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剔除消極詞句。
芙蘭在心裏常常對自己說:“我隻是個秘書。”馬克則常提醒自己:“我僅僅是個推銷員。” “隻是”和“僅僅是”這些字眼不但貶低他們的工作,也貶低了他們自己。
把消極的字眼剔掉,你便能找出你給自己帶來的損害。對芙蘭和馬克來說,“隻是”和“僅僅是”正是罪魁禍首。一旦這些字眼剔除掉了,變成“我是個推銷員”或“我是個秘書”,它們的含義就大為不同,而且在後麵還可以接上一些積極的話,例如“我可以幹得比別人好些”,這樣你對生活就會充滿信心。
(3)立即擺脫憂患意識。
隻要消極的想法一出現,你就應該用一句“停止”的口令,把它打消。
“我該怎麼辦,如果……?”停止!
在理論上,叫停很容易辦得到,但實際上做起來可並不那麼簡單。你必須不屈不撓,才能奏效。
(4)突出積極一麵。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問他說:“你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
“祖父兩月前去世,留給我70500元;上月一個表親死去,留下10萬元給我。”
“那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
“這個月我一毛錢也沒得到!”
一個人情緒低落,什麼事看來都是灰暗的,所以下決心驅掉心魔之後,應該立刻以積極進取的思想填補。
有個人這樣述說自己的體驗: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總是睡不著,思潮起伏。我對孩子是不是太苛刻?客戶打來的電話我回了沒有?最後,我實在忍受不住了,幹脆不去想令人心煩的事,而是回想和珍妮在動物園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我記得她對著猩猩大笑的樣子,不久我腦海裏全是美麗的回憶,很快進人夢鄉。
(5)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向。
大部分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一天下來,你感到不大開心,但突然有人對你說:“我們出去逛逛吧?”還記得當時的心情怎樣豁然開朗起來嗎?改變思考方向,心境也會輕鬆起來。
心靈物語
現在,就把自己的思考方式改變一下吧!精神緊張是因為有項工作必須在星期五完成,而你打算在星期六和朋友一起去買東西。那麼就把自己的心情由“星期五的工作”轉為“星期六的尋樂”吧。
◎從別處尋找出路
生活中,可以說處處都有阻礙,堵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消極的人往往坐以待斃,而積極的人遇到事情不順利時則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立刻作出反應,尋找解決辦法,製訂新的行動計劃,並且主動從別處尋找出路。
一個社會心理學教授在課堂上告訴他的學生們:“奮鬥通常是指一種強硬的人生態度,主張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事實上人麵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是極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為年輕的激情而被‘奮鬥’這個詞誤導。”
學生們很驚奇,這樣的話竟然由敬愛的導師講出來,活像某個小品中的場景。教授顯然看到同學們的表情,笑嗬嗬地說:“在我看來,奮鬥包含兩個層麵——積極鬥爭和消極適應。請大家隨我走一趟。”
於是,同學們跟著教授來到他家門前的草坪上。教授指著一棵老槐樹說,“這裏有一窩螞蟻,與我相伴多年。”學生們湊上前觀看:樹縫裏有小洞,小螞蟻們東奔西跑,進進出出,很熱鬧。教授說:“近些日子,我常常想辦法堵截它們,但未能取勝。”學生們發現,樹周圍的縫隙、小洞大多被泥巴和木楔給封住了。“可它們總是能從別的地方找到出路。”教授說,“我甚至動用樟腦丸、膠水,但是,它們都成功地躲過了劫難。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它們唯一的進出口在樹頂,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後,我發現它們重新在樹腰的空虛處開辟了一個新洞口。”
學生們聽後感到很欽佩,教授說:“螞蟻們的生存環境不比你們廣闊,它們的奮鬥舞台實在很狹窄,更重要的是,它們深深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們沒有與我這個‘命運之神’對抗,而是忍讓與適應,當它們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洞口被堵死這一事實時,它們就很快地適應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於拚搏、廝殺的猛獸,如獅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況大多岌岌可危,因為它們與螞蟻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奮鬥的另一層力量——適應。”
適應環境本身就是奮鬥的組成部分,隻有在此基礎上,開辟戰場去對抗生活才有勝算的光明。
心靈物語
麵對困境,我們不僅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消極心態作對抗,更應懂得適應周圍的生存環境,學會從別處尋找出路。
◎把握好自己的心態
人生在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常常會受到心態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受到心態的控製。如果不把握好自己的心態,就很容易犯錯誤,對客觀的情況視而不見、抓不住問題的症結所在。一個人如果要想成功,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要學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