複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隻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複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複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曆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
▲神權統治下的一縷陽光:法國爆發思想啟蒙運動
在法語中,“啟蒙”的本意是指“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驅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激勵地批判專製主義和宗教愚昧,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這就是“啟蒙運動”。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是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在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中,啟蒙思想家輩出,影響尤大。他們當中,最為著名的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從字麵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係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複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欲、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裏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製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製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麵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啟蒙運動,既是文藝複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準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複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麵說,文藝複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製政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製度。文藝複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範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製度和政權性質方麵。
其次,從反教會方麵說,文藝複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汙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麵就比文藝複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複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欲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麵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麵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德意誌的康德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征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百科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鬥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17~19世紀初在歐洲各地先後興起的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思潮。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認為,社會之所以不進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於宗教勢力對人民精神的統治與束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樹立理性和科學的權威。他們認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他們主張傳播科學知識以啟迪人們的頭腦,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強人類的福利。他們反對封建專製製度,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們看來,封建專製製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因此,他們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啟蒙運動,特別是18世紀啟蒙運動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對北美的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法國思想啟蒙運動,它的矛頭是封建製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對象的,因此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其次,啟蒙思想家宣揚天賦人權,三權分立,體察功能自由、博愛、平等,而且這些思想迅速在歐美傳播,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的作用,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而且對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劑作用。
▲為了黑人的自由:廢奴思想席卷美洲
從19 世紀30年代初開始在美國北部興起的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製的群眾運動 。 早在殖民時代和獨立戰爭時期,B.富蘭克林、A.傑弗遜等人就提出廢除奴隸製。美國獨立後,北部各州先後廢除黑人奴隸製。但南部諸州由於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園奴隸製不斷擴大,威脅著美國人民的民主權利。19世紀20年代前後,廢奴運動的組織在美國開始出現。1826~1827 年 ,143 個廢奴團體在巴爾的摩召開大會,譴責奴隸製度的罪惡。30年代初W.加裏遜在波士頓出版《解放者》周刊 (1831~1865),並和其他廢奴主義者於1832年創建新英格蘭反奴隸製協會。1833 年4月在費城成立了全國性的美國反對奴隸製協會,總部設在紐約。隨後反奴隸製協會在北部各地紛紛建立,到40年代這類組織約達2000個,參加協會人數超過20萬人,形成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廢奴主義者雖然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方壓製和迫害,仍堅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出版了幾千種書籍、報刊並散發了大量傳單,有大批演講員到各地宣傳廢奴運動的宗旨和控訴奴隸主的罪行,各種文藝作品和專著也以不同方式揭露和抨擊奴隸製的罪惡,不斷推動廢奴運動向前發展。此外,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道”,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到美國內戰爆發之前,估計至少有6萬人因此獲得自由。“地下鐵道”的組織者之一H.塔布曼是女奴出身,她多次深入南部各州 ,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而獲得自由。
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不少廢奴主義者主張采取政治鬥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 (A.塔潘和L.塔潘) 等人組織推行廢奴主義綱領的自由黨。有人力主武裝鬥爭。但加裏遜等人堅持隻用道德說教的方式,不讚成采取政治行動,更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鬥爭,運動出現分裂。1852年出版的H.B.斯托夫人所著《湯姆叔叔的小屋》 (一譯《黑奴籲天錄》) 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極其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反響,有力地推動廢奴運動的發展。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J.魏德邁等人號召工人投身廢奴運動。運動在北部廣大工人、農民、黑人和婦女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到50年代獲得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多方支持,逐漸形成聯合戰線性質的政治運動。1859年爆發的約翰·布朗起義將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近代西方廢除奴隸製度:提起西方文明,那些崇拜西方的幼稚者,完全不看西方社會的進步是複雜、漫長的過程,以為民主、自由是天上掉下來的。資本主義製度在西方確立以後,在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同時,依然有大量反動、黑暗的舊製度殘餘,阻礙著社會發展。西方還有奴隸製殘餘,十九世紀,英國還販賣鴉片,販賣中國勞工,殖民者甚至在非洲掠奪人口,販賣到美洲,美國獨立了近百年,統治疆域從大西洋向西擴展到太平洋,是最早實行共和製的國家之一,但是其南方還有大量的蓄奴州,維護剝削黑人的奴隸製度,在俄羅斯也依然是實行農奴製度。