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柬埔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早在中國的元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周達觀的使節,從浙江溫州港起航,曆時近半年到達傳說中的吳哥王城,探尋高棉民族的文明遺跡,為其輝煌盛況所折服。其後,吳哥王朝漸趨衰落,人民遷離,壯觀的吳哥王城被叢林覆蓋。當它像一個無比巨大的驚歎號在法國探險家眼前出現時,歲月已經流逝了幾個世紀。
遷徙的王國、散落的曆史、消失的記憶,人們似乎遺忘了曾經的鼎盛文明,可能的文字記載也被熱帶潮濕的空氣一起吞噬了。寺廟裏的低聲細語與神秘微笑,浮雕石刻上的英勇戰象,湖麵上蕩漾的吊床和來往船隻,這一切都展示著柬埔寨厚重的過去和閑適的今天。沒有人能想到,周達觀幾百年前的記憶究竟有多少還給了眼下的柬埔寨,它更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問號,激發著人們探尋柬埔寨隱秘的渴望。
柬埔寨王國位於中南半島南部,麵積18.1萬平方公裏,比我國的湖北省稍小一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東部和東南部同越南接壤,柬越邊界長約930公裏;北部與老撾相鄰,柬老邊界約400公裏;西部和西北部與泰國毗鄰,柬泰邊界約720公裏;西南部瀕臨暹羅灣,海岸線長約460公裏。
柬埔寨地形的特點非常鮮明,整體上就像一個大盆,北、東、西三麵環山,包圍著中央一個大平原,西南麵向暹羅灣是出海口,也有人將它形容為一口“帶缺口的大鍋”。依據柬埔寨地勢的起伏,由高到低可以分為西南、西北、東北、中部四大區域,東北部是高原,中部和南部是平原,西南部和西北部是山地。
柬埔寨中部地區在遠古時期是一個大海灣,由於湄公河從上遊帶來大量泥沙淤積,使河口不斷向外延伸,形成了今日的大平原。洞裏薩湖周圍地勢平坦,海拔低於110米。河流湖泊眾多,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是柬埔寨著名的“魚米之鄉”。柬埔寨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柬境內約500公裏。湄公河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東北坡,其上遊部分在我國被稱作瀾滄江,經雲南西雙版納出境,流入老撾後稱湄公河,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最後從越南注入南中國海。
柬埔寨礦產資源豐富,1953年獨立後曾邀請中國專家前往幫助進行資源勘探,先後在磅同省、柏威夏省、上丁省等地發現了多處經濟建設急需且有較大商業開發價值的鐵礦、錳礦、煤礦、金礦資源。後來由於陷入長期戰亂,柬埔寨未能對其礦產資源進行全麵開采。從目前已掌握的資料看,柬埔寨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20餘種,主要分布在上述三省。
2. 悠久曲折的曆史
柬埔寨建國於公元1世紀,曆經扶南、真臘、吳哥等王朝。公元9至14世紀的吳哥時期為柬埔寨最強盛時期,1863年8月淪為法“保護國”,1940年9月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投降後,法國殖民主義者重新侵占柬埔寨。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宣布獨立,次年法國被迫撒出駐柬軍隊。
柬埔寨獨立以來,政權頻繁更迭,國內局勢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處於不穩定狀態。1970年3月18日,朗諾集團在美國的指使下發動政變,推翻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王國政府。此後,西哈努克親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並擔任陣線主席,同時成立了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親王任首相。經過5年多的艱苦鬥爭,柬埔寨人民於1975年4月17日解放了全國,1976年1月頒布新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
1978年年底,越南出兵占領柬埔寨。1982年7月,西哈努克親王、宋雙、喬森潘三派抵抗力量組成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1990年9月,柬三方抵抗力量同金邊政權方麵代表在雅加達會晤後宣布組成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西哈努克被推舉為主席。1991年10月,柬問題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簽署了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的巴黎協定。1993年5月,柬埔寨在聯合國機構監督下舉行大選,根據製憲會議通過的新憲法,決定恢複君主立憲製,成立柬埔寨王國政府。
