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靜謐隱秘國度——柬埔寨(2 / 3)

◆與中國結下深情厚誼

在西哈努克看來,中國是保障柬埔寨安全的關鍵,他本人與毛澤東和周恩來非同尋常的友誼推動了兩國關係的發展。

1956年2月,西哈努克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在北京受到隆重歡迎。在當時國際背景下,中國的態度令西哈努克大感欣慰,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對他表達的敬重與他在美國人麵前受到的屈辱猶如天壤之別。

1958年,擔任首相的西哈努克和中國領導人共同推動兩國建交,周恩來特別指示中國駐柬大使王幼平“一定要交好西哈努克這個朋友”。出於對中國的信任和友好情感,西哈努克在20世紀60年代初將他的3個兒子送到中國學習。

西哈努克一生兩度出國尋求政治避難,兩次都選擇了中國。1970年3月,朗諾集團乘西哈努克出訪之機發動政變,西哈努克在莫斯科飛往北京的飛機上聽到政變的消息,遙望自己多難的祖國,不禁放聲慟哭。危難時刻,中國政府率先公開表明支持西哈努克,仍以國家元首規格歡迎他的專機降落北京。這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毛澤東熱情邀請西哈努克登上天安門城樓,並振臂高呼“柬埔寨萬歲!西哈努克親王萬歲!”

西哈努克與中國的友誼伴其一生,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晚年的西哈努克選擇北京作為長居之地。2012年春節,中國領導人特地前往他在北京的寓所看望。他風趣地說,像很多中國老人一樣,他的“醫療關係”也在中國。2012年10月15日淩晨,諾羅敦·西哈努克走完了自己的90歲人生,在北京安祥逝世。

2. 賓努:處變不驚擔重任

賓努於1906年4月1日生於金邊,曾任金邊市市長、柬埔寨王國政府國務大臣、國王私人顧問、法國大使、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警務大臣和宗教大臣等職務,1948年至1968年的20年間,曾經5次出任政府首相。1958年2月任人民社會同盟中央委員,同年3月任同盟總書記。1960年1月當選為高棉國家社會主義青年聯盟副主席,同年6月擔任王位最高委員會副主席。1964年12月參加柬埔寨民主黨,同年7月任柬中友好協會名譽會員、柬中友好全國委員會主席。

1970年3月,賓努任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的私人顧問, 3月18日朗諾在國內突然發動軍事政變。西哈努克親王率部分王室成員及政府官員正在訪問法國和蘇聯途中,因國內發生政變,使親王一行陷入舉目無親,有國難回的無奈境地,隻好通電各國尋求避難,此時連剛剛接待過西哈努克的法、蘇兩國也無挽留之意。此時,賓努處變不驚,協助西哈努克親王度過危機。3月19日,西哈努克親王率王室成員及流亡政府一行100餘人抵達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及中國黨和政府的親切接見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賓努隨西哈努克一行來到北京,他親自負責西哈努克在京的起居及生活安排,經與中方商量,選擇北京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作為暫住地,隨後賓努與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多次協商,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為西哈努克在北京東交民巷重新選擇了居住地,為西哈努克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

1970年5月,賓努參加西哈努克親王在北京創建的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當選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同時擔任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首相。1976年4月,賓努改任民主柬埔寨國家主席團高級顧問,與政府首相地位相同。賓努於1985年5月18日病逝。

3. 朗諾:一枕黃粱夢難圓

朗諾於1913年11月2日生於波蘿勉省,青年時代在越南西貢沙士魯巴法文中學學習,畢業後進入柬埔寨的法國殖民政府中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後,年僅32歲的朗諾被任命為桔井省省長,1948年擔任重要邊境省份馬德望的省長,1951年升任柬埔寨警察總監,1952年任馬德望軍區司令。朗諾的仕途可謂順風順水,由於他一再表示效忠西哈努克國王,因而頗受國王器重。

