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拉那烈因醜聞官司纏身,斷送了其政治生涯。首先是人民黨和桑蘭西黨握手言和,拉那烈領導的奉辛比黨受到擠壓,他本人辭去國民議會主席職務,議員資格被終止;在奉辛比克黨特別代表大會上,拉那烈的黨主席職務也遭罷免。年底,拉那烈又被瑪麗王妃以重婚罪告到金邊法院,法庭裁決指控成立,拉那烈被判處18個月監禁。為避免刑拘,拉那烈流放海外並以自己的名字創立“拉那烈黨”,參加2007年地方政權選舉而徹底敗北。
2007年5月拉那烈要求國王特赦,但被人民黨控製的國會拒絕。2008年,流亡馬來西亞的拉那烈多次傳話和寫信給洪森首相和西哈莫尼國王表示認錯和懺悔,希望得到國王的赦免,但卻遲遲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複。
拉那烈在從政之初表現出了領導人和政治家的素質,但這種狀態未能持久。他留給人的印象是優柔寡斷、多變、誇誇其談、注重形式主義,而對具體細致的行政管理不感興趣。由於他的喜怒無常和自負,他與西哈努克國王的關係也一直不太融洽。
三 現任政府總理:洪森
1951年4月4日,洪森出生於磅湛省斯棟德朗縣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在農村寺廟上學。1968年年底開始與柬共聯係,其職務是通訊員,並當橡膠園工人。1969年在金邊多戈中學讀書期間,逃入叢林參加紅色高棉部隊,1970年加入柬埔寨共產黨和遊擊隊,曆任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務。
1. 最年輕的政府首腦
1970年3月,美國策動朗諾集團發動政變,洪森響應西哈努克親王號召,打擊美國支持的朗諾集團。1975年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攻占金邊,推翻朗諾政權最終奪取全國政權,洪森任民柬國民軍東部大區第21團參謀長兼副團長。由於對柬共內部的大清洗和自相殘殺不滿,洪森參加了謝辛、韓桑林領導的反政府活動,反對波爾布特的統治,失敗後逃往越南,被越方監禁3個月,後參加東部地區武裝力量,出任柬埔寨救國民族團結陣線中央委員和柬埔寨救國青年聯盟主席,領導推翻波爾布特政權的鬥爭。
1979年1月,越南武裝占領金邊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洪森出任柬埔寨人民革命委員會委員,負責外交事務,韓桑林為該委員會主席。1981年洪森當選柬埔寨人民革命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任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政府副總理兼外長,1985年任總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政府首腦。
2. 致力於柬民族和解
洪森任金邊政權總理兼外長期間,倡導進行經濟改革,逐步淡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過渡,大力主張在國內實行民族和解政策,促成柬交戰各方進行談判。在柬埔寨問題的和平解決過程中,洪森作為柬埔寨人民革命黨的代表,親自與西哈努克多次談判,為巴黎國際會議的成功舉辦以及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做出了不懈努力。
1989年1月6日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之後,1991年10月23日柬各方簽署了巴黎和平協議,標誌著柬埔寨和平進程的開始。1991年11月14日,時任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政府總理的洪森,親自到北京迎接並陪同西哈努克親王夫婦回國,據洪森回憶,其間親王與其確立了父親和義子的關係。隨後,韓桑林與洪森等宣布改柬埔寨人民革命黨黨名為人民黨,實行自由經濟和多黨民主,保證公民的一切人權,宣布佛教為國教,對外實行開放。
1993年5月,洪森作為柬埔寨人民黨推薦的首相候選人參加在聯合國監督下的大選,輸給了諾羅敦·拉那烈領導的奉辛比克黨,出任柬臨時民族政府聯合主席、柬埔寨王國政府第二首相,兼任高棉皇家軍隊聯合總司令。由於人民黨和奉辛比克黨在權力分配和處理紅色高棉問題上意見相左,矛盾日益尖銳,洪森於1997年7月發動武裝政變,驅逐了拉那烈,罷免了其第一首相職務。
1998年柬埔寨舉行第二次大選,在西哈努克的調解下,人民黨與奉辛比克黨達成全麵合作協議,共同組成聯合政府,洪森再次出任首相,並兼任負責任命國王繼承人的最高王位委員會主席。
3. 重視發展對華關係
