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視覺的盛宴——文學藝術的發展(3 / 3)

本章帶您了解外國曆史上文學藝術的發展。

▲唯心理論: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係統地論述正義的哲學家。可以說他的《理想國》就是一部正義論。該書自始至終貫穿著“正義”這條主線,正義論是柏拉圖《理想國》中法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

柏拉圖認為,人都具有理性意誌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識,當理性支配意誌和欲望時,後兩者則表現為勇敢和節製。可見,智慧、勇敢和節製都是人的美德。在國家生活中,各人從事的工作取決於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鑄成,是國家的統治者具有勇氣品性的人由銀鑄成,將成為保護國家的軍人和武士欲望則為廣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銅和鐵鑄成。每個人的天性在出生時又由神鑄定,它決定了每個人的社會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圖把正義分為國家正義與個人的正義,他在《理想國》中指出國家的正義就是國家的三個階層各守其職、各安本分,治國者靠智慧把國家治理好,衛國者憑勇敢保衛好疆土,勞動者以節製搞好生產,從而使國家處於安全穩定之中;柏拉圖強調,每個人隻能從事最適合自己天性的職業,各行其是,各司其職,不得任意改變。正義就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係中,每個階級的成員都專心致力於本階級的工作,且不應幹涉其他階級的成員所幹的工作。即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因此,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使每個人都在最適合自己能力的崗位上工作是社會組織的最高原則,它關係到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這就是社會的最大正義。而個人的正義就是人心中的三個部分各盡其職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統帥心靈,意誌以勇敢保護心靈,欲望以節製為心靈的正常活動提供生理基礎,三部分協調配合,使心靈處於和諧安寧之中。

《理想國》是從什麼是正義?這一問題開始討論的,即探討正義的定義。首先駁斥了關於正義的幾個錯誤定義,如正義就是欠債還錢,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正義就是強者的立義,可正義的定義仍然不得而知。柏拉圖隨即改變了考查的方法,將自己的視線放到了城邦,希望能夠在城邦中找到一個較大的正義,然後再考查個人身上較小的正義,由此看清楚真正的正義。為了這個目的,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在此隱含著一個前提,即正義的概念是普適的,對於城邦和人是一樣的。對於古典政治哲學家來說這樣的前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成立,因為他們追求的就是普遍的理念。

整個邏輯思維過程看似周全合理,但它有兩個致命的弱點:(1)它使正義論固定化、永恒化。因此,這種正義論往往淪為對現存製度進行頑強辯護的思想工具;(2)這種正義論的前提純屬人為的抽象設定,盡管“正確”得無以附加,但它不能解決抽象前提與實際社會的矛盾。這使得它實際上成了一種任意的主觀臆斷的學說。正如凱爾森在《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一書中說到雖然對於正義的期望是人們永恒的對於幸福的期望,但是,為每個人都提供幸福的合乎正義的秩序是不可能有的,甚至連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幸福的社會秩序也是不存在的。因為“社會秩序所能保證的幸福隻能是集體意義上的幸福,即作為社會權威的立法者承認對某些需要的滿足是值得加以滿足的那些需要,例如吃、穿、住的需要”。但是,人類哪些需要是值得加以滿足的?特別是它們的安排如何?這些問題都無法用理性認識的方法來加以回答。它們隻能取決於情感因素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是主觀的,從而隻是相對的,它因人而異。“既然人類分成許多民族、階級、宗教、職業等等,彼此往往發生分歧,所以也就有著許多很不同的正義論念,多到使人甚至不能簡單地講正義的地步。”

柏拉圖的正義論讓人詬病的地方是其中所蘊涵的極權主義思想,首先是城邦的政治權力為統治者和護衛者所壟斷,雖然少數才智卓越的工匠等級的人也可能上升到統治階層,但是如果你隻是工匠身份的話,那麼你是沒有資格參加政治活動的,你隻有服從命令的義務,這和現代民主政治中主權在民,每個公民都依法享有一定政治權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其二,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三章中提到過高貴的謊言,即讓城邦的人們相信這樣的傳說,統治者身上天生攙有黃金,護衛者是白銀,而農民工匠是銅鐵。後世的學者由此認為理想國中的行的是愚民政策。比如波普爾就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猛烈轟擊柏拉圖的學說,認為柏拉圖是極權主義政治的祖師爺。