1955年,朗諾在柬埔寨皇家軍事學院學習,開始涉足軍界,同年8月出任柬埔寨軍隊參謀長,12月出任國防大臣,1960年4月就當上了軍隊總司令。此後,他曾在賓努內閣、西哈努克內閣3次出任國防大臣,成了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柬埔寨軍方翹楚。1963年出任副首相,3年後出任政府首相。

1967年,朗諾卸任首相後去了法國,次年回國任武裝部隊總監、內閣第三首相兼國防大臣。1969年8月任首相兼國防大臣、武裝部隊總司令兼參謀長。

1970年3月18日,朗諾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夥同施裏瑪達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統治,成立“全國救亡委員會”,出任首相兼國防大臣。同年10月宣布成立“高棉共和國”並自任政府總理,半年後因病辭去總理職務自封“元帥”,1972年3月任高棉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1975年4月1日,由於紅色高棉勝利在即,朗諾在美國政府的勸說下出逃。他先居住在夏威夷,1979年3月遷居加利福尼亞,1985年11月17日病故於美國。

4. 宋雙:政壇沉浮難作為

宋雙1911年10月5日出生,隨其家庭從越南移居金邊,早年就讀於金邊法文中學,畢業後留學法國高等商業學院,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出任法屬殖民政府馬德望和波蘿勉省的副省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棄政從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出任殖民政府財政大臣,後任副首相、外交大臣、副首相兼經濟財政統籌大臣。

宋雙是柬埔寨民主黨創始人之一,但從1955年開始轉到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人民社會自由同盟,成為西哈努克的政治、外交顧問,曾任西哈努克內閣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賓努內閣財政和經濟國務大臣,康托爾內閣副首相兼經濟財政統籌大臣,柬埔寨國家銀行行長,1967年5月出任首相,並兼任經濟和計劃大臣。1968年因不同意西哈努克的經濟政策而退休,1969年被封為親王。

1970年3月朗諾集團政變後,他也離開柬埔寨移居法國。1972年又回到金邊,試圖調解朗諾與西哈努克之間的矛盾,但未能成功。

1979年1月越南侵占柬埔寨後,宋雙在法國組織抗越力量,組建高棉人民團族解放陣線,反對越南入侵柬埔寨。1982年他率領該陣線加入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並出任聯合政府首相,在柬泰邊境地區開展抗越救國鬥爭。

宋雙作為衝突的一方參加了柬埔寨問題巴黎國際會議。在1993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宋雙領導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陣線(改名為佛教自由民主黨)僅獲得120個議席中的10個,宋雙本人被選為國會主席。1995年,他迫於黨內壓力辭去黨主席職務,自組宋雙黨,但在1998年的大選中未獲議席,於是再次到法國定居,2000年12月病逝於巴黎。

5. 波爾布特:“極左”政策終遭棄

波爾布特原名沙洛特紹,曾用名布特,1925年5月19日出生於磅同省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在農村寺院讀書,後到金邊上中學,不久考入技工學校學習電工,因成績優異於1949年官費留學法國,學習電氣工程學。留法期間,波爾布特參加了柬埔寨留法學生組織的第一個馬列主義小組,並當選為負責人之一,在那裏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1953年1月,波爾布特未完成學業就回國參加抗法武裝鬥爭,隨即參加了反君主製的政治運動以及反對越南人在柬埔寨東部煽動的叛亂活動。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返回金邊繼續搞地下工作,公開身份是金邊一家私立學校的曆史、地理和倫理教員,曾任高棉人民革命黨中央“城市工作委員會”領導成員。

波爾布特是柬埔寨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柬共“一大”當選中央委員、副總書記,柬共“二大”、“三大”、“四大”均當選中央總書記、軍委主席,成為該黨最高領導人。為躲避政府的追捕逃離金邊,率部轉入叢林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任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輾轉於柬埔寨東部和北部,開展反對西哈努克親王的農村武裝鬥爭。