洪森重視發展和中國的關係,自1991年7月首次到中國出席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會議後,曾多次率團訪華,還對雲南和貴州兩省進行過工作訪問,參加過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對話關係峰會和中國—東盟商務和投資峰會。洪森特別讚賞中國在經濟建設與經濟改革方麵取得的成功經驗,並在柬埔寨的政治經濟建設中實踐中國的經驗。洪森在多次訪華時都強調,兩國從好鄰居、可信賴朋友發展到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充分表明柬中關係是不同政治體製國家合作的典範,柬埔寨很高興看到中國日益發展和繁榮,這不僅造福於全體中國人民,而且也有助於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洪森對柬埔寨的華裔和越裔一視同仁,把華裔和越裔看成是柬埔寨社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洪森和人民黨政府允許華人說華語,保持華人傳統,開辦華文小學和中學,出版華文報紙,允許商店招牌上寫中文店名(但要求比柬文字體小一點),允許華人擔任公務員,參加政府、軍隊和警察等。柬埔寨官方辦的“晚報”還特別開辟中文版,在官方電視台開播華語節目,這在柬埔寨曆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洪森的上述民族政策深得柬埔寨華人的擁護與支持。
柬埔寨從1953年獨立至今,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始終沒有擺脫貧窮和落後的總體狀況,目前仍是典型的落後農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4%,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柬埔寨經濟發展水平位於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行列,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08年,柬埔寨國內生產總值為102.2億美元。
柬埔寨經濟脫胎於殖民地經濟和封建經濟。獨立後,先後經曆了西哈努克時期的自力更生、平穩發展階段,朗諾政權時期以經濟停滯、靠美國援助為特點的戰爭經濟時期,紅色高棉(民主柬埔寨)時期的閉關鎖國、經濟倒退階段,以及隨後戰亂時期的經濟割據及金邊政權領導下的初步恢複階段。
獨立伊始的柬埔寨一窮二白、百業凋敝。1970年朗諾發動政變,柬埔寨經濟陷入了“戰爭經濟”狀態,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靠美援艱難支撐,剛起步的柬埔寨經濟受到沉重打擊。1975年4月紅色高棉執政後,柬埔寨的市場經濟體製被改為計劃經濟體製,政府采取了一些極端措施,提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計劃和指標,經濟下滑到幾乎崩潰的邊緣,私營經濟受到了毀滅性打擊。1979年1月,在越南軍隊的支持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金邊政權)成立,經濟體製沿襲了計劃經濟體製模式,但也對經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使得原先幾乎已經崩潰的柬埔寨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1993年5月大選之後,尤其是洪森任政府首相後,柬埔寨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人民黨和奉辛比克黨聯合政府開始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推行經濟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等措施,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柬埔寨經濟逐步走上平穩、較快發展的軌道。
2. 武裝力量建設時斷時續
柬埔寨獨立以來,政權頻繁更迭,內戰和內部衝突不斷,軍隊建設也時斷時續。盡管各軍兵種在一個政權時期有一定發展,但是,這些發展最後幾乎都毀於頻繁的內戰之中。
西哈努克時期,柬埔寨皇家陸軍處於初創時期,總兵力4.4萬人,建有有步兵、炮兵、裝甲兵、傘兵和防空兵等軍兵種,皇家陸軍劃分為6大軍區和金邊特別軍區,重點部署在柬泰、柬越邊境。
朗諾政變上台後,將柬埔寨皇家軍隊整編為“高棉共和國”軍隊,並在美國扶持下大肆擴充陸軍,政變上台時4.6萬人,猛增到最多時達25萬人。盡管朗諾政權的軍隊規模龐大,但由於政策不得人心,充當美國推行越南戰爭的傀儡,在短短的5年內,就在以西哈努克為首的柬埔寨民族解放人民武裝力量打擊下土崩瓦解。
