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驕傲——建築史上的奇葩(2 / 3)

公元前305年,馬其頓帝國出動4萬大軍(這已超過了當時島上的人口總數)包圍了羅德斯港。島上居民聯合起來共同抵抗侵略,經過艱苦戰鬥,羅德斯島聯邦趕跑了入侵者,繳獲了敵人大量的兵器。為慶祝勝利,島上居民決定用繳獲的青銅兵器為自己的守護神——太陽神西裏奧斯建一座雕像。

雕像大約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體用大理石建成,表麵用青銅包裹,內部用石頭和鐵柱加固,高約33米,與10層樓高的紐約自由女神像差不多。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入口處,過往船隻都從雕像腿中間經過,從船上仰望宏偉的雕像,場麵一定壯觀吧。

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使這幢偉大的雕像從膝蓋處折斷,從此倒在了羅德斯港的岸邊。“沉睡”了800多年後,公元654年,羅德斯島被阿拉伯人入侵,殘存的雕像被侵略者運到了敘利亞,從此便“杳無音訊”。

羅德斯島太陽神像是七大奇跡中最神秘的一個,從太陽神巨像的建立到毀壞隻有短促的56年時間。然而這座巨像卻在著名的世界七大奇觀的名單裏贏得了一席之位。老莆林尼說過:“但是即便在它倒塌在地時,仍不失是為一個奇觀。”羅德島的太陽神巨像不僅僅是一座巨大的雕像,更是居住在美麗的地中海島嶼——羅德島上的人民團結的象征。

在近一千年時間中,殘破的雕像一直倒在廢墟中。公元654年時,阿拉伯人入侵羅德斯島。他們拆分了殘存下的太陽神巨像,並把它們賣給從敘利亞來的一名猶太人。據說為了運輸這些殘片到敘利亞,不得不動用了900頭駱駝。

盡管我們不知道巨像的真實形狀和外觀,但現代重建的雕塑筆直地矗立著,比那些古代繪畫更精確地再現了雕塑的原貌。盡管巨像已經不在,但這個古代世界奇觀卻激發了現代藝術家們的靈感,譬如以建造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而聞名於世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都·巴托爾迪。

▲照亮人類文明之路:高聳入雲的法羅斯燈塔

世界公認的古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一個是名列七大奇跡之首的吉薩金字塔,另一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曆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亞曆山大燈塔的燭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曆山大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曆山大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曆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這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後的100年間,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和中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國際轉運港。

亞曆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位於埃及亞力山大港,由托勒密一世興建於公元前297年,因建在離亞曆山大裏亞1公裏左右的小島——法羅斯島上而得名。建造法羅斯燈塔前後共花了15年時間,於公元前283年托勒密二世時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 法羅斯燈塔高達135米,由底座、塔身兩大部分組成。底座呈正方形,高15米,仿佛是一座矮牆。燈塔外麵立有托勒密及其王後的巨大雕像。塔身分上、中、下三層,下層高60米,共有十幾小層,隨著上升逐漸收縮。下層底部是邊長為30米的正方形,周圍有很多房間。中、下層相銜接的平台四個角落上各有一尊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口吹海螺號角的青銅雕像,以測風向。燈塔正門上方留有希臘設計師的題詞。中層稍細,呈現八角形,高約30米。上層最細,為圓柱形,高15米。塔身之上是一座由8根花崗岩石柱支撐著8米高的穹隆狀圓形塔頂,這就是領航室,又叫燈火樓。樓內設一個巨大的火盆,並裝有一麵磨光了的巨大花崗石製成的反光鏡。每當夜幕降臨,火盆內燃起大米,照亮海麵,起到領航作用。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隻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一種安全感。燈室圓柱頂上還高高矗立著一尊7米高的海神波塞冬的青銅立像。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曆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一座雄偉壯觀的燈塔豎立在法羅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曆山大法羅斯燈塔”。

當亞曆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英尺的高度當之無愧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1500年來,亞曆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麵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公元14世紀,亞曆山大城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地震,搖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毀了這座古代世界的建築奇跡。這座亞曆山大城的忠誠衛士,這頂亞曆山大城的王冠就這樣消失了。又過了一個世紀,埃及國王瑪姆路克蘇丹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埃及及其海岸線,下令在燈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並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獨立之後,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館(Naval Museum)。1996年11月,一組潛水員在地中海深處發現了據說是亞曆山大燈塔的遺留物。

▲法老的轉世夢:孟菲斯神秘的金字塔

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位於埃及東北部的尼羅河西岸。孟菲斯曾是古埃及的都城,已有5000年曆史。金字塔距孟菲斯8公裏處,是世界上古代\\\"七大奇跡\\\"中僅存的一處。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薩卡拉墓地階梯金字塔中,最著名的第三王朝第二代法老祖塞爾的6層階梯金字塔,是建築師伊姆胡特於公元前2650年所建、為埃及曆史上第一座大規模的砌石結構陵墓。最初,祖寨爾墓是按馬斯塔巴設計建築的,邊使62.5米,高9.7米的一座方形平頂墓。但是,伊姆胡特為了體現法老的威嚴,將這座馬斯塔巴的地上建築的四周向外擴大,又加蓋了5層。最終,形成了6層的馬斯塔巴重疊而逐層向上縮小的階梯式金字塔,塔高60米,矩形底基東西長121米、南北寬109米。底部結構錯綜複雜,有深25米、寬8米的豎井,井底是墓室,整座階梯金字塔用采自阿斯旺的花崗岩建成。與其他同類金字塔的結構相比較,中間的豎井是其主要特點。與金字塔相配套的,還有一些附屬的建築物,包括圍牆在內,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群體建築。圍牆南北長544米,東西寬277米,高度超過10米。圍牆內的庭院中,著很多石雕遺跡。附屬建築物還包括圓柱大廳、南宮、北宮、露天大廳、祭祀廟等。