1975年4月,柬埔寨全國解放後,波爾布特出任政府總理,開始了一場極“左”的共產主義試驗,實行以不要城市、不要商品、不要貨幣、不要工資、全民實行供給製為特征的兵營式“社會主義”,主張在黨內外開展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導致國內矛盾激化,柬共內部分裂。1978年12月,越南入侵柬埔寨後,波爾布特逃到柬泰邊境,出任民柬國民軍總司令,直到1985年9月他宣布退休為止。波爾布特宣布退居幕後,但實際上仍是民柬方麵的最高決策人,在自己控製區內仍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再次導致內部嚴重分裂。由於在與柬埔寨王國政府軍的軍事對抗方麵未取得顯著進展,而且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拋棄,民柬及其武裝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1998年4月15日,波爾布特在叢林中死亡。

6. 喬森潘:柬共高層非核心

喬森潘於1931年7月生於柴楨省一個高級職員家庭,曾在柬埔寨王國政府的資助下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經濟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主張柬埔寨實行平均地權論,因此有人認為紅色高棉當政時把城市居民趕到農村勞動的政策,就是以他的論文為藍本的。他在巴黎留學時,同波爾布特等人是柬埔寨馬克思主義小組的成員。

1956年喬森潘回到國內,先後當過教師和新聞工作者,曾任柬埔寨《觀察家》雜誌記者、主編及社長。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擔任商業國務秘書、經濟大臣和商業大臣,負責一般商業和經濟事務,並曾擔任國民議會經濟事務和計劃委員會副主席,兩度以人民社會同盟成員的身份當選國會議員,成為議會中有影響的“左派”人士。

1967年,喬森潘擔心自己的信仰為政府所不容而可能被捕入獄,逃離金邊並轉入叢林參加革命,1968年4月被柬埔寨當局軍事法庭缺席判處死刑。1970年3月美國在柬埔寨策動朗諾政變後,他積極參加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和胡榮、符寧三人以國民議會議員身份發表聲明,支持西哈努克親王“3·23”聲明。1970年5月擔任以西哈努克親王為國家元首的柬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國防大臣、副首相,同時擔任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中央政治局委員、民族解放人民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軍事指揮部主席。

1979年年初越南侵占金邊後,喬森潘與柬埔寨其他領導人一起,領導柬埔寨軍民抗擊越南侵略者,當選為柬埔寨愛國、民主、民族大團結陣線臨時主席,被任命為民柬政府總理,並任國家主席團主席。1982年6月柬埔寨抗越三方實現聯合後,出任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副主席,負責外交事務。後作為民柬代表參加了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1991年代表民柬參加巴黎和談,因此有人稱他為民柬“公開出麵人物”。

柬埔寨問題和平解決後,1998年12月他表示承認並尊重王國憲法及王國政府,願放棄叢林遊擊生涯,回歸民族大家庭,重新過普通公民的生活。2001年7月,在國際司法機構提出的審判紅色高棉名單中,喬森潘名列第三。後來,他承認民柬執政時曾犯過嚴重錯誤甚至罪行,但是當時他並不知情。他稱自己在紅色高棉裏位高權輕,不是柬共中央核心決策層成員,沒有參加過重大決策。

7. 拉那烈:自負寡斷未成事

拉那烈王子是諾羅敦·西哈努克國王的次子,1944年1月2日生於金邊。中學畢業後離開金邊到法國艾斯·恩·波羅溫大學學習,1968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隨後在該校任教。1970年回國任金邊大學法律教授,1976年再次赴法國任教。

1983年6月,西哈努克任命他為駐曼穀的私人代表,從此步入柬埔寨政壇,後任奉辛比克黨秘書長兼西哈努克民族軍總司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拉那烈在柬埔寨問題的政治解決和巴黎和平協定的簽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1年,當西哈努克成為四方代表組成的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時,拉那烈接替其父親擔任奉辛比克黨主席,領導該黨在聯合國駐柬臨時權力機構主持的全國大選中獲勝,出任柬王國政府第一首相。1998年,拉那烈領導奉辛比克黨參加第二次全國大選,得票率居第二,與得票最多的柬人民黨組成柬第二屆王國政府,拉那烈出任柬國民議會主席。2003年7月柬埔寨第三次大選,拉那烈領導的奉辛比克黨再次敗北,僅獲26個議席,隻能再次與人民黨聯合執政,他本人連任國民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