波普爾發現柏拉圖的正義學說與現代極權主義之間驚人的相似性,他在柏拉圖的正義論中發現了一個極權主義的政治綱領,其要點是:一、嚴格的階級區分,統治者是牧人,被統治者是畜群,二者必須嚴格區分;二、國家的命運就是統治階級的命運,統治階級的獨特利益,就是國家的整體利益;三、統治階級對軍隊的壟斷權;四、思想檢查製度,以持續的宣傳造就和統一思想;五、國家要自給自足,即統治階級必須控製或壟斷經濟。由此認為柏拉圖是極權主義的重要起源。

柏拉圖正義論的極權主義思想因素,在黑格爾的哲學體係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現代比較重要的極權主義的觀念,都直接得到黑格爾的傳承。以至於在20世紀,世界上產生了以自由為目的,卻給人類帶來奴役後果的極權主義這一巨型利維坦。

當然,我們說柏拉圖是極權主義主張者,並不是說柏拉圖的政治設計倘若運用於實際必然導致極權主義,這還需要外在條件,而是說柏拉圖的正義論實際在為極權主義的合法性進行了論證,提供了一個思維基礎。

▲新時代文明的起源: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

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被成為“悲劇之父”,約於公元前525年出生於阿提卡西部埃琉西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少年時期正是雅典貴族和平民激烈鬥爭的時期,是雅典由貴族統治向民主製過渡的時期,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不無影響。公元前492年爆發了希波戰爭,埃斯庫羅斯積極參加了抗擊波斯的戰爭,參加過馬拉鬆戰役(公元前490年)和薩拉彌斯戰役(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2年,埃斯庫羅斯上演悲劇《波斯人》,描寫波斯海軍在薩拉彌斯海戰中的覆沒,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讚頌雅典的民主製度。公元前470年左右,埃斯庫羅斯應邀前往西西裏,創作悲劇《埃特納女子》,紀念該城的創建。公元前468年,埃斯庫羅斯在戲劇比賽中敗給年輕的索福克勒斯,使他憤憤不平,認為是寡頭派首領客蒙和他作對。公元前476年,埃斯庫羅斯上演悲劇《奧狄浦斯》三部曲,獲頭獎。公元前458年,埃斯庫羅斯重赴西西裏,兩年後在該島南部的傑拉城去世。關於埃庫羅斯晚年離開雅典的原因說法不一。有可能是政治性的,即在那時期民主勢力的勝利和貴族權力的削弱使他難以接受。埃斯庫羅斯於公元前499年首次參加戲劇比賽,一生寫過約70部劇本(一說約90部),生前得過13次獎,傳世劇本7部,它們是:《乞援人》(約公元前490年,一說公元前463年)、《波斯人》(公元前472年,得頭獎)、《七將攻特拜》(公元前467年,得頭獎)、《普羅米修斯》(約公元前465年,一說公元前469年)、《奧瑞斯特斯》三部曲(公元前458年,得頭獎)。

普羅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在宙斯與巨人的戰爭中,他站在新的奧林波斯山神一邊。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個男人。雅典娜賦予了這個男人靈魂和神聖的生命。普羅米修斯還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創造了火,並將之贈予人類。火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在這之後,舉行了第一次神與人的聯席會議。這個會議將決定燒烤過的動物的哪一部分該分給神,哪一部分該給人類。普羅米修斯切開一頭牛,把它分成兩部分:他把肉放在皮下,將骨頭放在肥肉下。因為他知道自私的宙斯愛吃肥肉。宙斯看穿了他的把戲。普羅米修斯偏袒人類,這使宙斯感到不快。因此,他專橫地把火從人類手中奪走。然而,普羅米修斯設法竊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帶給人類。宙斯對他這種肆無忌憚的違抗行為大發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羅米修斯用鎖鏈縛在高加索山脈的一塊岩石上。一隻饑餓的老鷹天天來啄食他的肝髒,而他的肝髒又總是重新長出來。他的痛苦要持續三萬年。而他堅定地麵對苦難,從來不在宙斯麵前喪失勇氣。最後,海格立斯使普羅米修斯與宙斯恢複了他們的友誼,找到了金蘋果,殺死了老鷹,因而解救了人類的老朋友。