1975年4月打敗朗諾政權軍隊後,柬埔寨民族解放人民武裝力量已經發展為一支擁有20萬兵力,由正規軍、地方部隊和遊擊隊組成的武裝力量,民主柬埔寨政府把這支武裝力量改編為“民柬國民軍”,經整編後僅保留了約6.8萬人。1978年年底,在越軍的強大攻勢下,民柬國民軍幾乎全部瓦解。
1979年1月7日金邊被越軍攻陷後,蘇聯和越南扶持了親越的金邊政權。金邊政權的陸軍規模非常有限。組建之初隻有2萬餘人,最多時達8萬人。與此同時,在反抗金邊政權和越南侵略的武裝力量中,民柬國民軍又發展到7萬人,高棉人民民族解放軍約有1.5萬人,西哈努克的國民軍約有1.2萬人。
越南軍隊撤出柬埔寨、新一屆王國政府成立後,柬三派武裝力量組建柬埔寨武裝部隊,稱柬皇家政府軍。柬開始和平重建後,武裝部隊建設逐步走上正軌,力圖建設一支規模適度、較為精幹的武裝力量。2006年,柬埔寨政府頒布了《兵役法》,2008年軍隊現役總員額約11萬人,地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12萬人。軍隊現役以陸軍為主體,海軍近3000人,空軍不到1000人,年度軍費開支8200萬美元。
五 全天候的中柬友誼
中柬兩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1958年7月19日兩國正式建交。長期以來,中國曆代領導人與西哈努克國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兩國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哈努克親王於2012年不幸逝世,但中柬傳統友誼仍會得到繼續鞏固和發展。
如果不了解柬埔寨王國的曆史,也難以理解中國與柬埔寨的友誼。曆史上,中國與柬埔寨有著更為傳奇的關係。20世紀50年代,柬埔寨剛剛脫離法國殖民統治不久,而新中國成立也隻有數年時間。世界格局被重新劃分,國際社會麵臨巨大變動。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獨立,柬埔寨決定選擇“中立”政策,拒絕投靠美國主導的“東南亞條約組織”,自然遭到美國的打壓。美國提出的種種帶有附加條件的援助,帶給柬埔寨深深的屈辱感。在這種情況下,柬埔寨將尋求援助的目光轉向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是給予柬埔寨援助最多的國家,而且在以後的援助中,不斷加深著相互的信任,所以柬埔寨對中國給予的援助銘感在心。柬埔寨政府和人民從不諱言,中國對柬埔寨的援助是真誠的、無私的,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中國不像某些西方國家要求柬埔寨“做這做那”,否則就斷絕援助。一些柬埔寨官員私下說這些話時,還會伴隨“切斷”的手勢。
為幫助柬埔寨在戰後進行恢複重建,中國向柬提供了大量經援和道義支持。2012年3月,柬埔寨首相洪森在評價中國援柬的意義時說:“中國的援助不僅僅是幫助柬埔寨經濟發展,更主要的是幫助柬埔寨鞏固了政治獨立。” 洪森說:“我與中國打了20多年的交道,我從未見過,也從未聽到中國領導人讓柬埔寨做這做那。”洪森發自肺腑的真情表白,表達了柬埔寨朝野上下的共同心聲。柬埔寨有句民諺:“受人一飯之恩,當銘記終生”。洪森說:“柬埔寨是個小國,但受到中國的歡迎,這是我們巨大的榮耀。”
[專家點評]
在今日的柬埔寨,處處可見中國元素,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的身影。中國的援助項目遍布柬埔寨各個地方,跨越湄公河的大橋,從金邊通往吳哥城的公路,連接產糧區馬德望與紅寶石產地拜林的道路,西哈努克港經濟開發區等。
中國文化也在柬埔寨具有影響力,這裏的1400萬人口中生活著60萬華人華僑,他們把中國稱為祖(籍)國,把中國傳統的風俗節日帶入柬埔寨。春節收紅包,清明節掃墓,以及電視裏播放說柬語的中國古裝電視劇等,中國文化通過這裏的華人華僑廣為傳播。
有人說,中國已經成為柬埔寨的“鐵哥們”,這反映了中國對發展與柬埔寨友好合作關係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中柬兩國經貿關係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中柬之間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兩國傳統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個在東南亞頑強生存了千年的古老王國,曾經在中國那裏找到它們的曆史,或許也將在中國人身上找到它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