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2~33頁。
二、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許多“分一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體會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深刻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除法意義打下認知基礎。
三、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並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分東西的經曆,這對他們學好《分桃子》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具體的數學操作活動中,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分的興趣和能力,經曆交流、合作的過程。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驗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難點: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並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問題
口算練習,第一組:七道題;第二組:六道題;第三組:五道題。
提問:如果把這些口算題分成這樣的三組進行競賽,同時開始,哪一組的代表又快又準地完成,那就是獲勝的一組,你們同意老師的想法嗎?
引導學生提出反對意見:競賽題數量不相等,競賽不公平。
師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分物體的方法,哪種方法分得很公平,很合理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分物體的方法。(板書:分)
【設計意圖】
教師設計了以乘法口算為內容的練習題,體現了知識前後的聯係性,接下來用設計競賽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利用設計方案中的“不公平”的資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認識平均分
1.動手分桃子,體會“分”的不同形式
播放動畫片《大鬧天宮》。
觀看後提問:數一數,孫悟空摘了多少個桃子給花果山的小猴吃?它要把這些桃子分給幾隻小猴呢?孫悟空可能會怎樣分?每隻小猴可能吃幾個桃子呢?
同學們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可能會出現以下分法:
生1:一隻猴子分6個,另一隻猴子分2個;
生2:一隻猴子分5個,另一隻猴子分3個;
生3:一隻猴子分7個,另一隻猴子分1個;
生4:每隻猴子都分4個。……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有分物體的經驗,這裏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有一部分學生會受生活經驗的影響或因為數目的過小,沒有隨意分,而是直接兩份分得同樣多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說出多種隨意分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
2.初步體會平均分
(1)第一次體會。
(課件顯示1和7這種情況,引導學生觀察畫麵中小猴的表情)
布置任務:你發現了什麼?(有一隻小猴哭了)為什麼它會哭呢?(引導學生說出它得到的桃子少,很不滿意)怎麼辦能讓兩隻猴子都滿意呢?
學生很快會找到:每隻猴子分到4個桃子兩隻猴子都滿意。引出課題:為什麼這種分法兩隻猴子都滿意呢?(引導學生說出原因:它們得到的桃子一樣多)(師板書“一樣多”或“同樣多”)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每隻猴子分到4個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一樣多,才能使兩隻猴子都接受,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了平均分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