《普羅米修斯》或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一般認為它是《普羅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被釋的普羅米修斯》,寫宙斯與普羅米修斯和解,赫拉克勒斯把普羅米修斯釋放;第三部是《帶火的普羅米修斯》,寫雅典人崇拜恩神普羅米修斯,舉行火炬遊行

《普羅米修斯》情節簡單,結構也不複雜,但它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被視為古典名作,這主要是因為劇中塑造了普羅米修斯這一位愛護人類、不屈服於暴力的光輝形象。在神界新的一次權力鬥爭中,普羅米修斯作為提坦神之一,本來處於宙斯的對立麵,但由於看到提坦神們難改橫暴本性,自恃強大,不聽普羅米修斯的勸告,難免失敗的命運,於是便轉到宙斯一邊,幫助宙斯打敗了以他父親克羅諾斯為首的老一輩神,奪得了統治世界的權力。宙斯奪得權力後,很快變得專橫、殘暴起來。他不思報恩,見普羅米斯違背他的意願,保護人類免遭滅亡,便嚴厲懲罰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麵對痛苦的折磨堅強不屈,他掌握著宙斯的命運秘密,隻有宙斯首先向他讓步,他決不向宙斯求饒,他為人類忍受苦難的光輝、崇高的精神受到人們的敬仰和讚歎。馬克思稱讚普羅米修斯是“哲學的日曆中最高的聖者和殉道者”。宙斯在劇中沒有出現,但又無處不在,因為整部悲劇就是宙斯濫施暴力的結果。埃斯庫羅斯實際上是把宙斯作為一位暴君進行描繪,反映了詩人的民主精神。劇中伊奧的命運進一步反襯了宙斯的殘暴,也使普羅米修斯更加憎恨宙斯。劇中還對一些其他神進行了描寫,如威力神的凶殘,長河神的怯懦,神使庸俗鄙陋,匠神苦於從命等,他們猶如暴君身旁的眾生相。

本劇戲劇動作不多,但激烈的觀念矛盾使劇中不乏戲劇衝突。劇本氣勢磅礴,具有獨特的風格,至今仍是古典戲劇舞台上的演出劇目之一。

▲寓意深刻:《伊索寓言》問世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狸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與抒情詩主要反映貴族奴隸主的思想感情不同,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淩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鬥爭經驗與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淩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鬥爭。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裏,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而希臘寓言的總彙即《伊索寓言》。

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麵。

作為人們生活體會和經驗的結晶,《伊索寓言》不僅含意深刻,而且藝術處理也很成功。《伊索寓言》的故事一般都比較短小,結構也比較簡單,但形象鮮明、生動,寓言自然、深刻。《伊索寓言》中除少數寓言以人為主要角色外,絕大部分是動物寓言,通過把動物擬人化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這些動物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需要指出的是,《伊索寓言》中的動物除了有些動物外,一般尚無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麵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樣的。

《伊索寓言》曾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寓言作家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傳統,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許多故事,並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紀的希臘寓言作家巴布裏烏斯則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這種傳統為晚期古希臘羅馬寓言創作所繼承。文藝複興以後,對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寓言創作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

隨著“西學東漸”,《伊索寓言》在明朝傳入中國。第一個來我國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在中國生活期間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紹過伊索,對《伊索寓言》做過稱引。他之後的傳教士龐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紹、引用過《伊索寓言》。我國第一個《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況義》。清代之後,出現了許多種《伊索寓言》譯本。上述情況表明《伊索寓言》在中國流傳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最大。東西方民間文學的精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伊索寓言》被譽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現奠定了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基石。兩千多年來,《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發展史上產生過極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一再成為後世寓言創作的藍本。如拉封丹的《龜兔賽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題材,經過藝術加工而成。

