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這些意外事件往往撲朔迷離、泥金相混。在區分和衡量何泥何金時,比較和鑒賞力是一架不可多得的天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是選擇不同參照物比較的結果。在學習中,學會比較著學習,將有助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比較是把相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一般有兩條途徑進行:一是找出不同知識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找出相同知識的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
是已知的,不能選擇那些不了解的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還應該具有典型性,即對比各點無論異同,都要個性鮮明,特征突出。此外,選定比較對象時,還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則,不要舍近求遠。
比較法的主要種類有:
(1)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比較。比如,為了了解某位同學這一年來的學習情況,我們可以把他入學時在班裏的名次與現在在班裏的名次相比,馬上就可以得出這名同學這一年的學習情況,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2)橫向比較。
橫向比較是對同時並存的事物進行比較。例如,為了認識城鄉差距,我們可以選取它們在教育方麵的投入作比較。據統計,城鎮教育經費支出占公共經費支出的百分比(17?郾8%)遠遠高於農村教育經費支出占公共經費支出的百分比(10?郾5%)。
(3)同類比較。
同類比較就是兩個或兩類性質相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比較,在比較中尋找事物的共同點。比如我們已知第一個對象具有某種特征X,同時又具有另外一種特征Y。此時如果我們已知第二個對象也具有第二個特征X的話,那麼我們馬上就可以推斷出第二個對象也應該具有特征Y。
(4)相異比較。
相異比較就是對兩個或兩類性質相反的事物或一個事物的正反兩方麵加以比較。即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這一比較,就其思維過程來說與同類比較相同,也是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但是它說明的不是兩個事物的相同點而是兩個事物的不同點。
比較學習的步驟
第一,根據學習的主題,確立比較目的,並選擇合適的比較對象,也就是說要明確你進行比較的主題,即比什麼。
第二,收集和分析與對象有關的資料如摘抄、筆記什麼的,爭取掌握比較對象的基本知識,即對比學習。
第三,製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標準,然後把它們按所比較對象的具體比較項目排列出來,逐個研究。就是說你打算用什麼來衡量所要比較的事物或其特性,如時間、小時、年,或答對題的次數、興趣、教學內容等定下比較的標準。
第四,有計劃地收集你所需要的數據,分別進行比較學習。如果有需要,應該在適當時候修正第三步中所列示的比較項目。比較學習的內容,就是對比較的事實、數據進行充分的研究,說明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分析形成這一事實的原因和理由。
第五,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分析各個項目的異同,努力找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然後做出結論。有時比較的結論在分析的過程中已經直接給出了,這就要求你作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以上看起來差不多,相似的比重很大,但在本質上卻大不一樣。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客觀事物的相似點是記憶發生錯誤的重要根源之一,而且事物越相似,則對它們的記憶越容易發生錯誤。因此,為了使記憶精確,不出或少出差錯,就應學會在各種類似的事物之間,盡可能地找出它們的不同點來,以便抓住這些不同點,使各種事物的精確形象牢固地保持在頭腦中。這就是同類比較法在學習中的應用。例如,在學習某些近義詞時,就要開動腦筋,盡量找出它們在意義上的區別,以免混淆不清、擾亂記憶。
比較學習中的注意事項
比較學習並不是想象中那樣簡單,而是在進行比較學習時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才能熟練並能得心應手。大致說來,去比較養成的習慣要注意如下基本要求:
首先,必須注意事物之間的可比性,不具有可比性的事情不要比,否則隻能是浪費時間。
一般說來,凡是可比的事物都至少有一個基本的主要的共同點,而且這些共同點與所要對比的不同點要有一定的聯係,否則就是不可比的。在學習中一般都是同類事物的比較,例如兩種不同學習方法的比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