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循序漸進”,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習。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這就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循序漸進法的原文。什麼叫循序漸進?朱熹隨後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妄乎彼。”
循序漸進是掌握知識的規律,也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必由之路。學習,就像攀登台階,步步穩重、拾階而上,不斷地借助“舊知”去獲得“新知”,慢中求快,穩中求好。
那麼,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朱熹在《同學錄》中還寫道:“讀書之法,謂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六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此即所謂勢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這是治學的一條規律。剛開始讀書,由於自己的知識底子薄弱,必須先打好基礎。打基礎就得一板一眼實實在在,寧肯多花點時間、多使些力氣。基礎打牢了,在上麵蓋房子就快了。如果一味貪快,基礎打得不牢靠,到頭來還要返工,那就得不償失了。
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誌理明,而無疏易淩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含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麵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麵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隻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時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