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走一走、看一看(1 / 3)

《兩地書》reference_book_ids\":[7225560266899983420,7002144459982900231]}],\"2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5,\"start_container_index\":23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1},\"quote_content\":\"《教父》reference_book_ids\":[7122398368621399070,7012936357106420772,7119043947313237023]}],\"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1,\"start_container_index\":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6},\"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6,\"start_container_index\":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0},\"quote_content\":\"《文心雕龍》reference_book_ids\":[68834148698113996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5,\"start_container_index\":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9},\"quote_content\":\"《狂人日記》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347408903,7163994704294448159,72652595147759974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9,\"start_container_index\":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3},\"quote_content\":\"《魯迅全集》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01829384]}],\"1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1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2},\"quote_content\":\"《故鄉》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261974531086,7265259514654362643,6997340227480062984]}],\"3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2,\"start_container_index\":3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7},\"quote_content\":\"《三閑集》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845539625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5,\"start_container_index\":3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0},\"quote_content\":\"《二心集》reference_book_ids\":[72347798434207529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6,\"start_container_index\":3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2},\"quote_content\":\"《洪水》reference_book_ids\":[7252990126479903777]}],\"1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4,\"start_container_index\":1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9},\"quote_content\":\"《二心集》reference_book_ids\":[72347798434207529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1,\"start_container_index\":1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南腔北調集》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794998261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5,\"start_container_index\":1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9},\"quote_content\":\"《魯迅全集》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01829384]}],\"2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8,\"start_container_index\":2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5},\"quote_content\":\"《貓》reference_book_ids\":[702443066080262863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0,\"start_container_index\":2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4},\"quote_content\":\"《窈窕淑女》reference_book_ids\":[6687427121251355659]}],\"2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0,\"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0,\"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彷徨》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6876007463,7273660853134576702,68914913776584652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呐喊》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6641126441,7107491518616734733,7117932081430154276,7109046336028150797,6885615166210182151]}],\"2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1,\"start_container_index\":2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4},\"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2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2,\"start_container_index\":2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兩地書》reference_book_ids\":[7225560266899983420,7002144459982900231]}],\"3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4,\"start_container_index\":3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5},\"quote_content\":\"《安娜·卡列尼娜》reference_book_ids\":[7260811472559672359,6987309443520138247,7267077379099462668]}],\"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2,\"start_container_index\":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5},\"quote_content\":\"《唐宋傳奇集》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82599416839,7267090241813482533]}],\"2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2,\"start_container_index\":2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魯迅的故家》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54553781261]}],\"2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7,\"start_container_index\":2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2},\"quote_content\":\"《歡樂頌》reference_book_ids\":[6933088476116028430,6983297848636869640,7116814395656637470]}],\"2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3,\"start_container_index\":2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7},\"quote_content\":\"《魯迅全集》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01829384]}],\"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7,\"start_container_index\":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3},\"quote_content\":\"《野草》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5960595510,6891491164801731597]}],\"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7,\"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9},\"quote_content\":\"《克雷洛夫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177328685232426021,7077742391830023199,7267090249602305083]}],\"3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3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6924983412973374478,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3,\"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6},\"quote_content\":\"《阿Q 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2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4,\"start_container_index\":2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0},\"quote_content\":\"《子夜》reference_book_ids\":[7198094470145903672,7193698210748042301,72389036806137477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8,\"start_container_index\":2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2},\"quote_content\":\"《呼蘭河傳》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570923551757,7117932081413360670,7267077384426228771,7225560261875207180,7049604123741654030,6959122730658565151,7255203659191946300,71090463360155842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8,\"start_container_index\":2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3},\"quote_content\":\"《生死場》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23394726919,6906757583466400776,72670902492164291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4,\"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8},\"quote_content\":\"《傳記文學》reference_book_ids\":[7160609303160704008]}],\"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2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死魂靈》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1497256448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尋找麵包,得到蛋糕”

——我的六次台灣之行

西方有一句諺語:“尋找蛋糕,卻丟了麵包。”我把握不準其真實含義。據字麵理解,大概是說顧此而失彼;得到了華貴的,丟掉了基本的。在這裏,我把“麵包”比喻為親情,把“蛋糕”比喻為友情。我去台灣的初衷是尋找親情,結果卻是在傷口上撒鹽,更增疼痛;而意外得到的卻是終生回報不盡的友情。

