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隻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麵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製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征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鬥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係,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 P638--639)
▲亞當斯密:將普遍性帶入經濟學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麵係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該書的偉大成就之一是摒棄了許多過去的錯誤概念。亞當斯密駁斥了舊的重商主義學說。這種學說片麵強調國家貯備大量金幣的重要性。他否決了重農主義者的土地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觀點,提出了勞動的基本重要性。亞當·斯密(分工理論)重點強調勞動分工會引起生產的大量增長,抨擊了阻礙工業發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斷的政治限製。
《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是個自行調整機製,自動傾向於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的數量。例如,如果某種需要的產品供應短缺,其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生產商也想要生產這種產品。生產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應短缺,而且隨著各個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供應增長會使商品的價格降到“自然價格”即其生產成本。誰都不是有目的地通過消除短缺來幫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解決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隻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障,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工作做得恰到好處。因而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為堅決反對高關稅而申辯。事實上他堅決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幹涉。他聲言這樣的幹涉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發明“放任政策”這個術語,但是他為建立這個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認為亞當·斯密隻不過是一位商業利益的辯護士,但是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經常反複用最強烈的言辭痛斥壟斷商的活動,堅決要求將其消滅。亞當斯密對現實的商業活動的認識也並非天真幼稚。《國富論》中記有這樣一個典型觀察:“同行人很少聚會,但是他們會談不是策劃出一個對付公眾的陰謀就是炮製出一個掩人耳目提高物價的計劃。”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係結構嚴密,論證有力,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拋棄了。實際上亞當·斯密把他們所有的優點都吸入進了自己的體係,同時也係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點。亞當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他的體係進行了精心的充實和修正(沒有改變基本綱要),今天被稱為經典經濟學體係。雖然現代經濟學說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這些大體說來是經典經濟學的自然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學說)都可以看作是經典經濟學說的繼續。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預見到了馬爾薩斯人口過剩的觀點。雖然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都堅持認為人口負擔會阻礙工資高出維持生計的水平(所謂的“工資鋼鐵定律”),但是亞當斯密指出在增加生產的情況下工資就會增長。事實已經十分清楚地表明亞當斯密在這一點上正確,而李嘉圖和馬克思是錯的。
除了亞當·斯密觀點的正確性及對後來理論家的影響之外就是他對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響。《國富論》一書技巧高超,文筆清晰,擁有廣泛的讀者。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涉商業和商業事務、讚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他對這些政策的影響今天人們仍能感覺出來。
自從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擱置一邊,因而人們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他是使經濟學說成為一門係統科學的主要創立人,因而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從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可發現:以前學者多研究經濟現象,所稱經濟學不過是特定時代、特定場所的經濟政策,亞當斯密以”人性”為出發點,把普遍性帶入了經濟學的領域,使之成為社會科學。
▲“斯拉法體係”:為英國古典經濟學畫上圓滿句號
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 ,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資產階級麵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鬥爭,這種鬥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由此,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隻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理論體係的創立者。他所著《國富論》一書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係。他批判了重商主義隻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並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 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為隻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麵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製,把它看作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
李嘉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係。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餘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餘額 。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古典經濟學到李嘉圖時達到了頂峰,對後來的經濟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斯拉法於1925年發表了《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係》的長篇論文,1926年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律》。在這兩篇論文中,斯拉法指出,A.馬歇爾的價值理論是難成立的,因為其最基本的兩個組成部分(完全競爭概念和利用相交的供求曲線來決定價格與產量)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他對於要在單位成本與產量之間確立一種函數關係進行了批評。他揭露了傳統經濟學所普遍使用的完全競爭模式的突出弱點。斯拉法的這些觀點體現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線索。
經過30多年的準備和琢磨,斯拉法於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一書。斯拉法探究的問題是沒有生產規模的變動或生產要素中的比例的變動的經濟體係的特征,認為國民純產品就是超過補償生產資料所需要的產品的“剩餘”,把生產看作是同樣的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的過程”。這種研究方法正是複興了古典學派的思想,所以,他時常被稱為“新李嘉圖主義者”。
斯拉法證明了如何有可能解決李嘉圖終生困惑而未找出的“不變的價值尺度”問題。他規定一種“標準合成商品”,或簡稱“標準商品”,即經濟體係中所生產的合成商品本身配合的比例,必須等於參加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總量的比例。當收入分配發生變動時,用標準商品來計量的相對價格就未變動,除非有了技術的變革。“斯拉法體係”為英國古典經濟學畫上圓滿句號。
古典經濟學產生於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於上升發展的時期,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還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係和矛盾進行較為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古典經濟學員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
▲發“一戰”的橫財:美國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
柯立芝繁榮(Kelizh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複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占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製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采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製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裏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采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采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複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複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係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對農民進行剝削:英國施行“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是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