孟菲斯的墓地在孟菲斯城西南薩卡拉,距開羅約27公裏。這裏有80多處古代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吉薩大金字塔,共有3座,分別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哈夫拉和孟考勒所建。

吉薩大金字塔中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外形莊嚴、雄偉、樸素、穩重,與周圍高地、沙漠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它的內部結構複雜多變,匠心獨具,自成風格,凝聚著非凡的智慧。曆經數千年的滄誨桑田,不倒塌變形,顯示了古代極高的科技水平與精湛的建築藝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建築於公元前2760年,高146.5米,底麵呈正方形,每邊長230米。金字塔不僅外觀雄偉,且角度、線條、土石壓力都事先經過周密的計算。它的拐角處幾乎是完美的直角,四個斜麵正對東、西、南、北四方。金字塔用230萬塊巨石建成,每塊石頭平均重達2·5噸,最重的一塊達50噸。所用的石頭均經過仔細的打磨,石頭之間不用灰漿等粘結物,石塊疊壘之嚴密,縫隙刀插不進。金字塔經曆了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

修築金字塔所需的石料來自埃及的三個地方。金字塔內部所用的石料就近采自吉薩附近沙漠裏的砂岩;外框所用的石灰石由尼羅河東岸運來;甬道和墓室所用的花崗岩來自960公裏外的阿斯旺地區。每年當尼羅河泛濫的時候,巨大的平底駁船載著石塊從尼羅河上遊漂流下來。為了把石料從尼羅河邊運到金字塔工地上,埃及人用碎石鋪就了一條斜坡路。沿著這條斜坡路,工人們編成一個個小組,用杠杆、滾柱和用蘆葦擰成的粗大繩索,把巨大的石塊拖上為修築金字塔而建造的工作麵。一些石灰石塊上標注有班組和監工的名稱,至今還能依稀看出來。隨著金字塔的升高,工作麵也逐漸延長,以保證金字塔的尺寸正確無誤。

吉薩另外還有兩座大金字塔——哈大批那孟考勒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藝術風格的莊嚴與工程設計的精確,則均可與胡夫金字塔相媳關。由於其建在一塊較高的台地上,著上去仿佛比前者還雄偉。哈大拉金字塔底邊長215.7米,高143.6米,用石灰岩和花崗岩砌成。它所遺存的附屬建築較為完整壯觀,包括以巨石建成的兩座廟宇:上廟和下廟。塔畔匍匐著著名的獅身人麵石雕,它是在一塊出露的巨大岩石上就地雕鑿而成,據傳其麵部是根據哈夫拉的容貌雕成。

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於南端,體積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基底邊長1037米,高為66.5米。

45個世紀過去了,這三座大金字塔仍然矗立在吉薩的沙漠中,傲對碧空。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學者和探險家們懷著濃厚的興趣,對金字塔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探索。人們對金字塔有了一些認識,但有許多課題仍是尚未解開的謎。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感到不解的是,遠在 4500多年前,古埃及人如何把 230萬塊平均重量在 2.5噸左右的石頭鑿好,運到金字塔工地現場?又如何將重達16噸的石塊搬到金字塔頂?在不用灰漿和水泥的情況下,如此巨大的建築物為何能建造的這般堅固 ,經得住數千年的考驗而不鬆散?這個約有40層樓房那樣高的建築物,其東南角與雨北角的高度誤差僅1.27厘米 ,古埃及人是如何將角度和斜度計算得如此準確?無怪乎有人說 ,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對世界的認識,還沒有能力完全解開金字塔的謎團。

▲消失的奇跡:精美絕倫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一提到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它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千百年來,關於“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為王後。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可是時間一長,公主愁容漸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說:“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裏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麼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原來公主得了思鄉病。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的宮殿裏,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麵栽滿了奇花異草,並在園中開辟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於博得公主的歡心。由於花園比宮牆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禦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當年到巴比倫城朝拜、經商或旅遊的人們老遠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樓上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所以,到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在品評世界各地著名建築和雕塑品時,把“空中花園”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從此以後,“空中花園”更是聞名遐邇。

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築一樣,早已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隻能通過後世的曆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掘。

不過也有些記載,雖然提到了“空中花園”,但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並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敘利亞國王為取悅他的一個愛妃而特意修築的。有些記載甚至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實際上指的是亞述國王辛那赫裏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築的皇家園林。

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巴比倫城的遺址。他們在發掘南宮苑時,在東北角挖掘出一個不尋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長方形的建築物,麵積約1260平方米。這個建築物由兩排小屋組成,每個小屋平均隻有6.6平方米。兩排小屋由一走廊分開,對稱布局,周圍被高而寬厚的圍牆所環繞。西邊那排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一口開了三個水槽的水井,一個是正方形的,兩個是橢圓形的。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小屋可能是原來的水房,那些水槽則是用來安裝壓水機的。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遺址。當年巴比倫人用土鋪墊在這些小屋堅固的拱頂上,層層加高,栽種花木。至於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壓水機源源不斷供應的。考古學家經過考證證明,那時的壓水機使用的原理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鏈泵基本一致。它把幾個水桶係在一個鏈帶上與放在牆上的一個輪子相連,輪子轉動一周,水桶就跟著轉動,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個過程,水再通過水槽流到花園中進行灌溉。這種壓水機現在仍在兩河流域廣泛使用。而且,考古學家也的確在遺址裏發現了大量種植花木痕跡。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所發現的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因此,考古學家的解釋是否正確仍需進一步研究。總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它的真實麵目依舊隱身於曆史的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