從1989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這20年間,我先後六次飛抵寶島台灣:第一次是1989年8月至10月,第二次是1990年底至1991年初,第三次是1992年11月,第四次是1995年底,第五次是1998年9月至10月,第六次是2008年10月。最長一次為期3個月,最短一次是10 天。除開金門、馬祖之外,我幾乎踏遍了寶島的每一塊沃土。其間中斷十年,是因為我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被台灣入境局拒簽。近兩年也不斷有人邀請,因種種原因,我均已婉謝。

一、我的探親經曆

我第一次赴台辦的是探親手續。父親陳維彥是黃埔軍校九期畢業生,曾在國民黨炮兵部隊任職;抗戰勝利後到越南參與接收,1948年前後調到台灣基隆要塞。我出生兩個月之後,母親發現父親有婚外戀,隻好帶我回外公家生活,跟父親斷絕了一切聯係,有關他的消息都是道聽途說。但建國後我們母子填寫政審表格,都在“有無海外關係”一欄老老實實填寫了他在台灣的情況。我不知道“不老實”會是一種什麼下場,卻知道“老實”之後在曆次運動中並沒有嚐到什麼甜頭。對於這位跟我僅有血緣關係的父親,我當然是心存怨恨,但也因為陌生而感到有幾分好奇。

人生的確充滿了種種巧遇和機緣。1988年初,友人胡從經懇切邀請我到上海參加中華文學史料學會籌備會。那次會議有兩岸三地的學者參加,牽線人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瑋鑾(筆名小思)女士。台灣方麵出席的有秦賢次、吳興文、應鳳凰、邱各容諸位。那時他們成立了一個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社,成員還有陳信元、莫渝、林煥彰、鍾麗慧、向陽等。秦賢次的大名我最初是在台灣《傳記文學》雜誌上接觸到的。他名字的怪異,身份的特殊(時任台灣明台產物保險公司海險部經理),特別是其文章資料的翔實和新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開會時我正巧坐在秦先生旁邊,順便提及我父親在台灣,但近半個世紀音信全無,不知其下落。秦先生讓我寫下父親的姓名,說回台灣後幫我打聽一下。我感到這相當於大海撈針,並未抱任何希望。出乎意料的是,秦先生很快就有回饋,查到了我父親的下落。不久又有信息從不同渠道傳來,綜合起來,父親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一、1957年5月1日已在台灣再婚,女方是台灣鹿港的一位老姑娘;婚後感情不和,經常發生口角以及肢體衝突,已於1985年3月提出離婚,被法院以“理由不充分”駁回。二、再婚後有一女,是我同父異母的妹妹,名字與我諧音,文筆甚佳,自由職業者,當時做廣告設計。三、1965年從國民黨部隊退休,領終身俸。陸軍總部在台北健康路配給一棟平房居住,屋前搭一鐵棚出租。四、1975年3月28日中風,雙腿不良於行,撐著助步器活動。

1988年秋,單位一友人赴香港探親,通過電話跟我父親取得了聯係。7月14日父親給他寫信,作了以下表態:“一、本人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生活亦舒適,唯兩腿行動不便,致未能親自前來探問隔絕半世紀的妻兒,內心深感痛苦;二、期望他倆不必為我這罪惡深重之人擔心;三、如果他們母子諒解本人,則深願以贖罪心略盡心力,歡迎他們來台定居;四、是否願意定居,或先來台一聚,一切由他們決定;五、對幫助我們親人聯絡之人,感激之情非筆墨所能形容,應該感恩思報。”接著,父親在台北談天樓會見秦先生,麵交10 萬元台幣(當時大約4000美元),委托他代管,作為我們母子赴台灣探親的費用。1989年5月12日,台灣“內政部”給我們母子簽發了僅限來台探病或奔喪的“大陸同胞旅行證”。不久有關部門批準了我的赴台探親申請。行前統戰部港台局負責人設便宴餞行,席間曾叮囑我在台灣公開發表言論要掌握分寸。飯後剛到家就接到這位負責人的電話,說席間的那番叮囑完全收回,要我一切隨意,不必有任何顧慮。我是一個單純的文化人,以無黨無派之身探親,政治上當然不會有什麼顧慮。唯一顧慮的是我對台灣以及台灣那位生父的境況是那樣隔膜,貿然帶著74歲的母親前往,是否會讓她受到新的委屈?幾次商量之後,辦好一切手續的母親決定放棄這次機會,讓我先去探探路。我到台灣之後,先不住到父親的家裏,而是托朋友幫忙,在台北和平東路台灣師範大學的綜合大樓租了一間小房(808室)落腳。

