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伽馬是在航海家亨利之後唯一成功開拓葡萄牙海上貿易的探險家,除了他首先連起非洲與亞洲的航線,他對於政治和戰爭的精明也使得葡萄牙取得海上貿易角頭的地位。
▲美洲的第一個歐洲殖民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約公元1451年~公元1506年),出生於意大利熱那亞一個紡織工人家庭。青年時代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向往東方的富庶。1474~1475年在熱那亞的船隊工作。1476年移居葡萄牙裏斯本,後到馬德拉群島和聖港島,從事航海生涯,先後航行至英國、冰島和幾內亞等地。他刻苦學習天文、地理,受P.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圖誌》和意大利地理學者P.托斯卡內利影響,深信“地圓說”,想尋找一條從西方通向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新航線,並草擬了從歐洲西行至東方的航海計劃。
約在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計劃,尋求財政支持,未成功。1485年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貝拉一世女王求助。1492年4月,他的計劃終為西班牙國王所接受,同他簽訂航海協議,授予海上大將稱號,任命他為所發現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準其從這些地方的產品和投資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並答應給予必要的財政和物質支持。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倫布攜帶西班牙王室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聖瑪麗亞”號、“平塔”號和“尼尼亞”號3艘船、船員90人,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啟航,經加那利群島西駛,曆盡艱險,終於在10月12日發現巴哈馬群島中的瓜納阿尼島(即今華特林島。當時哥倫布把這個島定名為聖薩瓦爾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著發現古巴的東北海岸。繼轉東航,又發現海地島,並稱之為“埃斯帕尼奧拉”意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島尋找黃金,築納維達德堡,派人駐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懷著在新發現地區殖民和尋找黃金的目的,率領約1500人分乘17艘船隻,滿載牲畜、農具、種子和糧食,從加的斯出發,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發現多米尼加島,接著又發現瓜德羅普島和波多黎各等島,然後駛抵海地島。因納維達德堡已為當地印第安人夷平,於是另築伊莎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課以黃金重稅,或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有的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1496年,哥倫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倫布留在海地島,另建聖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新的殖民據點。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率領由6艘船隻和200人組成的船隊,分兩組從聖盧卡爾啟錨,3隻船直駛海地島,另3隻船由哥倫布率領,經佛得角群島向西航行,於8月1日發現特立尼達島。8月5日在委內瑞拉帕裏亞半島登陸,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陸。8月31日返回聖多明各。海地島西班牙人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他實行委托監護製進行安撫,仍不能穩定局勢。1500年9月,哥倫布連同他的兩個弟弟被強行押回西班牙。哥倫布後雖獲釋,卻失去統轄其所發現土地的權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倫布率領4艘船隻和約150人從加的斯出發,企圖在古巴和帕裏亞半島之間的海麵上盡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發現馬提尼克島,然後沿海地島南海岸西行,過牙買加向中美洲進發,再沿洪都拉斯南駛,越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最後抵巴拿馬的達連灣。因無西行航道,隻得於1503年6月折回牙買加島,經聖多明各於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聖盧卡爾。他請求西班牙國王給予他應得的財富和統治新大陸權力,未能如願。
1506年5月20日,在貧病交加中死於巴利亞多利德。直到去世時哥倫布還以為他發現的陸地是印度。死後留下的航海日記和信件,是研究航行美洲的重要史料。
哥倫布處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商業資本主義發展和封建製度瓦解的轉變時期,他對美洲的發現順應了歐洲資產階級掠奪新財富、發展郵本主義的迫切要求。美洲的發現和殖民,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擴大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製度崩潰。同時,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奴役製度,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亞美利哥:命名新大陸的人
