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秘千佛之國——緬甸(1 / 3)

緬甸原名“緬甸聯邦”,2008年5月通過的緬甸新憲法,確定了緬甸新的國名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緬甸是陸上連接東亞、南亞、東南亞三大地緣戰略區,海上扼太平洋與印度洋交通要衝的戰略樞紐,是我國從陸路進入南亞和印度洋的一條捷徑。緬甸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戰略環境,決定了它在我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由於特殊的曆史與國情,緬甸還沒有完全被外界熟知,很多內幕並未被人們所了解,走進緬甸,你感受更多的可能是探秘的驚喜與震撼。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中緬邊境線長約2185公裏;東部與老撾和泰國毗鄰;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相連。緬甸南臨安達曼梅,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裏。緬甸國土總麵積67.66萬平方公裏,大約相當於中國雲南、貴州、重慶三省市的麵積,在世界195個國家中居第39位,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第2位。

緬甸的形狀像一塊鑽石,南北長,東西寬,大部分國土是山地和高原。地形地貌地勢大體上是兩邊高,中間低,北邊高,南邊低。東麵是撣邦高原,西麵為西部山地,中部是伊洛瓦底江穀地。伊洛瓦底江的中下遊地區為平原,稱為中央大平原,是緬甸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在緬甸境內,江河大多為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起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縱貫緬甸南北,全長2150公裏,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流域麵積占緬甸陸地麵積的60%。東部的薩爾溫江與伊洛瓦底江大致平行,起源於中國的唐古拉山脈,它的上遊是中國的怒江。薩爾溫江是緬甸第二大河,在緬甸境內流長1600公裏,流域麵積為20萬平方公裏。

2. 跌宕起伏發展史

緬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公元紀年前後開始出現了國家。公元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曆經蒲甘、東塢、貢榜等封建王朝。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者以武力占領緬甸,並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37年實行印緬分治,由英國直接統轄緬甸。

1920年在緬甸發生了兩件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即緬甸人民團體總會的成立和仰光大學學生運動,這兩大事件標誌著緬甸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鬥爭進入一個更為廣泛、更為自覺的時期。1932年,“我緬人協會”成立,緬甸開展大規模的反英運動。

1941年12月15日,日軍占領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緬甸人民開展英勇的抗日鬥爭。1945年5月,緬甸武裝力量“國民軍”解放仰光。但此後不久,緬甸再次被英國控製,緬甸人民繼續開展民族獨立運動。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成立緬甸聯邦,組成以吳努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議會製。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執政。1974年1月,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以奈溫為主席的社會主義綱領黨。1988年7月,因經濟惡化,爆發全國性遊行示威,奈溫和吳山友(總統)辭職。1988年9月18日,時任國防部長的蘇貌將軍率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複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並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政府機構。同年9月23日,軍政府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1990年5月舉行全國大選,1993年1月緬甸政府召開製憲國民大會,1997年11月15日,國家恢複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執政的軍政府奉行民族和解與合作政策,實行民族自治,國內民族矛盾逐漸緩和,緬甸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1997年,緬甸聯邦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3. 複雜多變的政體

從1948年獨立以來,緬甸在政治上經曆了複雜的發展變化,先後經曆了五個主要階段:1948年至1962年,是由吳努領導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和聯邦黨執政的、模仿西方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製;1962年至1974年,以奈溫將軍為首的軍人組成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及其創立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的統治;1974年至1988年,《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下的實質上是以奈溫為首的退伍軍人和軍人為核心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的一黨製;1988年至2011年新的軍人政府統治;2011年至今,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

在這幾十年裏,緬甸經曆過政黨統治、軍人臨時政府、軍人政變上台的軍政府直接統治、“三權分立”等多種政治體製,數次修改憲法。緬甸的國名也幾經變更,1948年獨立時稱為“緬甸聯邦”,1974年新憲法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又改為“緬甸聯邦”。最高權力機構的名稱也多次變化,如恢複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後改稱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現在也已經取消。最高領導人的稱謂也變來變去,如國務委員會主席、恢委會主席、和發委主席、國家總統等。

緬甸國旗為紅色,呈橫長方形,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裏麵繪有白色的圖案。圖案中心是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穀穗。這個國旗是1974年緬甸第一屆人民議會公布並開始使用的。2008年5月通過的新憲法規定,新國旗為黃、藍、紅三色旗,國旗的中央是一顆白色的星星。緬甸國微是1974年和國旗同時製定的,中心圖案是一枚藍色的圓形紋徽,紋徽上繪有一個14個齒的齒輪和一幅緬甸地圖,齒輪的象征意義與國旗相同。緬甸的國歌叫《我緬人之歌》,2008年5月通過的新憲法規定仍沿用此國歌。

4. 佛光普照的國度

緬甸總人口5750萬(2008年),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0多個民族,135個支係,現在緬甸政府把他們作為135個民族。緬族是主體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的69%。人口較多的民族還有撣族、克欽族、欽族、克倫族、孟族、若開族、勃歐族、佤族、克耶族等。外來移民以及他們的後裔在緬甸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華僑華人約占全國人口的4%。

緬族人口眾多,主要聚居在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廣大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而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聚居於緬甸東西兩側的廣大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由於曆史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為了對這些邊遠民族地區實行特殊形式的管理,緬甸政府在一些原少數民族武裝控製區設立特區,實行特殊的政策,包括可以保留地方武裝。

緬甸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緬甸語為國語,又稱通用語。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孟族等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靈崇拜、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緬甸是個“佛光普照的國度”,85%以上的國民信仰佛教(小乘佛教),男性青少年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各地佛塔林立,號稱“萬塔之國”。佛教文化是緬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教義規範著緬甸人民的社會生活。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國民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印度教等。

吳努是緬甸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 1907年出生於渺妙縣商人家庭。1929年畢業於仰光大學文學係,曾擔任中學校長。1934年重返仰光大學攻讀法律,任仰光大學學生會主席,領導罷課運動,後參加“我緬人協會”(德欽黨)。日本占領時期任巴莫政府外交部長、宣傳部長等職,秘密參加抗日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任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

1947年7月19日,緬甸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領導人昂山被緬甸右翼勢力槍殺(即“7·19事件”),激起緬甸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愛國力量進一步團結起來,以盡快結束英帝國主義的統治,實現獨立。麵臨這一情況,英國工黨政府被迫作出讓步。7月21日,以吳努為主席的行政委員會成立。8月2日,緬甸臨時政府成立,吳努出任總理,成為緬甸首任政府總理並兼任國防部長。此後,他曾經三次擔任政府總理。

吳努於1981年1月獲緬甸政府授予的一級國家榮譽稱號,1988年7月組建爭取民主與和平聯盟,同年9月與昂季、昂山素季等發起成立“爭取民主全國聯合陣線”。

吳努於1951年至1961年期間曾6次訪華,1954年與中國周恩來總理發表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聲明。

2. 吳奈溫:封閉獨裁

吳奈溫原名德欽秀貌,後改名奈溫,1911年生於卑謬縣榜地鎮,仰光大學理科肄業。曾經加入“我緬人協會”、緬甸人民革命黨。1941年隨昂山赴日本學習軍事,後任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副總理、國防部長、內務部長等職,軍銜升至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