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次體會。
(改變桃子的總數,再一次體會)
假如孫悟空帶回來的是6個桃子,也要分給這兩隻小猴,你能分得它們都滿意嗎?現在請同學們用圓片代替桃子動手分一分吧!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第二次感悟了平均分的含義是:每份分得一樣多。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突出了教學重點。
(3)第三次體會。
師生共同回憶課前設計的口算競賽,怎樣分這些題才能使競賽公平、合理呢?同桌互相說分法後再指名演示,並說出這樣分的原因。
小結:把18道題分成3份,每份都是6道題,這樣比賽就公平了。像這樣,分桃子、分口算題是分成2份還是3份,隻要每份分得一樣多,就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完成了前麵的遺留問題,而且學生通過分口算題,更進一步地明確了平均分的含義,夯實了基礎。
(4)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平均分?
(5)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邊哪些物體是平均分的呢?
(在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
(三)組織練習,體驗平均分
1.活動一:小貓分魚(出示練習題卡第一題)
數一數圖上有幾隻小貓?(4隻)共有幾條小魚?12條小魚平均分給4隻小貓,每隻小貓能分到幾條魚呢?(學生演示分的過程與結果,並說一說是怎樣分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分魚的過程,就每隻小貓分3條魚,1次分完的情況進行以下處理。
提問:你們是怎麼想的,分一次就解決了問題。(引導學生想到用乘法口訣平均分)
2.活動二:拚奧運會五環形(課件顯示五環旗)
提問:誰認識這是什麼旗?2008年的奧運會在哪裏舉行的?觀察奧運會會旗,它是由幾個圓環組成的?(出示練習題卡第二題)
要求:可以用畫圈、連線、用學具擺一擺等方法,選一種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
3.活動三:“分筷子”(數學書33頁第一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
“小貓分魚”、“拚奧運會五環形”“分筷子”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除法的含義——平均分,至於“求一份是多少”和“求分成幾份”並不要求學生嚴格區分,隻在具體的分物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兩種含義即可。
(四)反饋評價,深化感悟
1.小組合作分智慧星
老師獎勵給每個小組一袋智慧星(有的是8顆星、有的是9顆星),請同學們把這些智慧星平均分給小組的每位同學。
指名說出分的方法:
(8顆星的小組):8顆智慧星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名同學分2顆。
(9顆星的小組):9顆智慧星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名同學分2顆,還剩1顆。提問:
剩下的這顆星還能不能繼續平均分了?引導學生說出:再分每份分得就不同樣多了,就不是平均分了。
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評
把多餘的智慧星作為“積極發言星”等獎給同學們。
【設計意圖】
這項活動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體會到平均分有分得“一個不剩”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為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談收獲
說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麵表現最出色?
【設計意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應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有利於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