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理大發現——揭開地球的麵目(1 / 3)

任何一個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達地球表麵某個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確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間的空間聯係,因而加深人類對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學認識,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均可以稱為地理發現。在十五世紀之前,隻有南極洲這樣的無人居住的大陸和某些島嶼、海域為人類所未知。而居住著未開化民族的陸地和島嶼,則隻對“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從各文明古國的產生到十五世紀的漫長時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發源地以外的廣大區域已完成了許多發現,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古代學者沒有可能直接驗證地球的形狀,也很少可能精確地測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陸地的分布。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

▲世界任我行:馬可波羅和他的遊記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於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曆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曆了17年。回國後出了一本《馬可·波羅遊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聞見錄》)。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遊記》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遊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遊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亞洲的遊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他在《遊記》中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以敘述中國為主的《遊記》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於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

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裏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夥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並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裏,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術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隻好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一到這裏,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馬可他們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裏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四個寒暑了!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彙報。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寵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

▲第一個發現好望角的人:托馬繆?迪亞士

南非大地上很早就生存著一股股遊獵部族。就在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土著黑人年複一年以緩慢的節奏從事著日出而作、日落則息的農牧生活時,一支來自葡萄牙的船隊正在非洲西海岸邊的狂濤中奮力掙紮著駛向好望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約1450~1500年)奉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之命,率兩艘輕快帆船和一艘運輸船自裏斯本出發,再次踏上遠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亞士率領的船隊首先沿著以往航海家們走過的航路先到加納的埃爾米納,後經過剛果河口和克羅斯角,約於1488年1月間抵達現屬納米比業的盧得瑞次。船隊在那裏遇到了強烈的風暴。苦於疾病和風暴的船員們多數不願繼續冒險前行,數次請求返航。迪亞士力排眾議,堅持南行。船隊被暴裹挾著在大洋中飄泊了13個晝夜,不知不覺間已經繞過了好望角。風暴停息後,對具體方位尚無清醒意識的迪亞士命令船隊掉轉船頭向東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但船隊在連續航行了數日之後仍不見大陸。此時,迪亞上醒悟到船隊可能已經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於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駛。1488年2月間,船隊終於駛入一個植被豐富的海灣,船員們還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裏放牧牛羊,迪亞士遂將那裏命名為牧人灣(即今南非東部海岸的莫塞爾灣)。迪亞士本想繼續沿海岸線東行,無奈疲憊不堪的船員們歸心似箭,迪亞士隻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們再次經過好望角時正值晴天麗日。葡萄牙曆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感慨萬千的迪業士據其經曆將其命名為“風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再率船隊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當年11月27日,達·伽馬的船隊再次繞過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駛抵印度西海岸重鎮卡利庫特。又經曆了千辛萬苦之後,達·伽馬約於1499年9月1日前後返回裏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一說為迪亞士1488年12月回到裏斯本後,向若奧二世陳述了“風暴角”的見聞,若奧二世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到達夢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另一種說法是達·伽馬自印度滿載而歸後,當時的葡王才將“風暴角”易名為“好望角”,以示繞過此海角就帶來了好運。

頑強的迪亞士不期然而然地揭開了好望角神秘的麵紗,他的名字也永遠與好望角連在一起。葡萄牙詩人卡蒙恩斯在其優美的敘事長詩《魯西亞德》中,講述了好望角神奇的傳說:古希臘時,碩大無朋的亞當阿斯特夥同其他99個巨人圖謀反抗諸神,試圖用風暴攻取奧林匹斯山,但被在諸神麵前的赫爾克勒斯和沃爾坎所打敗。作為永久的懲罰,巨人們被流放到世界盡頭,埋葬在火山群峰之下。亞當阿斯特的身體化為崢崢山嶽,形成了好望角,開普敦北麵的桌山是他製造風暴和雷電的作坊,好望角周圍海域上怒號的狂風和肆虐的雷暴是他不斷巡遊的魂靈。對敢於在這一海域攪擾他的人,他會咆哮著施以可怕的報複。迪亞士首先闖人了亞當阿斯特的禁地,亞當阿斯特自然不會忘記對他施行報複。1500年5月,在隨卡布拉爾率領的龐大船隊再次遠航印度的旅途中,迪亞士在好望角附近的一場風暴中葬身大洋。