關於我跟父親初見的情況,在《炎黃兒女情,中華文化心》一文的開頭,我作了如下描述——“莎拉台風席卷台灣寶島。豆大的雨點密密匝匝,在水泥地麵濺起一朵朵小水花。半身不遂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雙手強撐著半月形的鋁合金扶手,一大早就站在狹窄的門楣下。妹妹打著傘一次次上前勸說:‘哥哥乘坐的航班中午才能抵達桃園機場,您先回屋裏去歇息吧。’父親毫無反響,木然不動,任風撩起他那稀疏的白發,任雨濺濕他的衣衫。他就這樣站著,站著,奇跡般地站了3個多小時,隔絕40餘年的父子終於團聚了。當我從計程車中鑽出身子,向熟悉而陌生的父親深鞠一躬時,老人的聲音和軀體都顫抖著,他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了兩句話。一句是:‘漱渝,我不配做你的父親。’另一句是:‘我死了以後,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帶回長沙,埋在嶽麓山,或者撒到湘江……’”

我在此文中沒有提到的是,父親當時身邊有幾個塑料袋,放著幾件換洗的衣物。他表示,台北健康路這個家他一天都待不下去,要盡快跟我搬到旅館去住,白天可到供應便餐的茶室聊天。當晚,父親在台師大的餐廳為我接風,同席有我一位堂叔,還有秦先生,以及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王國良和他的夫人。席間半身不遂的父親執意要喝幾口酒(似乎是啤酒),結果當場嘔吐。第二天,我就跟他搬進了一家廉價的旅館。我感到奇怪的是,無論是吃飯還是喝茶,父親從來都不主動埋單。我這才發現,原來他交給秦先生的那10 萬台幣是他三個月的全部俸祿,他自己已身無分文。我於是隻好從他給我的旅費中支付這些款項,又返回2 萬台幣給他零花。心想,母親幸好沒來,否則豈不會在台北漂泊?我反複動員父親先回家,一切從長計議。父親迫於無奈,接受了我的建議,但回家之後能聽到的隻是他跟他那位如夫人之間不停地爭執。比如父親說,若幹年前他買了一些公司的原始股,如今增值不少。對方卻說,她從來就沒見過這些股票。我懇切表態:我對這些話題毫無興趣,也斷不了這種無頭案。我是來探親的,不是來爭家產。我在大陸生活很好,母親也有退休工資,我們都想很有尊嚴地活著。

這次回大陸前幾天,父親悄悄塞給我一枚0.75 克拉的鑽戒,叮囑我轉交母親。事後妹妹發現了這件事,問鑽戒是否在我這裏。我說在。她說,她之所以問,隻是因為怕父親丟失;又說,這樣做是應該的,需要對我母親進行補償。

我反問:“一個女人的青春、情感,乃至大半生,如何才能補償?”妹妹一時語塞。稍停一會兒她又說,曾請人對這枚鑽戒進行鑒定,懷疑是假貨。我說我隻負責轉交,既不會變賣,也不會去做什麼鑒定。臨走的前夕,父親喃喃地說,他要給我買一輛奔馳車,還想在大陸蓋一棟三層樓:樓下一層做劇場,因為我二兒子學戲劇;另外兩層,一層住人,一層出租。他還特別希望我回大陸之後給他的親戚多做些人情,表達他的心意,證明他在台灣生活得很好。我知道這是譫語,卻表達了他的一種心願。他是一個極愛麵子的人,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他當時手頭的確沒有一文積蓄。

