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是我國南方的一個近鄰,和雲南省山同脈、水同源,與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接壤,兩國邊境上的人民世世代代結成友好的鄰居和親戚,友好往來的曆史超過兩千年,現在還有不少華僑定居老撾。
老撾是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人民革命黨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尤其在中越兩國兵戎相見期間,它曾堅定站到越南、蘇聯一邊,與中國一度失去聯係。老撾曾長期處於越南的控製之下,被稱為“躲在越南背後的窮鄉僻壤”。由於經濟極度落後和人民生活長期貧困,老撾近30年來一直無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後來蘇聯解體、越南經濟革新等曆史變遷,促使這個長期奉行親越政策的東盟內陸國家,逐漸擺脫越南的陰影,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1997年老撾正式加入東盟,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活動,在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明顯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意識到老撾的存在,並對其發展前景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位於亞洲中南部,是中南半島上麵積僅有 23.68 萬平方公裏、地域狹小的內陸國,由於地勢較高,被稱為“中南半島屋脊”。老撾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鄰泰國,西北角與緬甸以湄公河為界,北麵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國土總麵積與中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差不多。
鳥瞰老撾全境,一片鬱鬱蔥蔥,青山綿延,高原起伏,盆地平坦,峽穀交錯,河流縱橫,城鎮棋布,地形多樣。如果我們打開地圖,將南北細長的老撾領土細細端詳,就會發現老撾的形狀,很像一株向西北傾斜生長的蘑菇。上部是蘑菇的傘頭,中部和下部則構成了蘑菇的傘柄。
老撾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成片,除湄公河沿岸平原及星散的山穀盆地外,大部分是山地。雄偉的橫斷山脈從我國青藏高原南下,伸展到老撾境內,構成老撾地形的骨架。
老撾河流眾多,河網密布,主要有湄公河及其支流、朱江和馬江的上遊段。湄公河是中南半島上最長的一條河流,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同長江分享著同一條雪山水源,與長江隻隔著一條山脈,緊密地並行1000多公裏後,在雲南境內才和長江分手,流入老撾。湄公河被稱作老撾地理的“鑰匙”,在老撾人的語言裏是“幸福之母河”的意思,老撾廣泛流傳著許多對湄公河的讚歌。
2. 悠久的文明古國
老撾是個古老的國家,建於公元749年。從公元1世紀至14世紀,在今老撾疆域內曾先後出現過3個古國,即科達蒙、文單(或稱陸真臘)和瀾滄(亦譯南掌,意為萬象之邦)。1353年,孟騷(今琅勃拉邦,瀾滄的政治中心)的統治者法昂統一今老撾全境,建立瀾滄王國,形成老撾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麵積與今天的老撾領土不相上下。
18世紀初葉,瀾滄王國解體,分裂成為琅勃拉邦、萬象、川壙、占巴塞等4個王國。從18世紀末葉到19世紀中葉,這些王國相繼為暹羅所統治。1893年,老撾成為法國保護國,法國取代了暹羅的統治。1907年,法國、暹羅簽訂《法暹條約》,規定了老撾邊界。
1940年9月,老撾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老撾開展獨立運動,建立以佩差拉親王為首的政府,並於10月12日宣布獨立。1946年,法國再次入侵。1954年7月,根據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法國開始從老撾撤軍。不久,美國又入侵老撾。1962年,老撾成立以富馬親王為首相、蘇發努馮親王為副首相的聯合政府。1964年,美國支持親美勢力破壞聯合政府,進攻解放區。1973年2月,老撾各方簽署關於在老撾恢複和平與民族和睦的協定。1974年4月,成立以富馬為首相的新聯合政府和以蘇發努馮為主席的政治聯合委員會。1975年12月,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宣布廢除君主製。1997年7月,老撾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3. 多民族與多宗教
老撾全國總人口587萬(2007年),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按老撾王國時期公布的數據,老撾共有68 個民族。現在,老撾政府將民族分成三大族係:老龍族,意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老撾人,共有17個民族;老聽族,意為居住在半山地區的老撾人,共有35個民族;老鬆族,意為居住在高山地區的老撾人,共有16個民族。
