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理大發現——揭開地球的麵目(3 / 3)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裏拋錨過冬。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隻剩下4條船了。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隻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誌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回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麵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裏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仆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偶然間的發現:荷蘭人登陸大洋洲

荷蘭人剛剛到達爪哇島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島嶼,就著手尋找從好望角通往這些島嶼的新航線。荷蘭人開辟的新航線比葡萄牙人所行的海道更靠南,因為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北部水域還控製著一係列海上監督站。荷蘭人在南部較高的緯度線上還能捕捉到一些不間斷的西風,他們借用西風航行到他們確定的西爪哇島的經度線上,然後由此調整航向朝北行進,到達爪哇島。

荷蘭人在南緯20°~30°線之間的印度洋海區向東推進的過程中,經常靠近南部陸地的西海岸。有時他們親眼看到這些海岸地區,有時他們還登岸訪問這些地帶,但是他們在那裏所看到僅是一片片荒無人煙的沙漠。間或也發現了一些部族,但是這些部族都處於文明發展的最低階段。盡管如此,荷蘭人對這個沿岸區仍抱有一定興趣,因為他們隻能在那裏補足淡水。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有必要探察一下南部陸地麵向印度洋的那段沿岸地區,希望在赤道線附近能找到一些盡管自然條件差但居民人口稠密的地區。假如情況確像他們所預想的,那麼還可以在當地捕捉居民,作為奴隸出賣。

荷蘭人對澳大利亞發現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是他們貪得無厭地尋找收購香料的新地區,發現蘊藏著豐富金礦和鑽石的新地區,探索珍珠打撈的新水區。17世紀,荷蘭人把澳大利亞稱為新荷蘭。

17世紀初,新幾內亞被認為是南部大陸的一個組成部分,新幾內亞與爪哇島相隔不遠,正因為這個緣故,有關荷蘭人發現澳大利亞的首批消息都歸於對新幾內亞的探察。正像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的,新幾內亞的北部海岸線已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探察過,他們對那裏的一切一清二楚。

1605年11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威廉·揚遜乘“捷菲根”號(“小鴿子”號)航船朝南部大陸的方向行進。這個人的名字在發現史冊上是以“揚茨”出現的。揚茨沿新幾內亞的南部海岸線向東前進,但在行進過程中未能發現托雷斯海峽的西部入口,他繼續沿著被他發現的那段海岸線一直航行到南緯14°線附近的一個地點。如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條新發現的海岸線恰好是澳大利亞約克角半島的西北沿岸。1606年6月6日,揚茨航抵一個海角,他把這個海角命名為克爾韋爾。在此,揚茨被迫返航。

揚茨的報道證實了一種看法,這個看法似乎認為,新幾內亞是南部大陸北部的一個半島,而南部大陸有可能一直伸延到南極地帶。荷蘭人當然不會知道,就在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以自己航行實踐業已證明了新幾內亞僅是一個海島。

揚茨航行之後又過了10年,荷蘭的許多資本家在前往巴達維亞或者離開這座城市的航途中,接連不斷地發現了新荷蘭(澳大利亞)的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沿岸地帶,當然,這些發現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和完成的。

1616年,“恩德拉赫特”號航船發現了位於南緯23°~26°5′之間的恩德拉赫特之地。又過了80年(1697年),一個名叫弗拉明克的船長偶然在沙克灣的岸邊發現了一個標杆,在標杆下邊找到了一個錫製的盤子,上麵刻製著發現此地的日期、航船的名稱(“恩德拉赫特”號)以及該船船長姓名。這位船長叫德克哈托格,所以就以這位船長的名字命名了沙克灣之南的一個海島——德克哈托格島。

1618年,荷蘭的水手們乘“澤沃利弗(‘海狼’)”號船,曾在澳大利亞登過岸(南緯21°20′)。

1619年,兩個荷蘭船長——弗利德裏克·豪特曼和雅科布·埃德爾乘“多爾德利赫特”號和“阿姆斯特丹”號航船,在南緯27°~32°30′之間發現了澳大利亞西麵沿岸的一個地段(埃德爾之地)以及埃德爾半島。這兩個船長在南緯20°46′處還發現了豪特曼礁。