此後我幾次赴台都是辦的學術交流,費用均由邀請方支付,我從來沒有在父親家中住過一天;除了第一次探親的路費之外,我再沒花過他一分錢。反倒是接受了不少台灣友人的幫助,除開秦賢次先生外,還有酆台英、陳懿嫦、趙潤海、陳宏正、張惠國等。對於他們的友情,我將永誌不忘。1998年赴台時,聽說父親已於年前的5月7日去世。原因是他離家出走,途遇大雨,感冒發燒,被送進榮民醫院,終於不治,終年84歲。妹妹將他葬於台北一處公墓,事前沒通知我,事後也跟我中斷了一切聯係。我至今也不知父親的墓地在何方,將他骨灰運回故鄉的想法目前也無法實現。我2008年赴台灣,健康路一帶的平房均已拆遷,取而代之的是座座高樓。我不知道妹妹搬進了哪棟樓房的哪個單元。

我尋親的夢從此畫上了一個句號。在一首短詩中我寫道:“夢是唯一行李”——

丟失了這件行李,我並不哭泣,

因為這是宿命。

二、我感受的台灣政治氛圍

我曾說過,我不是以一個政治人的身份到台灣的,兩岸也都沒有賦予我特殊使命;我隻是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眼光來觀察台灣的政治,隻是憑一個中國人的良知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的印象中,台灣人——特別是台灣知識界人士大多忌諱在公開場合談論政治,也忌諱把政治分歧帶進工作領域,但不少人卻有很深的政治情結。以我的切身感受而言,在這20 多年間,台灣的政治氛圍經曆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我剛踏上台灣的土地是在1989年,當時雖然也有民進黨的存在,但從政府到大多數民眾,並不存在國家認同問題。那年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辦了一個“尋根探源——台灣開發史展覽”,舉辦方為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

展覽說明詞明確寫道:“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但有地史的根據,並且有考古學的證據、古文獻的記載,史不絕書。近二三十年,在東西海岸先民遺址發現的石器和陶器遺物,無論形製、圖案或色影,證明了這文化體係相同的事實……”大台北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條主幹道,名稱均取自中國古訓;其他街道也多取自中國大陸省、市的名稱,如武昌街、溫州街、鬆江路、青島路……都在無聲地提示著中國有一個完整的版圖。當時兩岸的分歧是正統地位之爭。我們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台灣當局是潰逃到海島一隅的反動政權;而台灣當局則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了台灣。他們雖然實際上放棄了“反攻大陸”的口號,但並沒有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

1992年統獨之爭已現端倪。那一年的7月8日上午,時為台灣當局領導人的李登輝跟民進黨負責人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晤談。李表示“對大陸的政策要模糊一點,不能講得太明白”,不要“硬幹”。他表示要爭取以“兩個中國代表權的形式”進入聯合國和參加其他國際組織。他建議民進黨參加所謂“國家統一委員會”,目的是“對任何走向統一的步驟取得否決權”(台灣《龍旗》雜誌,1992年10月,第31—32 頁)。這就表明,李登輝的意圖是想用他所控製的“台灣國民黨”來消滅主張兩岸統一的“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會議上,混進國民黨的台獨分子也大力推銷“一中一台”“台灣優先”“兩個中國”“國民黨台灣化”等分裂主張。這一動向引起了台灣愛國民眾的高度警覺。

當年秋天,經徐瑜教授引見,在一次兩岸關係研討會的休息期間,我見到了曾任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任、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的關中先生。他說:“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不能分、不可分、不必分,兩者不管在文化、傳統、血緣等方麵都有極深的淵源,而且有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利益。”“我認為今天雙方有一些共同接受的原則,比如說中國隻有一個,台灣是大陸的一部分,雙方都不要戰爭,雙方都要追求和平統一,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的發展……”但是,他希望大陸承認台灣當局是一個“政治實體”,因為自1949年以來,台灣的對內、對外政策畢竟是台灣當局獨立決定的。

當年11月15日下午,我到台北延平南路實踐堂參加了一次“反獨”動員大會,並寫了一篇報道《清除“台毒”,促進統一》(該文後來發表於2000年5月29日《人民政協報》)。

