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係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麵。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麵,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巴黎的象征符號:以人名命名的埃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是一座於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艾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誌。
埃菲爾鐵塔(又譯“艾菲爾鐵塔”)是法國巴黎著名鐵塔,坐落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了。巴黎鐵塔有如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凱旋門,香舍利大街一樣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麼,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就是現代巴黎的標誌。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麵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征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裏,選中了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征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艾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準備情況,而艾菲爾鐵塔更成為了該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埃菲爾鐵塔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4米,重10000噸。有海拔57米、115米和274米的三層平台可帶給人心理震撼力的景象供遊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麵到塔頂裝有電梯和階梯,710級階梯。
鐵塔采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麵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製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裝配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象二次大戰勝利後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一樣,埃菲爾鐵塔在不和諧中求和諧,不可能中覓可能。它對新藝術運動的意義決不能牽強附會地理解為隻是從塔尖到塔基那條大曲線,或者塔身上麵一些鐵鑄件圖鐵塔夜景案花邊:鐵塔恰如新藝術派一樣,代表著當時歐洲正處於古典主義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與轉換的特定時期。
近年來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 既節省電,也更加美觀。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 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 直到紐約帝國大廈的出現。據說它對地麵的壓強隻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那麼大。塔的四個麵上, 銘刻了72個科學家的名字, 都是為了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
▲價格不菲的文化聲譽: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裏麵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麵。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麵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麵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拚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采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台麵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回路,由計算機控製。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杆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麵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烏特鬆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烏特鬆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衝破曆史習慣的抵製: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盧浮宮又譯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始建於1204年,曆經7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盧浮宮占地麵積(含草坪)約為45公頃,建築物占地麵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於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於拿破侖時代。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同時,盧浮宮也是法國曆史上最悠久的王宮。
盧浮宮博物館聞名天下,不僅僅在於她的展展館的一角,富麗堂皇品之豐富、之珍貴,更在於博物館本身便是一座傑出的藝術建築。 據統計,盧浮宮博物館包括庭院在內占地19公頃,自東向西橫臥在塞納河的右岸,兩側的長度均為690米,整個建築壯麗雄偉。用來展示珍品的數百個寬敞的大廳富麗堂皇,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細的浮雕,處處都是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讓人歎為觀止。參觀這座藝術殿堂也夠得上一次難以忘懷的美好享受。 在盧浮宮幾百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較分散的建築群,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一個整體。
這種情況到1981年後得到了改變,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當選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後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許諾:“讓盧浮宮恢複原來的用途”,這指的是讓財政部搬出“黎塞留側翼”。 “黎塞留側翼”建於1852~1857年間,長195米,寬80米,是盧浮宮的一個組成部分,自1871年以來一直由財政部占據。1989年7月當時的財政部長愛德華·巴拉迪爾在再三請求下方才離開這賞心悅目的地方。 “黎塞留側翼”的收回及開放,一下子使盧浮宮增加了2.15萬平方米的展覽麵積、3個庭院和165個新展廳,共展出藝術品1.2萬件,其中3000件是從存放室取出的,盧浮宮博物館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
密特朗總統對盧浮宮博物館做出的一貢獻是邀請著名的美籍華裔建造師貝聿銘為博物館設計新的入口處。貝聿銘先生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建造一個“金字塔”的方案。這座“金字塔”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在這裏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一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有時甚至要繞行七八百米。一個現代的博物館,後勤服務設施一般占總麵積的一半。過去盧浮宮博物館隻有20%的麵積用於後勤。有了這座“金字塔”,博物館便有了足夠的服務空間,包括接待大廳、辦公室、貯藏室以及售票處、郵局、小賣部、更衣室、休息室等,盧浮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因此而更加齊全。
當密特朗總理以國賓的禮遇將貝聿銘請到巴黎,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義經典作品盧浮宮設計新的擴建時,法國人對貝聿銘要在盧浮宮的院子裏建造一個玻璃金字塔的設想,表現了空前的反對。在貝的回憶裏,在他投入盧浮宮擴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吵架上。當他於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當作“鑽石”提交到曆史古跡最高委員會時,得到的回答是:這巨大的破玩意隻是一顆假鑽石。當時90%的巴黎人反對建造玻璃金字塔。
人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跡變成藝術大市場,而貝聿銘卻希望“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他反對一切將玻璃金字塔與石頭金字塔的類比,因為後者為死人而建,前者則為活人而造。同時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過反映周圍那座建築物褐色的石頭而對舊皇宮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夠的敬意。自認因盧浮宮而讀懂了法國曆史觀的貝聿銘並不難從埃菲爾鐵塔中讀出建築的命運:建築完成後要人接受不難,難就難在把它建造起來。因此他不惜在盧浮宮前建造了一個足尺模型,邀請6萬巴黎人前往參觀投票表示意見。結果,奇跡發生了,大部分人轉變了原先的文化習慣,同意了這個“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設計。
現在人們願意承認,隻有進入其中才會消失的埃菲爾鐵塔和隻有進入其中方可顯現的玻璃金字塔,使“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前者以強製姿態改寫曆史進程,而後者則隱匿地把曆史拽到現代中來。而貝聿銘“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的願望則一直都被實現著:最新也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它赫然成為2004年全球暢銷書《達·芬奇的密碼》結尾處豁然而開的密碼的文化謎底,在這條逼近迷宮的迷宮路徑中,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承擔了從達·芬奇、波提切利到維克多·雨果以及牛頓等各類藝術與科學巨匠的全部秘密,那些偉大的文化秘密在《達·芬奇的密碼》裏,就在這個晶瑩剔透的金字塔裏,“在繁星閃爍的天底下終於得到了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