亞美利哥(Vespucius,Americus)意大利航海家。1454年3月生於佛羅倫薩;1512年2月22日卒於西班牙塞維利亞。亞美利哥的的父親是一個為佛羅倫薩銀行家工作的公證人,經常被派到西班牙辦事。哥倫布的遠航震撼了世界,人們都以為這次航行到達了亞洲,但卻沒有看到亞洲的財富和文明。1497年至1504年間,亞美利哥為了弄清這一總問題,參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亞美利哥此行並未獲得任何帶有根本性的具體發現,但他卻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哥倫布一直到臨終前還自以為到達了亞洲,而亞美利哥則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塊新的陸地向南方延伸太遠。1504年亞美利哥斷言,這塊新陸地不是亞洲,而是一塊前人們從不知道的新大陸。而這塊新大陸和亞洲之間,一定還有一個大洋。
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製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衝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製定的地球結構體係。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麵積4,200餘萬平方公裏。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占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係,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麵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幹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占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
▲巴爾波亞:第一個看見太平洋的歐洲人
1513年9月1日,西班牙王國冒險家巴爾波亞率隊乘船離開聖瑪利亞?安提瓜據點去尋找“西方的海”。他們在印第安向導的指引下,向西行使了約150公裏後,到了巴拿馬地峽東部較窄處。9月6日登陸,開始向西橫穿地峽。陸上遠征探險隊包括190名西班牙人(其中原奧赫達的部下皮薩羅也隨隊前往)和數百名印第安人。在叢林中,探險隊與當地印第安人發生激戰並獲勝。於是繼續前進,但道路坎坷,自然環境惡劣,一些西班牙人因為染上了叢林熱而死去,故而前進速度緩慢,三星期內僅僅走了45英裏。9月24日,探險隊擊退了上千叢林印第安人的進攻,在誇雷誇人村落裏繳獲了一些食品。9月25日,探險隊前行至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巴爾波亞登上山去,果然發現了西南方的大海,他把這片新發現的海洋命名為南海(即太平洋,因為那時人們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寬多大,而且也缺乏區別海與洋的概念)。隨後,探險隊繼續南下,9月29日到達巴拿馬灣的聖米格爾灣。巴爾波亞趟進水裏舉行了占有儀式,宣布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占有了南部這些海洋、陸地、海岸、海灣和島嶼。探險隊還做了獨木舟在海灣航行,發現了珍珠豐富的漁場,並沿海岸考察了聖米格爾半島。然後又橫穿地峽,
1514年1月初,遠征探險隊回到了聖瑪利亞?安提瓜據點。巴爾波亞向西班牙政府送回了發現大南海的報告和包括寶石、珍珠和黃金在內的所獲得財物的五分之一。這樣,西班牙政府寬恕了巴爾波亞,並提升他為南海、巴拿馬和科伊瓦總督。巴爾波亞發現大南海是意義比較重大的地理發現。此前,歐洲人在西半球的地理發現都是屬於美洲的東海岸,而巴爾波亞首次橫穿美洲大陸中部的巴拿馬地峽,到達美洲西海岸,發現了歐洲人前所未知,東方人和印第安人前所未識的太平洋。發現大南海為而後麥哲倫環球航行奠定了基礎。另外,這次重大的地理發現是近一個世紀以來西歐人首次通過陸上跋涉探險來完成的,這也為其他探險家指明了另一條成功的路徑。
在殖民史上,這次發現則為征服印加帝國開辟了通道。不過,巴爾波亞本人當時也沒有明白他們的發現所產生的重要性,他以為巴拿馬地峽就是馬來半島,向西橫渡大南海便可以到達印度了。直到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後,大南海的基本情況和巴爾波亞的發現所產生的真正意義才被世人所認知。而發現大南海也使當時的歐洲人相信,盛產香料等東方特產的亞洲就在大南海的對麵,距離新大陸並不遙遠,如果能找到一條溝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峽或者南美大陸的盡頭,就可以直接到達東方。於是,尋找這條海峽或南美盡頭並開辟往西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成了很多西歐航海家所努力的目標。
▲麥哲倫環遊地球: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向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幸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遊曆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麵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麵,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隻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準,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隻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