四麵八方的人流向台北市西門一帶彙集,人人臉上表情凝重。彙集點是位於延平南路182號的實踐堂。台灣15個民間團體聯合在這裏召開“反獨”動員大會。實踐堂是一座可容納數千人的大禮堂,平日舉行集會時經常顯得空空落落,稀稀鬆鬆,而今天卻連樓座也爆滿,名副其實是座無虛席。一些遲到的入場者隻好在安全門兩旁倚牆而立,有的甚至幹脆坐在通道的台階上。忽然,有幾個胳膊上刺有匕首或裸女圖案的“板寸頭”擠進來探頭探腦,但看到場內氣氛熱烈、激昂,也就垂頭喪氣地溜走了。

大會召開前,簽到席前排起了一條長龍。原本熟識和剛剛結識的來賓三三兩兩地自由交談。人群中有一位老兵,頭戴運動帽,身穿藍夾克。他原籍江蘇,1948年被裹脅來台,退伍後孤身一人住在彰化,又患有心髒病。有時怕夜間犯病,無人知曉,就隻好坐在門口屋簷下打盹,以期一旦遇險能碰上好心的路人及時將他送進醫院救治。前年他有機會回大陸探親,見到了闊別40餘年的兄弟姐妹,在故鄉重新得到了親情的溫暖。他激動地對大家說,大陸什麼都好,隻有一點不好,就是去了一次讓人還想再去。如今他聽說台灣有人妄圖建立“台灣共和國”,想使兩岸親人重遭骨肉離散的厄運,禁不住怒火中燒。他一大早趕火車到這裏開會,就是為了表達他反對分裂、渴望統一的堅定立場。

另一側有一位老海員自己推著輪椅入場。他是頭一天從高雄趕到台北,專程來參加這次大會的。老人原籍浙江,幼時父母早喪,靠幫傭和做針線活的胞姐撫養成人,後經人介紹到輪船上做工,像一片樹葉飄落到了台灣。也是前些年,他托友人輾轉打聽,終於在溫州找到了隔絕近半個世紀的姐姐,並且接通了越洋電話。由於悲喜交加,他語音未落就暈倒在地,落下了半身不遂症。他得知我來自大陸,眼眶裏噙滿了淚水,雙手顫抖地說:“我還要爭取回大陸去見姐姐哩!我還想接她來台灣住一段日子哩!如今有人居然把‘台獨條款’列入了他們的黨綱,國民黨裏也有人主張什麼‘國民黨台灣化’,你看混賬不混賬!”

一位戴金絲眼鏡的商人挺著肚子蹣跚步入會場。他來自桃園,曾因產品滯銷和勞資糾紛而瀕於破產。前些年他先後到福建和湖南投資設廠,把在福建生產的折疊傘銷往大陸各地,又把湖南成本低廉的布鞋銷往中南美洲,買賣立即“火”了起來。他說:“大陸固然需要台灣的資金和管理經驗,台灣更需要大陸的市場、原料和勞力。近些年如果不是加強了兩岸的經濟往來,台灣不就成了入超地區嗎?”

坐在我身邊的一位小姐是台灣花蓮人,溫文爾雅,在某圖書出版公司供職。大概因為職業相近的緣故吧,我們很快就親切交談起來。她用文縐縐的書生口吻對我說:“‘一中一台’,這違反了民族國家形成的曆史法則呀!我的籍貫是台灣省,但先祖來自閩南。如今有些台灣的閩南人、客家人硬說自己不是中國人,自稱是什麼‘台灣民族’,這有多麼荒謬。任憑這少數人搞‘獨立建國’,搞‘一中一台’,13億華夏兒女能通得過嗎?”

下午3時整,主席宣布開會,人聲鼎沸的會場頓時安靜下來。有近20 名與會者作了簡短發言,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政見也不盡相同,還有人借機為自己作競選宣傳,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渴望統一,反對分裂。最後由一位訓練有素的播音小姐朗讀了大會宣言,題為《國民黨向何處去》。宣言指出,近一年來,不但民進黨內的“獨患”更毒,就在執政黨內居然也出現了“國家認同問題”。這是何等嚴重的事態!宣言最後說:“我們要呼籲全世界中國人團結起來!消滅台獨漢奸,維護漢疆唐土的完整壯麗,加速中國的和平統一。這是我們光耀祖先的天職,這是我們造福後代的責任。讓我們為重振漢唐雄風而歡呼!讓我們為創建‘中國人的世紀’而奮鬥。”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主席致謝詞宣布散會,但人群久久不願散去。有人在會場散發宣傳品。我隨手取了三份:一份是嚴斥國民黨內台獨分子如吳梓等人的謬論;另一份披露了李登輝跟民進黨高層人士的秘密談話。李暗示,他無意走向統一。第三份是《港澳同胞對台灣問題看法的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有89% 的受訪者反對台獨,理由是:“堅信中國領土應維持完整不可分割(占79%),其次則認為,中華民族合則有利,分則有害。”