西方廢除奴隸製的過程也是不平坦的,在歐洲除了英法等國內廢除了奴隸製,在普魯士是1807年,斯坦因發布《十月敕令》,解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係。而俄羅斯的農奴製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1767年,俄國還禁止農奴控訴主人,準許農奴主可以任意把農奴發配西伯利亞。直到1803年才通過了可以解放少數農奴的法令,根據法令解放的奴隸隻占總數的0.5%。1807年斯貝蘭斯基開始改革,烏拉爾各工廠農奴免除隸屬關係,改革是仿效西方的民主製度,被拿破侖稱為“俄國最有頭腦”的斯貝蘭斯基改革失敗了,俄國直到1861年才徹底廢除農奴製。同樣在1861年,美國的林肯當選總統,在美國為了廢除農奴製,甚至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是人類近代史反對奴隸製的一次最重要革命。整個戰爭進行了四年,林肯發布了解放黑人奴隸的法令,隨著南北戰爭的勝利,奴隸製在美國才得以廢除。而英國在1807年製定了禁止販賣非洲奴隸的法案,直到1833年才通過了法律,把奴隸製視為非法。法國大革命後1784年成為第一個宣布廢除奴隸貿易的國家,但是由於政治經濟因素,直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後,奴隸貿易才基本中止。可以說1861年具有世界反對奴隸製的紀念意義,正是由於林肯、格蘭特、斯坦頓、謝爾曼領導的解放戰爭,不僅實現了美國的統一,更重要的是,摧毀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隸市場,為最終廢除奴隸製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社會主義思想的到來: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為爭取自己的解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而發起的革命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當時第二國際的各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公然背叛工人階級事業。他們非但沒有號召各國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反對列強間的爭霸戰爭,反對本國政府;還公開站在本國資產階級政府方麵,在國會中投票讚成政府的戰爭撥款,參加戰時資產階級政府,為帝國主義效勞。因此,第二國際實際已經分裂成為一群互相廝殺的社會沙文主義政黨,它已經徹底破產了。而另一方麵,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急劇尖銳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來,無產階級需要有一個新的真正革命的國際組織。這個光榮使命最後落在了列寧和他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身上。
1914年11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的反戰宣言中,首次提出要建立新的沒有無產階級叛徒參加的第三國際。列寧為了創建這樣一個組織,在思想理論和組織方麵作了大量準備工作。
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些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內就存在著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左派力量,如德國的斯巴達克派,保加利亞的緊密派,波蘭社會民主黨的左派分子等。但是,這些左派分子在思想上並沒有同右派徹底劃清界限,在組織上還同中派右派同居在一個黨內。為了幫助各國左派,列寧發表了《第二國際的破產》、《社會主義與戰爭》、《論歐洲聯邦口號》、《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等一係列著作。列寧不僅揭露了修正主義的錯誤,而且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國勝利的學說。列寧的這些著作給各國無產階級指明了革命的前途,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必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阿根廷、芬蘭、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在1918年先後成立了共產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也在1918年11月爆發革命,年底,成立了德國共產黨。各國共產黨的成立為創建共產國際提供了前提條件。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奧、匈等八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代表在莫斯科開會,會議通過了告各國無產階級組織書,要求他們派代表來蘇俄,討論成立共產國際的問題。
為了抵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民主黨右翼於1919年2月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社會黨人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26個國家的102名代表。會議決定恢複第二國際,即伯爾尼國際。
1919年3月2日,各國共產黨和左派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的代表會議在莫斯科開幕。然而由於帝國主義對蘇俄的封鎖和武裝幹涉,能從國外來參加這次會議的當時隻有德國、奧地利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共產黨代表,多數代表是在蘇俄的外國僑民。當時旅俄華工聯合會負責人劉澤榮(劉紹周),張永奎作為中國代表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列寧在代表會議上作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報告。列寧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為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修正主義頌揚一般民主,實際是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即資產階級專政。他們斥責一般專政,實際是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民主。列寧的報告具有重大意義。它指明,新的國際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共產國際成立後,各國革命運動有了重大發展。蘇俄取得粉碎國內反革命叛亂和外國武裝幹涉的勝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一度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意、英、法、日、美等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中國、印度等國的民族解放鬥爭也蓬勃發展起來。1919年,荷蘭、丹麥、保加利亞、墨西哥、美國等國先後建立了共產黨。1920年春夏,希臘、西班牙、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建立了共產黨。
1920年7-8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41個國家的217名代表。這次大會同上次不同,大多數代表來自國外,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大會。
國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後,又有一些國家建立了一批新的共產黨。1920年,英國、法國、土耳其共產黨成立。1921年,意大利、中國、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相繼建立了共產黨。
中派分子,於1921年2月在維也納開會,成立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盟”,即第二個半國際。參加會議的有英國獨立工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等。它們宣稱站在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中間,但兩年後就同第二國際合並了。
1921年6-7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次參加大會的已發展到52個國家的605名代表。中國的張太雷和瞿秋白參加了大會。
此次大會是在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高潮已過,各國革命鬥爭受到挫折情況下召開的。大會認為,當前各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爭取群眾,並提出了“到群眾中去”的口號。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執委會通過了關於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提綱指出,共產黨可以同社會黨簽訂統一戰線協定,但必須保持共產黨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1922年11-12月,共產國際在蘇俄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此次出席大會的有58個國家的408名代表。陳獨秀和劉仁靜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席了本屆大會。大會進一步討論了關於統一戰線問題,肯定了執委會通過的關於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並要求東方各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解放鬥爭中建立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
此後,共產國際在1924年,1928年和1935年先後召開了三次代表大會。到1943年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布結束活動並解散。共產國際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