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就是先易後難
學習上講究先易後難,就是先學習容易的,打開突破口,逐步接觸難懂的或難記的,循序漸進。從心理學角度上看,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就精神力量而言,要完成學習任務必須調動積極因素,常言道:勝利的喜悅鼓舞人,失敗的痛苦壓抑人。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特別是第一次的成功,在精神上的激勵作用特別大。根據這個道理,先安排簡單內容進行學習,可以逐步掃除畏難情緒,避免學習中的自我幹擾,減少精神壓力,容易取得圓滿成功。按記憶的難度安排學習內容,對應試很適用,不易忘記的先複習,難記的後複習,易忘的安排在考前複習,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易後難的道理還在於:破易是攻難的台階和武器,好比登山,先登緩坡地帶,最後再登陡峭的山峰,對人的精神鼓舞極大,容易成功。
難與易是相對的,每門知識的前後構成都遵循先易後難的規律。先攻破易,應把易作為進攻難的階梯和突破口。但要注意:一不要割斷知識的連續性,二要緊緊把握住從“易”到難的過渡關。
循序漸進是學習的必由之路
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教導青年們說:“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再循序漸進。你們從一開始工作起,就要在積累知識方麵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如果想登上科學的頂峰,你們應當從它的初步做起,前麵的東西沒有弄明白,切不要急於學後麵的。切不要掩蓋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膽的臆測和假設來掩蓋,也是不可以的。這好比肥皂泡,雖然它的色彩也足以使你們目眩,但遲早是要破裂的,除了給你們留下惶惑外,什麼也沒有。”
這番忠告正是巴甫洛夫一生學習經曆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成功經驗的總結。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做出了很好的榜樣。為了提高讀書的效率,先用慢工夫打基礎,然後再逐步加快進度,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華羅庚剛開始自學時常犯急躁病,一個勁地加速,結果所學的知識成了“夾生飯”。這個教訓使他領悟到:片麵求快不符合讀書的辯證法。後來,他就寧肯比在學校裏學得慢些,練習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時間才學完了高中課程。看起來,高中課程學得慢了一些,但因為學得紮實,所以給後來學習大學課程帶來了方便。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生課程。這就是循序漸進的好處。
語言學家周祖漠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述有《廣韻校本》《方言校箋》《問學集》等。他讀書做學問遵循著“次第讀書法”,事實上就是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他說:“專攻某一門學科,也要先讀有關的基礎書,然後兼及其他。如從事語言研究,語言學就要先學好,要會發音,會用音標記音,這是必要的一個次第。從事文學研究的,文學史概要就是必要的一個次第。關於語言文字,就得先看《說文解字》,然後才能研究古文字。研究曆史,應先從通史入手,再進行斷代史研究。”周祖漠讀書時,首先把一兩部書認真讀好。他認為,浮皮潦草地讀書是當今通病。束之高閣不念,或者隻念兩篇三段,是沒有什麼用的。《詩經》隻念《伐檀》《七月》《碩鼠》,那離懂《詩經》還差得遠呢。為此,他在研究文學時,首先讀《詩經》,然後讀《楚辭》,讀魏晉南北朝的五言詩。這種“次第讀書法”,其實質是循序漸進,打牢基礎。
循序漸進符合認識規律
直到今天,循序漸進也是我們在學習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因為學習必須由最基本的內容開始,按照知識的結構體係和個人的接受能力,有層次、有步驟地向更高的知識層次發展。循序漸進法正好符合了知識體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因為任何知識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級感性向高級理性發展,最後形成一個嚴密的有順序性的體係。同時,循序漸進也是符合人的認知的發展規律的。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由現象上升到本質,由具體上升到抽象,具有順序性。因此,循序漸進地去學習是由知識的有序性和人的認知能力的層次性決定的。隻有按照規律進行學習,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循序漸進法反映了“序”和“進”的統一,學習必須保持“序”和“進”的相對統一,即按照科學知識的邏輯體係和人的認識過程與認知能力的規律進行。
從名稱上看,一般來說循序漸進法應該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方法。因為它從最基礎的相關知識入手,逐步把我們帶入深層次的學習境界。運用循序漸進法時也可以采用循環學習的方式,即當你對各個部分的知識有了基礎性的了解後,再進行深入的學習。
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的缺點是趣味性差和學習見成效慢,特別是學習初期往往要靠毅力才能堅持下去。當然了,一旦入門真正地掌握這種方法後,這些缺點也就自然消失了。實踐表明,這種學習方法一旦完成,其效果是最好的,因為你已經全麵係統地掌握了各方麵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在實際應用(包括創意)中你會有一種八麵逢源的感覺(這可是真正的辛苦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