好望角的發現,促使許多歐洲國家把擴張的目光轉向東方。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船隊都先後經過這裏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亞、印度支那、菲律賓和中國。

165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掠取好望角的主權,並在現今的開普敦建立居民點,專為本國和其他國家過往的船隊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檢修服務。19世紀初,在海外已攫取大量殖民地的英國人看到掌握好望角製海權的重要性,遂侵入南非將荷蘭人取而代之。在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時間裏,好望角航路成為歐洲人前往東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蘇伊士運河開通後,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輪還必須從這裏繞道。據在好望角的南非人士講,現在每年仍有三、四萬艘巨輪通過好望角。西歐進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戰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糧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過這裏運輸。

▲暴利驅使下的航海家:征服印度洋航線的達?伽馬

瓦斯科·達·伽馬(約1469年—1524年)這位葡萄牙航海船長,是第一個從海上去印度遊曆的歐洲人。

在15世紀早期,航海家亨利船舶學校就已經在葡萄牙教授了非洲沿海的相關地理知識。在1460年代,葡萄牙航海家的目標漸漸轉為繞行非洲南端後抵達印度,並獲得印度產品的貿易機會。當時陸上的貿易路線花費昂貴而且非常不安全。

達·伽馬出生在葡萄牙的港口城市錫尼什,他在快要10歲的時候就擬定了長期航海的計劃,當時著名航海家迪亞士已經從非洲的好望角海線返回,並探索過附近的魚河。而迪亞士曾由印度往非洲的海在線探險,留下了短程的航海紀錄。

達·伽馬的父親曾獲得了這些航海的紀錄,並有心計劃連起這一道海路,卻在出發前逝世。1497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選派達·伽馬率領一支遠征隊,去尋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葡萄牙渴望控製與東方頗有價值的貿易。在1497年7月8日駕駛了4艘船啟程。由葡萄牙裏斯本往非洲的黃金海岸航行。

1497年12月16日,達伽馬的船隊通過了魚河,進入了在歐洲航海紀錄上仍是空白的水域(東非沿岸),於是達伽馬將接下來探索的區域稱為Natal(當時已近聖誕節,Natal是葡萄牙語的聖誕節之意,另可譯為「新生」)。1月時,他們抵達了今日莫桑比克的所在地,在1498年,當地屬於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度洋海上貿易網的一部份。

達·伽馬在馬林迪雇用了當地舵手,1498年5月20日,遠航到了印度西南部的卡裏卡特。(卡裏卡特也就是今日印度西部港市「科澤科德」的舊稱)。他在當地與地方統治者Samoothri Raja(英語是Zamorin)進行從阿拉伯運來的貿易路線協談時,起了一些劇烈衝突。最後達·伽馬讓步,以一封模擬兩可的海路權信件為協談條件,並拒絕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為抵押。他留下了幾位葡萄牙水手在當地,做為日後貿易的聯絡人。

1499年9月,達伽馬回到了葡萄牙,由於他突破了葡萄牙在80年來一直期盼的海線拓展,使他受到獎勵並成為了一位富商,並被賜尊稱為“印度洋上的海軍上將”,1502年2月12日,他率領20艘軍艦再度出發,準備用葡萄牙的軍事力量來鞏固這一條新開的海路。達·伽馬率領著20艘軍艦,在東非海岸摧毀了Kilwa港附近富有的阿拉伯部落,並強迫他們獻上貢品和學習葡萄牙語。他也在阿拉伯商船中打劫,最後抵達印度卡裏卡特時,他的船隊已擴編到29艘,很快的征服了該地,並略奪了大量的貴重商品,達·伽馬以商品做為和平的條件,在返回葡萄牙時,載滿了貴重的印度貨物,並買下了原先屬於皇室的許多土地。

1524年,達·伽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問題調停者”的可怕稱呼,他派遣了更多軍艦到東非和西印度,企圖替換當地的無能統治者,並取得他的葡萄牙領地。但達·伽馬抵達印度卡裏卡特不久後就過逝了,他被火化後埋在印度的聖弗朗西斯教堂,1539年才被運回葡萄牙,重葬在維第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