走出實踐堂,正值下班的交通高峰期。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前,摩托車、出租車、運輸車、公共汽車連成了一道鋼鐵長流。綠燈一亮,摩托車的馬達齊鳴,車輛風馳電掣般衝出停車線,那場麵十分壯觀,堪稱“台北一景”。我想,祖國統一的人心流向不正如同眼前的車流一樣不可抗拒嗎?如果有人一定要逆其道而行,那最終能有什麼好的結局呢!

1995年冬我到台灣,感到政治氣氛跟天氣一樣寒冷。當年12月16日,我到台中靜宜大學參加“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會上有人散發的一份閩南語刊物,上麵有些不恰當的文字。

我感到這完全是一種政治煽動,是在通過“文化台獨”來製造祖國分裂,達到“政治台獨”的圖謀。於是我立即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認準航道,飛出美麗的線條——關於“台語文學”的對談》(原載於《台聲》雜誌1997年第3期,現收入作者的《冬季到台北來看雨》一書,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嚴正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

我在文中指出:

我非常尊重台胞對台語的感情,也明白在文學作品中正確使用方言的作用:既可以從中擇取活潑、簡練、富有表現力的詞彙(即“煉話”),又可以烘托濃鬱的鄉土氣息。但是使用方言應恰如其分,有個“度”的問題。即以台灣四分之三的人使用的閩南話而論,不僅內部分歧明顯,語言現象複雜,而且跟通用語差異很大,有些詞有音無字。比如通用語中的“鄉下”一詞,台語中寫成“草地”;通用語中的“逃亡”,在台語中成了“走路”;通用語中的“很多事情”,用台語寫出來成了“全事屎”。如果濫用方言,隻會增加作品跟讀者之間的隔膜。語言不是為了人際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嗎?創作文學作品不就是為了讓它能夠廣泛傳播嗎?如果作品中夾雜了大量方言,甚至完全用方言進行創作,讓人聽不懂,看不明白,閱讀起來不習慣,難道不是事與願違嗎?

其實,關於台灣文學的定位以及台灣文學應選取的通用媒體,原本是一個不存爭議的問題。早在1925年1月,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張我軍就明確指出:“台灣的文學乃中國文學的一支流。本流發生了什麼影響、變遷,則支流也自然而然地隨之而影響、變遷,這是必然的道理。”(《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原載《台灣民報》3 卷1號),此前一二年,《台灣》月刊和《台灣民報》也討論過台灣文學的用語問題。黃呈聰認為,台灣的祖國是中國,“母子”

的“關係情濃”,加上地利之近便,利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更容易“吸收他的文化,來助長我們的社會”。他還明確指出,台語白話文“使用的區域太少”,而且“台灣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背後沒有一個大勢力的文字來幫助保存我們的文字”,因此他反對用台語白話文取代中國的白話文(《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台灣》1923年1月號)。另一位學者黃朝琴也發表《漢文改革論》,指出台灣話和北京話口音雖不同,“言語的組織大都相同”,學習上有方便之處,而且“做台灣的人,將來欲做實業諸事,非經過中國不可,所以學中華的國語,實在人人都必要的”(《讀〈漢文改革論〉》,《台灣》1923年2月號)。現在有些人的台語文學觀念,我看是曆史的倒退。

