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秘千佛之國——緬甸(2 / 3)

吳奈溫在1962年正式擔任總理之前,曾當了一年多的看守內閣總理。1958年9月26日,時任總理吳努麵對國內強烈的不滿情緒和動蕩的形勢,為了控製局勢和舉行選舉,請求奈溫將軍出來組織看守內閣。同年10月30日,奈溫正式就任看守內閣總理。奈溫看守政府執政一年零四個月時間,充分行使權力,發揮軍隊的作用,平息了工人罷工浪潮。通過一年多的執政實踐,以奈溫為首的軍人集團的活動滲透到緬甸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獲得了執政經驗,為1962年軍人集團掌握政權打下了基礎。

1960年2月,看守內閣執政結束,緬甸舉行全國大選。4月4日,吳努再次出任總理。吳努再次執政後,由於聯邦黨內部的矛盾和反對派的不合作,施政綱領許可的諾言都未能兌現,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不見好轉。

1962年3月2日上午8時50分,奈溫通過廣播向全國宣布“為了及時控製國內混亂局勢,國防軍接管了政權”。奈溫領導的國防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逮捕吳努等人及在仰光開會的撣族代表,接管國家政權,扣押總統吳溫貌、內閣部長及政界領袖50多人,解散國會和選舉委員會。政變後成立了由17名高級軍官組成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奈溫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履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職權。從此,緬甸進入軍人統治的時期。

奈溫軍政府上台後,提出的目標一個是實現“緬甸式的社會主義”,另一個目標是在“緬甸式社會主義”旗幟下,維護緬甸聯邦統一和民族團結,解決獨立以來一直困擾緬甸的民族問題。但實踐證明,奈溫政府提出的這兩個目標,一個也未能實現。

1974年3月2日,緬甸根據新憲法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組成了新的政府,奈溫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即國家總統,副主席為吳山友。在新憲法公布之前,奈溫已宣布放棄軍職,並按緬甸傳統在自己名字前麵加上一個“吳”字。“吳”為緬甸對男性的尊稱,相當於“先生”的意思。這一做法象征著奈溫等人由軍人轉變為文官,也表示緬甸不再是一個軍人統治的國家。但緬甸的政權、軍權都牢牢掌握在以奈溫為首的前軍隊領導人手中。

2002年12月5日,91歲的吳奈溫病逝於家中,兩小時後即被匆匆埋葬。葬禮甚為淒涼,出席者僅有20來人,沒有任何領導人參加。這反映出奈溫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已完全喪失對軍人領導集團的控製和影響。

3. 蘇貌:民主建政

蘇貌1928年出生於曼德勒市,1949年起在軍中服役,曆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師長、軍區司令、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三軍總司令等職,軍銜至大將。還曾擔任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外交部長。

在奈溫執政期間,“緬甸式社會主義”已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麵臨深刻的危機。迫切希望改變現狀的緬甸社會各階層不滿情緒日益增長,終於在1988年全麵爆發。3月18日,對政府不滿的學生在仰光街頭發生騷亂,政府派出軍警彈壓,造成很大傷亡,許多學生遭到逮捕。1988年7月27日,吳盛倫接任總統職務,采取高壓政策,宣布對仰光等27個城鎮實行軍事管製和宵禁。但由於抗議浪潮席卷全國,局勢難以控製,執政才17天的吳盛倫於8月12日被迫辭職。8月19日,由緬甸著名法律專家貌貌博士接任總統。

1988年8月25日起,仰光和其他城鎮群眾連日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緬甸國內局勢進一步惡化。一些大中城市陷入無政府狀態。“貌貌政府”也處於癱瘓狀態,對此形勢一籌莫展。

1988年9月18日下午4時,緬甸國家電台宣布: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主席的由19名高級將領組成的“恢複法律和秩序全國委員會” (簡稱“恢委會”)己接管全部國家政權,蘇貌任國防和外交部長,9月21日又宣布蘇貌擔任內閣總理。

蘇貌軍政府掌握政權之後,宣稱要執行四大任務:恢複法律及秩序,保證交通暢通,改善人民生活,準備多黨製大選。

為了從製度上穩定國內政局,蘇貌政府把國名“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緬甸聯邦”,頒布了一係列具有改變奈溫時期“緬甸式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法令。經過多方麵的努力,蘇貌軍政府到1989年年初已基本上控製了局勢。

