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守門人欺騙了鄉下人。”K馬上說。他被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別忙,”教士說,“不能不假思索便接受一種看法。我按照文章裏寫的,一字一句地給你講了這個故事。這裏並沒有提到欺騙不欺騙。”“可是,這是顯而易見的,”K說,“你對它的第一個解釋十分正確,守門人隻是在拯救的消息已經對鄉下人無濟於事的時候,才把這個消息告訴他。”“鄉下人在這以前並沒有向守門人提這個問題,”教士說,“另外,你還應該注意到,他隻不過是一個守門人而已,作為守門人,他已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使你認為,他已盡到了自己的責任?”K問,“他沒有盡到責任。他的責任應該是把所有外人轟走,但應該放這個人進去,因為門就是為這個人開的。”
“你不大尊重原文,在篡改故事情節了,”教士說,“這個故事中,關於是否可以走進法的大門,守門人講了兩句重要的話,一句在開頭,一句在結尾。第一句話是:他現在不能放鄉下人進去;另一句話是:門是專門為鄉下人而開的。如果兩者有矛盾,你就說對了,守門人是騙了鄉下人。不過,這裏並沒有矛盾。相反,第一句話裏甚至包含了第二句話。人們幾乎可以說,守門人在暗示將來有可能放鄉下人進去的時候,已越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當時,他的職責顯然是不讓人進去,許多評論家見到這個暗示確實很驚訝,因為守門人看來是個嚴守職責、一絲不苟的人。那麼些年來,他從來沒有擅離崗位,直到最後一分鍾,他才把門關上,他明白自己的職務的重要性,因為他說過:‘我是有權的。’他尊敬上級,因為他曾講過:‘我隻不過是一個級別最低的守門人。’他並不多嘴,因為那麼些年來,他隻提了幾個不帶感情色彩的問題。他不會被賄賂,因為他在收禮時聲明:‘這個我收下,隻是為了使你不至於認為有什麼該做的事沒有做。’隻要是和他的職責有關,苦苦哀求也好,暴跳如雷也好,他都無動於衷,因為我們知道,鄉下人曾經‘用煩人的請求纏著守門人’。最後,甚至他的外貌——那個又大又尖的鼻子,那把細長而稀疏的韃靼胡子——也讓人聯想到,他的性格一定很迂腐守舊。誰還能想象出一個比他更忠於職守的守門人呢?然而,守門人的性格中也包含著其他方麵,這些方麵似乎對所有求見法的人都有利,這也使我們易於理解,他為什麼會越出自己的職責範圍,向鄉下人暗示將來有可能獲準走進法的大門。我們不能否認,正因為他頭腦有點兒簡單,他也就必然有點兒自負。例如,他提到自己是有權的,其他守門人更有權,那些人的模樣連他也不敢看一眼。這幾句話我覺得是符合事實的,但是,他講這幾句話的方式卻表明,頭腦簡單和自負把他的理解力搞亂了。評論家們就此指出:‘對同一件事情的正確理解和錯誤理解並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不管怎麼說,我們應該承認,這種簡單和自負盡管表現得不很突出,但很可能削弱了他守門的能力,它們是守門人性格中的缺陷。還得附帶說明一件事實:守門人看上去是位天生和藹可親的人,並非一直擺出盛氣淩人的官架子。剛開始的時候,他就開玩笑似的建議那人不妨在嚴格禁止入內的情況下闖進去,後來他也沒有把那人攆走,而是像我們所知道的,給他一張凳子,讓他坐在門邊。這麼多年來他耐著性子聽那人的苦苦哀求,和那人做些簡短的交談,接受那人的饋贈,客客氣氣地允許那人當著他的麵大聲責罵應由他自己負責的命運——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推斷出,他具有同情心理。並非每個守門人都會這樣做。最後,那人對他做了個手勢後,他就低低俯下身去,讓那人有機會最後提一個問題。守門人知道一切就此結束了,他講的那句話‘你沒有滿足的時候’隻是一種溫和的嗔責。有人甚至把這種解釋方式再向前推進一步,認為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由衷欽仰的心情,雖然其中並非沒有某種恩賜的口氣。總之,守門人的形象與你所可以想象的很不相同。”“對於這個故事,你比我研究得仔細,花了更多的時間。”K說。
他倆沉默了一陣子。然後K講話了:“這麼說,你認為那人沒有受騙?”“別誤解我的意思,”教士說,“我隻是向你介紹了關於那件事的各種不同看法。你不必予以過分重視。白紙黑字寫著的東西是無法篡改的,評論則往往不過是反映了評論家的困惑而已。在這件事中,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真正受騙的是守門人。”“這種說法太牽強附會了,”K說,“它有什麼根據?”