柬埔寨憲法規定,柬係君主立憲製國家,實行多黨自由民主製和自由市場經濟製度,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國王是終身國家元首、國家軍隊最高司令、國家統一和永存的象征。國王登基在位但不掌權,擁有減輕刑罰和赦免的權力,王位不能世襲。
柬埔寨國旗呈長方形,由3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相連構成,中間是紅色寬麵,上下均為藍色長條。柬埔寨國徽是以王劍為中心線兩邊對稱的圖案,菱形圖案中的王劍由托盤托舉,兩側為由獅子守護著5層華蓋,兩邊是棕櫚樹葉,底部的飾帶上用柬文寫著“柬埔寨王國之國王”。柬埔寨國歌是《諾哥列爾》。
3. 民族會聚大家庭
柬埔寨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是中南半島五國中除老撾之外人口最少的國家。2008年有人口1440萬人。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居民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區,金邊及其周圍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人口最稠密,首都金邊的人口約有102萬。
柬埔寨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20多個民族和部族,其中高棉族占80%,是主體民族。少數民族有占族、普農族、老族、傣族、斯丁族等。高棉語又稱柬語,是柬埔寨的國語和官方語言,英語、法語是柬埔寨政府部門的工作語言。華語、越南語是普通市民使用較多的通用語言。
佛教為柬埔寨的國教,93%以上的柬埔寨人信奉佛教。在柬埔寨,不論地位高低,男性佛教徒一生中必須有出家當和尚的經曆,時間可長可短,短則幾天,長可終身為侶。很多家長都鼓勵子孫削發為僧,一個家庭裏有人出家當和尚是非常榮耀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都會敲鑼打鼓結隊相送,因為僧侶被視為最有學問的人,最有道德修養的人,在柬埔寨社會生活中擁有特殊地位,受到各階層群眾的普遍尊敬。高棉人喜好清潔,待人有禮貌,樂善好施。社會上有慈善、敬老、和睦、忍耐、團結互助的良好習俗。這些都與高棉人普遍擁有的佛教觀念分不開。
柬埔寨華族人口約有70萬(2008年),首都金邊市的華族最多,達13萬餘人。華僑華人僑居柬埔寨的曆史非常悠久,在宋代就有華人在柬埔寨定居,清代以後移民更多。20世紀60年代末期,柬埔寨一度出現大規模的排華浪潮,華人在經濟領域受到嚴重限製。70年代以後柬埔寨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大批華人被迫逃離柬埔寨,淪為難民,流落異國他鄉,還有成千上萬的華人死於戰爭、饑荒和迫害,柬埔寨的華族一度減少。90年代之後,華族人數逐漸有所回升。華族與柬埔寨各族人民的關係友好,華族與當地人通婚比例較高。
4. 桑香佛舍吳哥城
高棉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吳哥古跡、柏成夏古寺都是南棉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遺產,尤以吳哥古跡最為著名。
吳哥古跡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落,位於暹粒市附近,距首都金邊約240公裏,由大小600多座精美石刻浮雕和雄偉石塔構成,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吳哥地區方圓45平方公裏的熱帶森林裏。吳哥古跡是柬埔寨古代文明的珍貴遺產,人們將吳哥古跡與中國的萬裏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古代東方四大奇跡。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人類共同的曆史文化瑰寶。
吳哥古跡包括吳哥通、吳哥窟、巴戎寺、串中宮殿、巴肯寺、女王宮、聖牛寺、東池、西池、北池等數百座建築物,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眾多的石刻浮雕。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刻有各種形態的佛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整個吳哥古跡規模宏大,蔚為壯觀。
5. 高棉微笑展風情
柬埔寨人非常注重禮節,“高棉的微笑”是這個禮儀之邦留給世人的普遍印象。“合十禮”是柬埔寨人民的傳統禮節,柬埔親人見麵時要打招呼並互相行“合十禮”,即有禮貌地以雙手合十,指尖朝上,口說“三拜”,向對方致禮,表示問候和尊敬。在廣大農村,人們隻習慣於行“合十禮”。柬埔寨人民熱情禮貌的風情,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也滲透於他們的服飾、飲食文化之中。