蘇貌接管政權後,緬甸軍人政府雖實行中央集權統治,但為順應民意和國家發展需要,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動民主政治建設。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多黨製民主大選,由昂山素季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贏得 485 個議席的 396 個,但軍政府以製憲為由拒絕向其交權,先後軟禁、關押了昂山素季等多名反對派領導人。此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以民主、人權為由對緬全麵施壓和製裁。然而,軍政府不畏強權和高壓,依然按己意願推進民主。蘇貌執政時期,緬甸軍政府在緩和民族矛盾,實現與少數民族武裝和解問題上,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蘇貌於1997年病逝。

4. 丹瑞:鐵腕治國

丹瑞於1933年2月2日出生於緬甸曼德勒省膠塞鎮,1953年畢業於軍校,最初在一支專門開展心理戰的部隊擔任通信員,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開始在緬甸實行軍政府統治之後,丹瑞開始青雲直上,一步步邁向政壇最高層,成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鐵腕式政治領袖。

1992年4月23日,蘇貌大將因健康原因辭職,丹瑞接任國家“恢委會”主席。丹瑞執政後在政治上表現出某些鬆動,如釋放政治犯、取消宵禁令和戒嚴令、準許親人探視昂山素季、允許外國記者入境采訪等。為應對國內複雜政治局麵,丹瑞繼續進行經濟改革,緩和民族關係,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國內矛盾逐漸趨於緩和。為適應國內形勢新發展,“恢委會”於1997年11月15日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簡稱“和發委”),仍由丹瑞擔任主席,並兼任政府總理、國防部長和三軍總司令。

2003年8月25日,丹瑞再次調整內閣,他本人不再兼任總理,原“和發委”第一秘書欽紐任緬甸總理,丹瑞仍大權在握。接著,丹瑞領導的軍政府製訂並開始實施“七步走民主路線圖”計劃,決定通過恢複製憲國民大會、確定製憲原則、起草憲法草案、進行憲法公投、舉行全國大選、組建民主議會、選舉新政府等步驟,最終將緬建成“現代、發展、進步和民主”的國家。丹瑞這些舉措的出台,穩住了陣腳,並且得到一些東盟國家的支持。

2009年5月,在昂山素季軟禁期限即將屆滿之際,緬軍政府以違反軟禁法、私自接待外國人為由,再次將其軟禁期限延長18個月。8月,又宣布判處其3年有期徒刑。緬當局通過此舉阻止昂山素季參加 2010 年大選,進一步削弱民盟的影響力、打擊其成員和支持者的信心,以確保選後繼續掌控政權。因此,緬甸國內外各界對“民主路線圖”計劃再次心存疑慮。

但是,丹瑞推進民主改革的決心沒有變。2011年3月30日,丹瑞以“和發會”主席的身份最後一次頒發公告,宣布自即日起撤銷“和發會”及其所屬機構,所有權力全部移交“民選政府”。至此,實施了7年零7個月的緬甸“七步走民主路線圖計劃”宣告結束,標誌著緬甸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由此可見,緬甸政治發展和民主化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緬甸權力更替既是其曆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其民主建設的實踐結果。

丹瑞曾於1996年1月以緬甸聯邦恢複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首次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3年1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三 緬甸現任總統:吳登盛

在軍政府設計下,緬甸於2010 年11月7日再次舉行多黨民主大選,由軍人集團扶持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獲勝,時任政府總理即該黨主席吳登盛當選總統,結束了國家治安建設委員會(後改稱“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長達 23 年的執政曆史,開始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

吳登盛出生於1945年5月11日,1959年畢業於軍事大學第9期,曾任西北軍區戰略指揮所指揮官,國防部陸軍司令部作戰與計劃處處長,東部軍區景棟邊防戰區準將司令,三角洲軍區少將司令,國防部總軍務部中將部長,後軍銜升至上將。2007年12月24日出任緬甸政府代總理,2008年7月正式出任總理。2011年3月,新當選的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正式接管國家政權,並於次日宣誓就職,順利完成權力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