▲阿拉伯文學的名著:《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舊譯《天方夜譚》)是中古阿拉伯文學中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民間故事集,是世界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紀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彙合的產物,這部文學名著彙集了古代近東、中亞和其他地區諸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情節詭譎怪異,神幻莫測,優美動人,扣動著世界各國讀者的心,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全書出場的人物形形色色,構成了一幅廣闊的曆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國家以及周邊國家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一千零一夜》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部中古時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以其博大的內涵、高超的藝術,為後世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創作,都受到過它的啟示。在歌舞、戲劇、影視等藝術領域,其影響同樣廣泛而深遠。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區的古代民間傳說。傳播至歐洲、亞洲許多國家。它們反映了東方文化的瑰麗色彩:神秘、奇異、幻想豐富、語言優美。它們把神奇的想像和當時阿拉伯的現實結合起來,讀故事便可了解那個時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風貌。

其成書於公元8-16世紀。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和各種描寫愛情、冒險以及動物生活的故事,規模宏大。《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部叫《赫左爾?艾夫薩乃》的古代波斯故事集(即《一千個故事》),其故事源於印度,最初是梵文,後譯成波斯文,然後再譯成阿拉伯文,同時加進一些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源於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特別是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是有關埃及麥馬立克王朝的故事。其核心是第一部分。

據阿拉伯原文版統計,全書共有大故事134個,每個大故事又包括若幹小故事,組成一個龐大的故事群。《一千零一夜》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從口頭創作到編訂成書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早在公元世紀,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間故事就流傳到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大約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出現手寫本。又經過幾百年的搜集、整理、加工、補充,大約到16世紀才最後定型。而由文人編纂成書,出版問世,還要晚一些。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時期一部優秀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不僅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傑作。《一千零一夜》的產生據書中的交待是這樣的:古時候,在印度和中國的海島中有一個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喜歡打獵,當他每次出外打獵時,王後和宮女就背著他同奴仆們到花園中飲酒作樂。國王發現後非常氣惱,下令殺了王後、宮女和奴仆。從此以後,他每天娶一個處女做王後,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殺掉。國中女子被殺了很多,京城中一片驚慌。有一天宰相正為沒有給國王找到處女發愁,他的女兒山魯佐德對他說:“把我嫁給國王好啦!”她立誌要拯數其他女子,所以自願嫁給國王。進宮後,她每夜都給國王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時,故事總是講到最緊要的關頭,國王隻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講完後再殺。這樣一直繼續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她感動了,決定和她白頭到老,不再去殺其他無辜的女子。這個故事的實際意義當然不在於說明《一千零一夜》的產生,而在於借此能夠把眾多的故事在結構上聯係起來,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一千零一夜》的產生是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經過許多代人的輯錄整理,加工提煉而逐漸形成的,上自八世紀,下至十六世紀,前後經曆了大約八百年時間。書中的故事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波斯,取材於波斯故事集《一千個故事》,這是全書的核心;一部分來自埃及,所講的都是埃及的故事;一部分來伊拉克,所講的是黑衣大食的故事。前兩部分故事比較古老,後一部分是成書時期的現實生活故事。這些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廣大,時而在巴格達,時而在埃及,時而在法國,時而在印度,時而在中國。故事的題材非常豐富,既有曆史故事、冒險故事、戀愛故事,又有神話故事、幻想故事等。故事的思想意義極為深刻。

▲文學巨匠:莎士比亞戲劇從練筆開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 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曆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製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曆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後到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人看馬,後成為劇院雜役、演員並開始劇作生涯。1599年,莎士比亞成為環球劇場擁有1\/10股份的股東。他是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和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敘事長詩兩部,十四行詩一卷,總計154首,戲劇37部。