“根據在於,”教士回答道,“守門人的頭腦簡單,理由是他不明了法的內部,他隻知道通向法的道路,他在路上來回巡邏。他的關於法的內部的想法是幼稚的。而且他自己也害怕其他守門人,認為他們是攔住那人去路的妖怪。實際上他比那人更怕他們,因為那人聽說裏邊的守門人模樣可憎以後,還是準備進去,而守門人卻不想進去了,至少據我們所知是這樣。還有的人說,他一定已經到過裏頭,因為不管怎麼說,他已受雇為法服務,這項任命隻能來自裏頭。這種說法遭到了反駁,理由是,很可能是裏頭傳出來的一個聲音任命他當守門人。無論怎麼說,他在裏頭不可能進得很深,因為第三個守門人的模樣就已經使他不敢看一眼了。此外,這麼多年來,除了有一次提到第三個守門人外,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講過什麼話能表明他了解裏頭的情況。也許禁止他這麼做,但是關於這一點也沒有提及。鑒於上述種種,人們得出的結論是,他對裏頭的情況和重要性一無所知,因此他處於一種受騙狀態。在看待他和鄉下人的關係方麵,他也是受騙的,因為他從屬於鄉下人而自己卻不知道。他反而把鄉下人當作自己的下屬來對待,許多細節可以說明這點,你一定還記得。根據對故事的這種解釋,十分明顯,他是從屬於鄉下人的。首先,奴隸總是從屬於自由人的。鄉下人確實是自由的,願上哪兒就上哪兒,隻有法的大門對他關著,隻有一個人——守門人——禁止他走進法的大門。他接過凳子,坐在門邊,待在那兒,一直到死,完全是自願的,故事裏從來沒有講起有誰強迫他。可是,守門人卻被職責強製在崗位上,他不敢走到鄉下去,顯然也不能走進法的門裏去,即使他想進去也不行。另外,雖然他為法服務,但他的崗位隻是這一道門,換句話說,他隻為這個鄉下人服務,因為這道門是專為鄉下人而開的。從這方麵講,他也從屬於鄉下人。我們可以設想得出,鄉下人從小到大的那些年間,守門人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是走過場,因為他必須等待一個人的到來,也就是說,要等一個人長大;因此,他必須長期等待,以便實現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他還得等那人高興,因為那人隻有當自己想來時才來。守門人職責的期限也取決於那人的壽命,所以,歸根結底,他是從屬於那人的。故事裏始終強調,守門人對所有這些顯然一無所知。這本身並不奇怪,因為根據這種解釋,守門人在一件重要得多的、直接影響到他的職責本身的事情上,同樣也是受騙的。例如在故事末尾,他提到法的大門時說:‘現在我要去把它關上了。’但是,故事開頭部分卻說,通向法的大門一直敞開著,如果它一直是開著的,這就意味著不管鄉下人是死是活,這門在任何時候都應敞開著,既然這樣,守門人就不能把它關上。至於守門人說這話有什麼動機,有幾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他說要去關門,隻是為了回答鄉下人而已;有人說這是他強調自己是忠於職守的;也有人斷言,這是為了使那人在彌留之際感到懊喪不已。不過,人們還是同意這個觀點:守門人沒有能力去關門。很多人認為,在智力上他也不如鄉下人,至少在故事結尾部分是如此,因為鄉下人看見法的大門裏射出了光線,而守門人站崗的位置卻決定他要背對著門,何況他也沒有講任何話,證明他發現了這種變化。”