▲帆船時代:庫克船長環行南極圈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找南方大陸,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帆船時代。

征服南極歐洲人邁出了第一步。根據托勒密的地理學理論,在地球的南方,有一塊未被發現的大陸。這塊南大陸被當時的人們假設命名為“澳斯特拉利斯地”。為了尋找這個夢一樣的地方,歐洲人首先邁出了步伐。

157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派遣弗朗西斯德雷克去尋找南方大陸。1580年9月26日,他們回到了出發時的港口——普利茅斯。這樣,他們在海上度過了34個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為表彰德雷克的功績,賜予他一把鍍金的寶劍,並破格封海盜出身的他為爵士。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發現,把南美南端與南極半島之間的通道稱為“德雷克”海峽。

然而南極是否存在著一片大陸,依舊是個惑人的夢。而在100年後,英國人詹姆斯?庫克卻成了人類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南極探險家。

1768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莫爾頓市一個貧寒之家的庫克,憑藉自己的勤奮好學,刻苦耐勞,此時已成為一名船長。他這時才30歲,被皇家科學院委派尋找南方新大陸。他把一艘370噸的獨桅運煤船改裝成探險船,命名為“奮鬥”號。該年的8月25日,“奮鬥”號離開普利茅斯港,向南航行。南太平洋的秋天,氣候非常惡劣,“奮鬥”號經常處於狂風巨浪之中。到達南緯40°時,眼前仍是茫茫大海,沒有一點陸地的影子,庫克就決定轉舵向西,到達新西蘭的東海岸。100多年前,塔斯曼已經到過這裏,但他錯誤地以為這是南大陸的北部海角。庫克為了弄清真實情況,就沿東海岸北上,最終證實新西蘭並非是大陸,而是毗鄰的兩個大海島。

1770年11月,“奮鬥”號抵達巴塔維亞,但蔓延著的痢疾和瘧疾,奪去了“奮鬥”號1\/3船員,於是庫克下令返回英國。

1771年,英國政府再次委派庫克到南緯40°以南的地區進行考察。破損不堪的“奮鬥”號早已不能擔此重任了。皇家科學院又撥給庫克兩艘獨桅船,一艘名為“果敢”號,由庫克指揮;另一艘“冒險”號由托拜厄斯?弗爾諾指揮。他們於1772年7月13日啟錨直駛南大洋。

穿過好望角,越往南行駛天氣越寒冷。冰雪不停地迎麵刮來,令人難以招架,但庫克仍然下令前進。1773年1月中旬,船隊進入南極圈。這是人類首次闖入這個陌生的禁區。接著,巨大的冰山阻礙了他們的行程。他們被迫讓船往北開,在克羅澤島和克爾格倫島稍事休整後,便向東準備到澳大利亞東海岸,但海上的大風和濃霧使“果敢”號和“冒險”號失去了聯係。直到5月份,他們才在新西蘭西部的海域重新聚合。這時,庫克通過實地航行,已證明南半球南緯40°以南的1\/3水域中沒有大陸存在的可能。

船隊在新西蘭休整後,便繼續航行,但風暴很快又打散了“果敢”號和“冒險”號。庫克雖經多方尋找,但始終白費精力,隻得孤舟繼續探險。“果敢”號再一次進入高緯度海域,進行“之”字形繞緯度線一周航行,先後兩次進入南極圈,最遠到達南緯71°10′。這時,厚實的堅冰擋住了他們的航道—庫克根本沒意識到,他朝思暮想的南極大陸海岸離他隻有240公裏。

惡劣的氣候使他灰心喪氣了。1775年3月21日,他回到好望角時,在報告中寫道:“現在,我已經完成了高緯度的環南大洋之行,在我們所到的地方是沒有大陸存在的。這次航行所有的目的都已圓滿地達到了,對南半球已經作了充分的考察。自古以來的地理學家和近兩個世紀以來的航海家尋找南大陸的夢想接近結束了。在我之後,沒有人會走到更遠的地方去,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我也不會嫉妒和羨慕他所獲得的聲譽。我敢說,世界不會因為那一發現而獲得任何好處。”他還感慨:人常常為自己的夢幻所困惑,而南大陸的夢是最誘人的,所以破滅之後也是最痛苦的。庫克是世界上第一個既到過南極圈,又到過北極圈的探險家。後來,他在夏威夷與那裏的波利尼西亞人發生械鬥,一個偉大的南極大陸的尋夢者就在那場械鬥中死於非命。