1564年,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一個叫斯特拉福的小鎮。小時候的莎士比亞很頑皮,是個“孩子王”。也許就是這點“叛逆”細胞,日後竟幫助他成為了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代文學巨匠。七八歲時,他就被送到學校,學習法文和拉丁文,也接觸過一些古羅馬的詩歌和戲劇。他聰明伶俐,對知識的領悟是非常快。可因家裏破產,他隻得離開學校,回家幫父母做一些家務。回家後,他就一邊幹活,一邊繼續學習知識。

後來,莎士比亞去了倫敦。為了謀生,他東奔西走,才在一家戲劇院裏謀到了一個替紳士牽馬的活。開始時,他對戲劇也不了解,隻是在閑暇時,透過門縫和小洞去看舞台上的演出。看得多了,他對戲劇就產生了濃厚興趣。有時,戲散了,他還在那裏琢磨劇情和角色呢。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他被臨時叫去扮演一個仆從,他是表演得惟妙惟肖,非常出色。打這以後,他就得到了大家的賞識,最後竟成了正式演員。他演戲很認真,演什麼像什麼。為了把戲演得更好,他還深入倫敦的下層社會,接觸一些下層農民,去熟悉他們的語言談吐,收獲很大。

他深知自己知識淺薄,就更加發憤讀書,鑽研文學、曆史等方麵的知識了。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莎士比亞很快閱讀了大量作品,並掌握了相當廣博的知識。

從1590年開始,他嚐試著去修改一些舊劇本。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寫成了《亨利六世》等三個劇本,便引起了戲劇界的注意。緊接著,他又寫了《查理三世》、《錯誤的喜劇》等作品,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就奠定了他在戲劇界的地位。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裏,他埋頭進行創作,共完成了敘事長詩兩部,十四行詩一卷和戲劇37部。他的作品語言形象生動,筆調辛辣幽默,還塑造了哈姆雷特、奧賽羅和朱麗葉等許多不朽的藝術形象,成為了世界上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堪稱一代文學巨匠。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勳爵的眷顧,勳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勳爵,也曾為勳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借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並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並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在煎熬中孕育情感:逆境求成長的偉大詩人——但丁

但丁是歐洲由中世紀過渡到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文學巨匠、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先驅。《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恩格斯這樣來評價他:“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1265年6月,但丁誕生在佛羅倫薩的一個沒落小貴族家庭。當時,佛羅倫薩是意大利最繁榮的手工業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丁在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對當時的各個學術領域無不研究,這使他在青年時就成為一個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人。

13世紀的意大利,在政治上處於分裂狀態。24歲時,但丁開始參加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後來,他所支持的黨被打敗,但丁因拒不認罪,被判沒收全部家產,終身流放。在此後的近20年裏,但丁雖然也作過多次努力想重返故裏,但都沒有成功,最後終於客死他鄉。但丁在流亡過程中,周遊了許多城市,廣泛接觸到意大利動亂的現實和平民階層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對意大利的認識,堅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重要作品幾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寫成的,其中以《神曲》最為著名。

《神曲》是一部比較特殊的史詩,因為詩中敘述的是詩人自己想象中的經曆。全詩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每部由33首“歌”組成,加上全書的序曲,總共有100首歌之多,計一萬四千多行。後人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稱這部作品為神聖的《喜劇》。 這部長詩采用的是中古時期所特有的夢幻文學形式,通過但丁的自敘,描述了他在1300年複活節前的那個星期五淩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裏迷了路。黎明時分,他來到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他正要登山,卻被三隻張牙舞爪的野獸(豹、獅、狼,象征淫欲、強暴、貪婪)攔住了去路,情勢十分危急。這時,古羅馬時代的偉大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但丁青年時期所愛戀的對象貝阿德麗采的囑托前來搭救但丁,然後又作為他的向導帶他遊曆了地獄和煉獄。

地獄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內,分成五層,分別收容一些異教徒的靈魂、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貪婪揮霍者、生前動輒發怒的靈魂,這些人在這裏受盡了各種煎熬。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內,也分成三層,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靈魂。第三部分是一個分成四層巨大的深井,其底部是個冰湖,凡生前有殘殺親人或各種背叛罪行的靈魂都給凍在湖裏。