柬埔寨常年氣溫很高,人們的穿著極其簡單,但服飾也有鮮明的特色。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高棉族的典型傳統服飾是“紗籠”和“桑博”。男子上身穿對襟短上衣,熱天穿圓領汗衫,下身穿“紗籠”,是一種用橫幅布從兩邊縫合的長裙,有錢人喜好用絲綢。“紗籠”的透氣性能好,比較適合炎熱的天氣。婦女上身穿對襟無領短袖衫,下身穿的長裙叫“桑博”,布料的質地有棉絲、麻、滌、綢緞等,而且印有各種椰樹、花草魚島和風景圖案。如今,柬埔寨人的服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女性服裝,色彩更加豔麗多姿,款式越發多種多樣。
柬埔寨是世界上著名的水稻產地之一,洞裏薩湖周圍平原被譽為“魚米之鄉”,因此,大米和魚蝦是柬埔寨人民的主要食品。高原山地的居民除了食用大米之外,還輔以玉米、大豆、甜薯等。在柬埔寨廣大農村,人們還保持著傳統的飲食習慣,他們愛用瓦鍋煮飯、土鍋熬湯、椰殼當勺。男人進餐時喜歡抽煙喝酒,大家喜歡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二 綜觀柬埔寨曆任首相
1945年日本投降後,柬埔寨政府更迭頻繁,迄今共有21人出任過37屆政府首相,他們是:山玉成、尤德旺、薑萬、賓努、嚴森波、莫尼龐、西哈努克、曾奈、蘭·涅特、溫長順、欽迪、桑雲、沈法、福波倫、康托爾、朗諾、宋雙、波爾布特、喬森潘、拉納烈、洪森。其中任職時間較長、在柬埔寨政壇及國際社會具有廣泛影響的有如下幾位:
1. 西哈努克:德高望重政治家
諾羅敦·西哈努克於1922年10月31日生於金邊,係諾羅敦和索瓦兩大王族的後商,柬埔寨已故國王諾羅敦·蘇拉馬裏特和哥沙曼·尼亞裏麗王後之子,在外祖父西索瓦·莫尼旺國王去世後,1941年繼任柬埔寨國王,曾在1952年至1963年之間3次出任柬埔寨政府首相。
◆早年開始活躍政壇
西哈努克名字中的西哈在巴利文中是獅子的意思,是他的祖父給他起的,寓意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高棉民族的獅王領袖。作為蘇拉馬裏特國王和哥沙曼王後的獨生子,西哈努克從小就備受王氏家族長輩們的寵愛,童年時代在宮廷受私人教育,後在越南西貢上中學;曾在法國索繆爾騎兵學校學馬術,曾多次與法國殖民主義者談判和鬥爭,迫使法國人逐步同意向柬埔寨移交全部權力,為柬埔寨的獨立和民主進行了不懈努力,並最終於1953年使柬埔寨完全獨立。
西哈努克成功地以和平的方式謀求了國家的真正獨立,因此他被普遍讚頌為民族英雄,然而僅僅兩年後他主動宣布退位。1955年他將王位讓給他父親蘇拉馬裏特,接著領導組建“人民社會同盟”並自任主席,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任柬埔寨王國政府首相兼外交大臣。1960年,蘇拉馬裏特國王逝世後,西哈努克宣布取消王位繼承製度,設立國家元首職位,擔任第一任柬埔寨國家元首。
西哈努克執政期間,采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民族經濟,對外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政策, 1961年與南斯拉夫總統鐵托、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納賽爾、印尼總統蘇加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簽署不結盟運動宣言,成為不結盟運動創始人之一。
◆終生追求民族獨立
1970年3月美國策動首相朗諾和副首相施裏瑪達發動政變,西哈努克在北京建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和民族團結政府,自任陣線主席,開展抗美救國鬥爭。1975年4月17日柬埔寨解放後,他以柬埔寨國家元首名義回國,1976年辭去國家元首職務並宣布退休。
1978年越南武裝入侵柬埔寨,西哈努克重披戰袍,再次出山,擔當起抗越救國重任,在朝鮮組建“高棉民族主義者同盟”並自任主席,1981年又創建“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即奉辛比克黨),仍自任主席,1982年又擔任民主柬埔寨政府主席,1991年被推舉為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1991年10月,西哈努克參加巴黎和平協定簽字儀式後返回柬埔寨,被擁戴為國家元首。1993年9月,柬埔寨恢複君主立憲製,推舉西哈努克為國王和終身國家元首。
在柬埔寨過去數十年曆史上,西哈努克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致力於柬埔寨的獨立,在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情況下實現了這一目標,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實現柬埔寨和平及平息國內動蕩。西哈努克在位60年間遭遇過許多劇變,有時甚至受到批評,但他始終遵循著唯一的政治目標:“保護國家獨立、領土完整以及國家和人民的尊嚴。”西哈努克提高了柬埔寨在國際上的地位,其政治智慧令世界各國領導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