老撾的主體民族是老族,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老撾國內外的學術界普遍認為,老族來自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經過與其他民族的融合和發展而形成。最早遷入老撾的是越裳人。越裳人是古代中國南方百越族群的一個分支,即漢代的撣人。漢代時,今雲南地區的哀牢人大批遷入老撾,成為老族的祖先。也有的學者認為,老撾的老族和泰國的泰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來就生活在中南半島的北部地區。
老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泰老語支,是老撾官方使用的語言。老撾語接受了大量的巴利語,同時,老撾語中也有漢語、泰語、高棉語、越語、法語、英語等語言的借詞。
老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居民信奉佛教者較多。在老撾社會中,佛寺和佛塔不但占有特殊位置,而且也是遺存至今的老撾古代的主要藝術作品,王宮和王城是老撾的重要文化設施。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由於老撾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老撾人民堅持了長期的反殖民反帝戰爭,所以老撾的文化藝術有著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
4. 罕見的萬象之邦
老撾的古代國名叫“南掌”,意思就是“萬象之邦”,所以,老撾人民和大象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老撾的國旗和國徽就是以象做主題的,老撾郵票也經常拿大象做圖案。老撾境內各處都有象的蹤跡,特別是北部山野小象群最多。
大象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重達三四噸。它們往往三四十頭甚至成百頭在一起,真是浩浩蕩蕩,聲勢浩大。在森林裏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小胡同似的林間隙地,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象群踏倒樹木“開辟”出來的,叫做“象徑”。大象性情溫馴,很少傷人,隻有一些孤獨老病的所謂“瘋象”,脾氣暴戾,才容易傷人。
在老撾的一些城鎮裏,每到集市,偶爾會有農民牽著幼象出賣。根據老撾法律,野象屬於國王所有,非得到國王允許,不能隨便射殺。逢到節日慶祝時,老撾人民常常把大象裝扮得花花綠綠地去參加遊行。
萬象市是老撾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老撾的首都。它位於萬象平原南部的湄公河東岸,河對麵是泰國東北重鎮廊開。因整個城區呈月牙形狀分布於湄公河畔,故有月城之稱,又因該地區盛產檀香木,故萬象市又被譽為“檀木之城”。萬象最負盛名的是坐落在市區東北角的塔鑾,又稱皇塔。該塔始建於1560 年,現在是老撾國家的象征,老撾的國徽便以此為圖案,皇塔前麵的廣場是人們集會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皇塔附近還建有國會大廈和佛教學院。
5. 民族風俗精彩紛呈
老撾曆史悠久,文化豐富,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曆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構成了各民族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民族風俗。
在飲食方麵,老族和其他老龍族係民族主要以糯米為主食,粳米為輔。肉類和魚類的製作方式多為烘烤,有時也製成“剁生”或“剁幹”食之。常用的飲料有米酒、咖啡、椰子汁、茶水、啤酒和果汁等。吃飯時,他們一般都不用筷子和其他餐具,而是用左手將飯捏成小團,用右手拿菜,將飯菜送入口中。老聽族係、老鬆族係民族的飲食風俗大同小異。
老撾各民族的居住條件和居住方式差別較大,以老族為例,傳統的老族住宅一般是東西向的長方形房子,坐西朝東。其村寨一般有十幾戶乃至幾十戶人家,住宅統一朝一個方向建造。農民住房都是高腳屋,支撐房子的立柱多深埋地下,也有立在石礎上的。老族一般農家的枕頭、毯子和席子白天卷起來,放在房內的牆根下,晚上睡覺時才鋪開。其他老鬆族係民族和老聽族係民族的居所,大都為竹草結構的小高腳樓或單層小屋。
老撾各民族服裝也大不相同。老族和其他老龍族係民族男子,上身穿的是用白布、灰布、黑布或其他顏色布料製作的無領大襟短褂或對襟短褂,下身大都穿黑色、褐色的褲襠較肥大的長管褲,也有的穿黑褐色筒裙。男人服裝還包括兩塊條布,一塊作係褲的腰帶,另一塊作纏頭。婦女過去往往上著短上衣,下穿一條用布圍成的裙子,現在大都上身穿白色、粉紅色、黃色或其他色彩鮮豔的緊身內衣,外套袖口和腰部較窄的無領大襟、對襟短衫,下身穿粉紅色、褐色長筒裙。
老撾各民族注重禮儀,人們早晚相見一般都要行雙手合十禮,並說“沙擺裏(您好)”。相別時也要雙手合十,說“沙擺(再見)”或“拉擺(再見)”。
6. “人革黨”長期執政
1975年12月2日,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廢除了老撾曆史上600餘年的君主製,老撾人民革命黨執政。1991年8月,老撾憲法將部長會議改名為政府,部長會議主席改名為總理,最高人民議會改名為國會,老撾國徽上原有的紅星、斧頭和鐮刀將被著名古建築物塔鑾圖案所取代。老撾的國旗,旗麵中間平行長方形為藍色,上下為紅色長方形,藍色部分中間為白色圓輪,藍色象征老撾民族熱愛和平、康寧和獨立的精神,紅色象征革命烈士的鮮血,白色圓月象征老撾人民純潔的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