▲幾經波折:科學家發現南磁極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對遙遠的南極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當時最著名的南極探險家是英國人斯科特。但與斯科特同時代到南極內陸探險考察,並且想同他一爭高下的還有另一位探險家--愛爾蘭人歐涅斯特·沙克爾頓。沙克爾頓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他體格強壯,從16歲起就從事遠航,練就一身高超的航海本領。1902年,當斯科特第一次深入南極內陸進行考察時,沙克爾頓就是他的一名得力的助手。但他不幸染上了壞血病,身體變得極為虛弱,最後被斯科特遣送回英國養病。這一挫折並沒有使好強的沙克爾頓鬆懈自己的鬥誌,他反而信心十足地另起爐灶,決心成為第一個征服南極的人。

1907年,沙克爾頓的身體完全康複之後,由他籌集大部分獎金,組成了一支南極探險隊。他的這支探險隊,完全是私人探險組織,他們兵分兩路,計劃實現兩大目的:一路由沙克爾頓親自率領,直奔南極點;另一路由澳大利亞50歲的地質學家埃奇沃斯·戴維教授和年輕的地質學家道格拉斯·莫森帶領,測定南磁極的位置。1909年1月9日,沙克爾頓和3個同伴向南衝刺到南緯88°23′,離極點隻有160多公裏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在南極大陸活動的新紀錄。但是,猛烈的風暴和嚴重缺糧,使他們再也無法向南挺進。沙克爾頓被迫收兵回營,歸途中天氣很壞,隊員們都被嚴重凍傷。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吞食矮種馬的屍體,結果大家都得了痢疾,險些送命。

相比之下,戴維和莫森率領的分隊比較順利。他們通力合作,在翻越南極橫斷山脈時進行了多方麵的科學考察,並於1909年1月16日在維多利亞地東部高原有史以來第一次找到了南磁極的位置(南緯72°25′,東經155°15′)。這對於現代地磁學的研究和發展航海、航空事業都具有重要意義。從那時以後,南磁極的精確位置就隻須根據各地的磁參量(磁傾角和磁偏角),經過計算便可獲得。逐年的觀測資料表明,南磁極並不固定,而是遊移不定的。從1909年到1975年,南磁極已向西北移動了800多公裏。最近10年裏,它一直在法國科學站迪蒙·迪爾維爾站附近徘徊(南緯66°,東經139°)。

沙克爾頓並不滿足於他領導的探險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險隊先後登臨南極之後,他製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準備從威德爾海的菲爾希內爾冰架出發,穿過南極極點,抵達羅斯島。這是一條比前人的道路更加艱險的路線,他要創造新的奇跡,探索更多的奧秘。

1914年12月,沙克爾頓探險隊乘坐\\\"持久\\\"號船航行到威德爾海域。過去人們對威德爾海的了解遠不如羅斯海。那裏氣候寒冷,海流急,且不規則;浮冰厚,且密集,這都給\\\"持久\\\"號的航行帶來極大的困難。沒有幾天,\\\"持久\\\"號就被浮冰和冰山團團包圍,進退不得,隻好隨冰漂流。探險隊在船上被困了整整10個月之久。由於冰塊的撞擊和擠壓,\\\"持久\\\"號變得千瘡百孔,最後沉沒了。沙克爾頓和他的全體隊員在一座冰山上建立起一個避難所,他們捕食海豹,住冰洞,在十分險惡的環境裏頑強地求生存。1916年4月15日,冰山漂流到一個叫象島的小孤島上,他們結束了曆時500天的漂流生活。可是在這座小島上久留等於束手待斃,為了謀求生路,沙克爾頓親自駕駛救生艇,向南喬治亞島方向劃去。經過近半個月的拚死搏鬥,航行1287公裏,終於找到了南喬治亞島上的挪威捕鯨基地。他們得救了。

盡管沙克爾頓的跨越南極的計劃徹底破產了,可是,他和他的探險隊員傳奇般地全部生還回國,卻創造了南極探險史上的又一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