“說得有理,”K暗自低聲複述了教士講的幾個理由以後說道,“說得有理,我傾向於同意這種觀點:受騙的是守門人。不過,這不能使我拋棄原先的看法,因為這兩個結論在某種意義上是並行不悖的。守門人精明也罷,受了騙也罷,無關大局。我說過,鄉下人受騙了。如果守門人頭腦精明,也許有人會對此起疑;但是,如果守門人自己受了騙,那他的受騙必然會影響到鄉下人。這就使守門人實際上不可能成為騙子,而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真是這樣的話,就必須立即解除他的職務。你不應該忘記,守門人的受騙對他自己固然無害,但會給鄉下人帶來無窮無盡的危害。”“對這種看法也有反對意見,”教士說,“許多人斷言,故事本身不能使任何人有權來評論守門人。不管他會給我們留下什麼印象,他終究是法的仆人,這就是說他屬於法,因此他完全超出人們所能評論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敢相信,他從屬於鄉下人。雖然他受職守的製約,必須守在法的門前,但是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偉大得多,別人無法和他相比。鄉下人隻能求見法,守門人卻已經固定在法的身邊。是法把他安置在守門人的位置上,懷疑他的尊嚴就等於懷疑法本身。”“我不同意這種看法,”K搖搖頭說,“因為,我們如果接受這種看法,那就必須承認守門人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可是,你自己也已充分證明,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不,”教士說,“不必承認他講的每句話都是真的,隻需當作必然的東西而予以接受。”“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K說,“這會把謊言變成普遍準則。”
K用下斷語的口氣講了這句話,但這不是他的最後論斷。他太疲倦了,無力逐一分析從這個故事中引出的各個結論,由此產生的這一大堆思想對他來講是陌生的,是不可捉摸的。對法官們來說,這是一個合宜的討論題目,但對他來講並非如此。這個簡單的故事已經失去了它清晰的輪廓,他想把這個故事從頭腦中驅趕出去,至於那個教士,他現在表現得情感細膩,他聽憑K這樣說,默默聽取他的評論,雖然無疑地並不同意他的觀點。
他們默默無言,來回踱了一陣,K緊挨著教士,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他手裏提著的燈早就熄滅了。幾位聖徒的銀像由於銀子本身的光澤在他前麵很近的地方閃爍了一下,立即又消失在黑暗中。K為了使自己不至於太依賴教士,便問道:“我們離大門口不遠了吧?”“不對”,教士說,“我們離大門口還遠著哩。你想走了嗎?”雖然K當時沒想到要走,但是他還是馬上回答道:“當然,我該走了。我是一家銀行的襄理,他們在等著我,我到這裏來,隻是為了陪一位從外國來的金融界朋友參觀大教堂。”“好吧,”教士說,他朝K伸出手,“那你就走吧。”“可是,這麼黑,我一個人找不到路。”K說。“向左拐,一直走到牆跟前,”教士說,“然後順著牆走,別離開牆,你就會走到一道門前。”教士已經離開他一兩步了,K又大聲嚷道:“請等一等。”“我在等著呢。”教士說。“你對我還有別的要求嗎?”K問道。“沒有。”教士說。“你一度對我很好,”K說,“給我講了這麼多道理,可是現在你卻讓我走開,好像你對我一點兒也不關心似的。”“但你現在必須離開了。”教士說。“好吧,這就走,”K說,“你應該知道,我這是出於無奈。”“你應該先知道,我是誰。”教士說。“你是獄中神父嘛。”K說。他摸索著又走到教士跟前,他並不像剛才說的那樣,必須立即趕回銀行,而是完全可以再待一會兒。“這意味著我屬於法院,”教士說,“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向你提各種要求呢?法院不向你提要求。你來,它就接待你;你去,它就讓你走。”
[1] 比較大的教堂主廳一般由中堂和兩個邊堂組成,中堂與邊堂以廊柱為界。
[2] 看守教堂、燃點聖燭、打掃衛生、維持整潔的神職人員。
[3] 教堂內的附屬建築,一般位於中堂與邊堂相鄰的廊柱邊,高兩三米,上有一米見方左右的平台,周圍飾以石欄,下有一根或四根石柱,另有一石梯,供教士上去布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