能夠進入煉獄的,是那些生前的罪惡能夠通過受罰而得到寬恕的靈魂。這裏的刑罰不像地獄裏的那樣殘酷,並且帶有一種贖罪的性質,因此靈魂們比較樂於接受。煉獄山共分七級,分別洗淨傲慢、嫉妒、忿怒、怠慢、貪財、貪食、貪色七種人類大罪。靈魂在洗去一種罪過的同時,也就上升了一級,如此可逐步升向山頂。山頂上是一座地上樂園。維吉爾把但丁帶到這裏後就離開了,之後但丁就由貝阿德麗采前來引導了。他們經過了構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後,終於到達了上帝的麵前。這時但丁大徹大悟,他的思想已與上帝的意念融洽無間。整篇史詩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

《神曲》深刻地反映出從封建的中世紀向近代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的曆史變革,透露了新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同時又廣泛地描繪了當時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各個領域的狀況,故又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但丁譴責教會幹涉世俗政治、破壞意大利統一的罪惡,批判僧侶階級的貪婪、驕橫和腐敗。他摒棄中世紀一切歸於神的觀念,強調人賦有理性和自由意誌,應該奮發向上去創造自己的命運。《神曲》批判中世紀蒙昧主義,提倡學習文化,追求美德和知識,讚美人的才能和智慧。詩人對魚肉人民的封建領主、橫行不法的貪官汙吏、重利盤剝的高利貸者、追逐金錢的市民階級,也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不僅如此,他對新興市民階級的自私以及正在形成的資本主義關係的弊端也作了指責。詩中也反映出但丁沒有徹底擺脫中世紀思想和神學觀念的羈絆。

《神曲》中既寫了人世的黑暗現實,也寫了對來世的美好憧憬。這種既非純粹的現實主義,又非純粹的浪漫主義寫法,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但丁觀察細致,想象豐富,描寫準確鮮明,比喻貼切生動。因此,盡管《神曲》中人物眾多,場麵千變萬化,但詩人往往寥寥數筆,就把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把場景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所描繪的那些來世景象讀來也頗有真實之感。但丁就是靠許許多多寫得這樣生動的細節,把自己的愛國熱情、宗教感情、內心經驗以古往今來的各種事物組織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將一生獻給藝術:文藝複興的奠基人米凱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文藝複興意大利藝壇三傑之一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係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麵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誌,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麵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裏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複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裏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米開朗基羅一生未婚,純講精神而不涉及肉體,他在孤獨中奮戰了一生。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麵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戰場上歸來的作家:塞萬提斯畢生力作《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1547-1616)是文藝複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裏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裏。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意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一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意大利的軍隊,準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鬥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鬥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裏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係,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準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0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一麵著書一麵在政府裏當小職員,曾幹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裏構思和寫作的。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一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一個又一個商人、一種又一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注意。塞萬提斯50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遊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一年這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製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該書幾乎被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於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歐洲一些著名文學評論家說它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複興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劄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鬥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麵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樸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基礎決定成就:達?芬奇苦練畫雞蛋

畫壇巨匠達·芬奇,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留下了《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許多不朽之作。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韋羅基奧的作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作坊以後,老師韋羅基奧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認為老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麼簡單的雞蛋。老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後,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後在繪畫和其它方麵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1452-1519)誕生在意大利芬奇鎮附近的安奇亞諾村,芬奇鎮靠近佛羅倫薩。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裏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歎。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裏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皮耶羅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開始係統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隻有14歲。 當時,皮耶羅受一位農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麵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麵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裏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裏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既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作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麵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麵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的逝世是對全世界的一個傷害。其代表作還有壁畫《最後的晚餐》《安吉裏之戰》和肖像畫《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這幅在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牆壁上的宏大畫麵,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和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一本書引發了南北戰爭:《湯姆叔叔的小屋》

