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本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方向與位置的第一節。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分為兩節介紹了位置的確定:第一節主要是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第二節是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本節課是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確定位置,屬於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中“圖形與位置”的教學範疇。在這一課時“方向與位置”的內容中,通過呈現生活中大量確定位置的素材(如:在確定班級中學生的位置、學校附近地點的位置、地圖中景點的位置、城市的位置等),使學生從中抽象出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還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並用《數對》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熟悉的生活情境比較感興趣,但是對於直角坐標係的認識是模糊的,因此教學中注意讓學生感受平麵圖形的抽象過程,體會數學的抽象與生活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解決型的教學方法,其中以談話法為主,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輔助教學。在談話中,憑借有價值的提問,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推動學生自身的自主觀察、探究,合作交流和自主活動。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交流與探索互動過程,能聯係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用數對確定物體在平麵中的位置,學會有序思考,發展數學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感受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2.在遊戲活動中體驗成功快樂,並滲透愛校園、講文明的思想教育。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具體情境中,能用數對表示位置,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確定位置,抽象方格圖並在方格圖上用“數對”正確表示物體具體位置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兒童心理特征安排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結合學生實際,以教學思想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為主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引入,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師活動:同學們今天呀,我們班上來了好多的客人。你們願意把班上的同學介紹給他們認識嗎?老師有個要求:就是你們不能用嘴說,也不能說出名字隻能在紙上把同學在這間教室裏的位置表示出來,讓老師一看就能快速地找到這位同學的位置,可以嗎?(可以)想好了就用你喜歡的方式用水彩筆把它表示在這張答題紙上。開始。
學生活動:對位置的確定方法充滿好奇,用自己的方法來表示同學的位置。如:他是從左數第三排第二個左邊;生2:她是靠窗戶第五排第三桌右邊。
〔設計意圖〕在生活中經常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所以課前學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感性經驗,使學生體會到確定位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