我還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

文學走向世界的確要靠語言的優勢,而語言的趨勢必然是日漸統一而不會是日漸支離。大陸閩南方言近幾十年來的變化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在中國大陸,由於交通日漸發達,經濟交流日趨頻繁,克服由於方言障礙所帶來的交際上的困難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要。其結果,就是方言的特征逐漸削弱,越來越向規範化的漢語靠攏,比如,閩南方言中文白異讀現象原十分突出,而目前原來文讀(即讀書音)白讀(即說話音)兩讀皆可的雙音節詞語日趨於文讀,從通用語中吸收的詞彙也越來越多,如“餅幹”取代了“番仔餅”,“茶葉”取代了“茶心”“茶米”,“汽車”取代了“風車”,“熱水瓶”取代了“電缸”“電瓶”。語法方麵也有緩慢的變化。可見方言向通用語貼近是大勢所趨,難以人為地逆轉。

三、在台灣宣傳魯迅

我想,我在文章中以學理化的語言指出台獨的荒謬性,是我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為祖國統一所盡的綿薄之力。我六次赴台所起的作用,也主要是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記得魯迅在回憶散文《藤野先生》中寫道:“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我初到台灣是在20 世紀80年代末,那時大陸的文化人來得極少,所以我在台灣也受到了特殊的禮遇。台灣的主要媒體《聯合報》、台灣《中國時報》曾以大量版麵刊登我的文章和專訪;《民生報》甚至以《陳漱渝渡海》為標題刊登了我出席“胡適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的消息。台灣的學術刊物《漢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曆史月刊》和《聯合文學》《文訊》《國文天地》《幼獅文藝》《明道文藝》等雜誌也發表了我的不少文章。我曾把其中的部分文章結集為《鄉情·親情·風情》一書(後改名為《一個大陸人看台灣》《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先後在大陸的十月文藝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和台灣的朝陽堂出版社和黎明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獲得了不少好評。老作家蕭乾在為該書撰寫的序文中,說我“寫得一手漂亮的散文”,為大陸讀者提供了關於台灣的第一手鮮活的見聞。1989年,胡秋原先生在台灣讀到我寫的《張聞天·魯迅·胡秋原》一文,非常高興,立即轉載於他創辦的《中華雜誌》同年第2期。老作家樓適夷1992年1月26日致王元化先生的信中說:“魯博陳漱渝,幾度去台探親,寫了不少東西,皆前所未聞。《史料》6號(你如未見,我即寄你)上記胡適晚年生活情況,大大增加了我們對胡適的看法,原來他不甘心當花瓶,有意見敢於頂撞,有梁漱溟、馬寅初之風,故晚況亦抑鬱,在廣眾中中風而死。”(《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3期,第15 頁)1992年3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第四屆“海峽情”征文活動。張克輝、秦牧、陳映真等5 位知名人士獲特別獎。我的散文《炎黃兒女情中華文化心》獲一等獎,授獎理由是:“作品記敘了台灣民眾衝決了當局對魯迅著作長達40年的查、封、禁、堵,以及魯迅文化遺產在台灣傳播的情景,表現了富於深刻意義的主題,給人以鼓舞、信心和力量。”蕭乾先生帶病出席了頒獎儀式,親自將一個景泰藍獎杯遞到我的手中。時至今日,我仍能感受到他那雙柔軟大手的溫熱。

如果說,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方麵,我在大陸做的主要工作是客觀介紹台灣,那麼我在台灣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客觀介紹魯迅。1998年,我在天元出版社(即李敖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魯迅語錄》,不久又在台北業強出版社出版了《青少年魯迅讀本》。在台灣的幾乎所有知名大學(如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台南師院、台東師院、高雄師大),我都做過關於魯迅的專題講演。我在講演中堅持了自己的學術立場,沒有故意取悅於海外聽眾。比如我在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講演時,就直接點名批評了該院院士費景漢先生的觀點。我認為承認分歧、直陳己見才真正符合學術交流的目的,而曲意逢迎以爭取對方的邀請則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2008年10月,我跟妻子一道去台灣參加學術研討會,發現台北市除開新修了一座101 大樓和開通了一條地鐵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重新執政後的國民黨為改善兩岸關係雖然做了不少切實的工作,但“台獨”勢力的氣焰仍然十分囂張。我在台北時正值海基會陳雲林會長訪台。民進黨煽動其成員朝陳會長身上扔雞蛋,說什麼擊中頭部獎台幣2000 元,擊中身體獎台幣500 元。當時秩序相當混亂,有警員為維持秩序受傷。