1851年,斯陀夫人在丈夫體弱多病、家境極其貧寒的情況下寫成其生平最有影響的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小說首先以連載的形式在《民族時代》報紙上發表,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人們無與倫比的歡迎,僅第一年就在國內印了100多版,銷了30多萬冊,後來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對美國廢奴運動和美國內戰中以林肯為代表的正義一方獲得勝利,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林肯總統後來接見斯陀夫人時戲謔地稱她是\\\"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這一句玩笑話充分反映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影響。作為一本文學作品,美國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說它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

《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或《湯姆大伯的小屋》,故事從一個奴隸主與一個奴隸販子的討價還價中開始。美國肯塔基州的奴隸主謝爾比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失敗,為了還債,決定把兩個奴隸賣掉。一個是湯姆,他是在謝爾比的種植場出生的,童年時就當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頗得主人歡心,成年後當上了家奴總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維護主人利益。另一個要賣掉的奴隸是黑白混血種女奴伊麗莎的兒子哈利。伊麗莎不是一個俯首貼耳死心塌地聽主人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哈利後,就連夜帶著兒子在奴隸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喬治·哈裏斯是附近種植場的奴隸,也伺機逃跑,與妻子彙合,帶著孩子,曆經艱險,終於在廢奴派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抵達加拿大。

湯姆卻是另一種遭遇。他知道並支持伊麗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沒有逃跑。由於他從小就被奴隸主灌輸敬畏上帝、逆來順受、忠順於主人這類的基督教說教,對主人要賣他抵債也沒有怨言,甘願聽從主人擺布。他被轉賣到新奧爾良,成了奴隸販子海利的奴隸。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湯姆救了一個奴隸主的小女兒伊娃的命,孩子的父親聖·克萊從海利手中將湯姆買過來,當了家仆,為主人家趕馬車。湯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聖·克萊根據小女兒生前願望,決定將湯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當還沒有來得及辦妥解放的法律手續時,聖·克萊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殺死。聖·克萊的妻子沒有解放湯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將他們送到黑奴拍賣市場。從此,湯姆落到了一個極端凶殘的\\\"紅河\\\"種植場的奴隸主萊格利手中。萊格利把黑奴當做\\\"會說話的牲口\\\",任意鞭打,橫加私刑。湯姆忍受著這非人的折磨,仍然沒有想到要為自己找一條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著做一個正直人的原則。這個種植場的兩個女奴為了求生,決定逃跑,她們躲藏起來。萊格利懷疑湯姆幫助她們逃走,把湯姆捆綁起來,鞭打得皮開肉綻,死去活來。但是湯姆最後表現出了他對奴隸主的反抗,什麼都沒有說。在湯姆奄奄一息的時候,他過去的主人、第一次賣掉他的奴隸主謝爾比的兒子喬治·謝爾比趕來贖買湯姆,因為湯姆是小謝爾比兒時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湯姆已經無法接受他過去的小主人的遲來的援手,他遍體鱗傷地離開了人世。喬治·謝爾比狠狠地一拳把萊格利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湯姆。回到家鄉肯塔基後,小謝爾比以湯姆大叔的名義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並對他們說:“你們每次看見湯姆大叔的小屋,就應該聯想起你們的自由。”

《湯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寫了不同表現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寫了不同類型的奴隸主嘴臉。它著力刻畫了接受奴隸主灌輸的基督教精神、逆來順受型的黑奴湯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讓奴隸主決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麗莎和她的丈夫喬治·哈裏斯。同時,也揭示了各種類型的奴隸主的內心世界和奴隸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現。其通過湯姆叔叔、喬治夫婦等黑奴們曲折經曆的描述,揭發和控訴了黑暗的奴隸製度,在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下,不失為引發、推動廢奴運動的驚世之作。這部享有盛譽的世界文學名著,自問世至今一個半世紀,但今天讀來依然那麼促人深思、催人淚下,足見作品的深刻內涵和藝術的魅力。作為一部作品,它早已列入世界名著之林,其巨大的成就和影響越來越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和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