我想,在兩岸逐漸統一的過程中,這種亂象肯定還會不斷地出現。但是,用和平取代戰爭,用民主取代獨裁,用繁榮取代貧困,用融合取代分裂的願景是一定能夠出現的。唐代元和年間的詩人徐凝有一首七絕《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我想,祖國統一的趨勢正如同“雷奔入江”的瀑布,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兩岸隔絕狀況也終將徹底打破,就如同廬山的青色會被白練般的瀑布劃破一樣。

第二節 六赴扶桑結文緣

——我的日本印象

作為以魯迅研究為職業的人,最向往的異域無疑是日本。魯迅在七絕《送增田涉君歸國》中寫道:“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詩中的“扶桑”係指日本,“華年”係指魯迅1902年至1909年留學日本的青春歲月。據不完全統計,魯迅作品涉及的370 多名外國作家中,日本作家占90 名,超過了四分之一。魯迅翻譯的150 多種外國作品中,日本作品占65 種,將近二分之一,可見魯迅與日本文化的密切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不了解日本,不了解日本文化,也就無法了解真正的魯迅。這就是魯迅研究者向往到日本實地考察的主要原因。

一、一次名副其實的學術之旅

有幸的是,從1986年至2001年,我曾6次訪問日本,雖然目的不盡相同,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我第一次訪問日本是在1986年7月6日至20日。促成此事的是曾在北京大學進修的日本明治大學講師尾崎文昭。尾崎是東京大學畢業生,東大著名教授丸山昇的弟子,經唐弢先生介紹跟我結識,在魯迅博物館查閱了一段時間的周作人資料。當時如果以東京大學名義發出邀請手續比較煩瑣,丸山昇教授就請橫濱神奈川近代文學館出麵,以館際交流的名義邀請我們訪日;但在半個月的行程中,我們跟日本近代文學館交流的時間隻有半天。

現在回想起來,這真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學術之旅。有關情況我曾在《扶桑日記——赴日本考察紀實》中有詳盡的記敘。此文首刊於《魯迅研究動態》1986年第10期,後收入拙著《魯迅史實求真錄》,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同期《動態》還刊登有李允經的《日本博物館掠影》和陸曉燕的《初訪森鷗外紀念室》,均可參看。在短短的15 天中,以潘德延為組長的魯迅博物館考察小組訪問了7 座城市,參觀了10個博物館、圖書館,舉行了3次學術座談會,跟日本的100 多位新老學者進行了接觸,其中包括了元老級的小川環樹教授和當年還屬新生代但如今已成權威學者的藤井省三。日本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幾個主要團體(如東京的“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研究會”,仙台的“魯迅在仙台的記錄調查會”,京都的《狂飆》雜誌和《野草》雜誌的同人、福井縣蘆原町的“藤野先生顯彰會”……)都為我們舉行了歡迎會並進行了交流懇談。蘆原町的町政府鑒於魯迅跟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不僅讓全體職員在新建的辦公大樓前夾道歡迎我們,而且安排我們住進了豪華的開花亭溫泉賓館——日本天皇巡遊時曾三次在這裏下榻。這種接待規格和禮遇,恐怕是一般來訪的學術團體享受不到的。

這次訪問的最大收獲,應該是結識了日本漢學界(特別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的一批頂尖級的學者,如東京大學的丸山昇、尾上兼英,東京女子大學的伊藤虎丸,一橋大學的木山英雄,東京都市大學的鬆井博光,早稻田大學的岸陽子,關西大學的北岡正子,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竹內實,京都大學的清水茂,大阪外國語大學的相浦杲,大阪市立大學的片山智行,東北大學的阿部兼也……令人痛心的是,撰寫此文時,他們當中的有些人已如昨夜星辰般隕落,為我留下了無盡的追思。其次,我們此行還瞻仰了魯迅在仙台住過的公寓、聽過課的教室,在藤野先生墓前敬獻了花圈,查閱了魯迅在仙台醫專就讀時的檔案,第一次看到了魯迅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80封書信,並瀏覽了增田涉文庫中魯迅先生的贈書(如《唐宋傳奇集》《北平箋譜》《士敏土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