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每天進行一點創意訓練(2)(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紐約市警方在十幾年中煞費苦心,但所獲甚微。所幸還保留幾張字跡清秀的威脅信,字母都是大寫的。其中,F·P寫道:我正為自己的病怨恨愛迪生公司,要使它後悔自己的卑鄙罪行。為此,不惜將炸彈放進劇院和公司的大樓等處。警方請來了犯罪心理學家布魯塞爾博士。博士依據心理學常識,應用層層剝筍的思維技巧,在警方掌握材料的基礎上作了如下的分析推理:

(1)製造和放置炸彈的大都是男人。

(2)他懷疑愛迪生公司害他生病,屬於“偏執狂”病人。這種病人一過35歲後病情就加速加重,所以如果1940年時他剛過35歲,那麼現在(1956年)他應是50出頭。

(3)偏執狂總是歸罪於他人。因此,愛迪生公司可能曾對他處理不當,使他難以接受。

(4)字跡清秀表明他受過中等教育。

(5)約85%的偏執狂有運動員體型,所以F.P可能胖瘦適度,體格勻稱。

(6)字跡清秀、紙條幹淨表明他工作認真,是一個兢兢業業的模範職工。

(7)他用“卑鄙罪行”一詞過於認真,愛迪生也用全稱,不像美國人所為,故他可能在外國人居住區。

(8)他在愛迪生公司之外也亂放炸彈,顯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這表明他有心理創傷,形成了反權威情緒,亂放炸彈就是在反抗社會權威。

(9)他常年持續不斷亂放炸彈,證明他一直獨身,沒有人用友誼或愛情來愈合其心理創傷。

(10)他無友誼,卻重體麵,一定是一個衣冠楚楚的人。

(11)為了製造炸彈,他寧願獨居而不住公寓,以便隱藏和不妨礙鄰居。

(12)斯拉夫人多信天主教,他必然定時上教堂。

(13)他的恐嚇信多發自紐約和韋斯特切斯特。在這兩個地區中,斯拉夫人最集中的居住區是布裏奇波特,他很可能住那裏。

(14)持續多年強調自己有病,必是慢性病。但癌症不能活16年,恐怕是肺病或心髒病。

根據這種層層剝筍式的方式,博士最後得出結論:警方抓他時,他一定會穿著當時正流行的雙排扣上衣,並將紐扣扣得整整齊齊。而且,建議警方將上述14個可能性公諸報端。F.P重視讀報,又不肯承認自己的弱點。他一定會作出反應以表現他的高明,從而自己提供線索。果不其然,1956年聖誕節前夕,各報刊載這14個可能性後,F.P從韋斯特切斯特又寄信給警方:“報紙拜讀,我非笨蛋,決不會上當自首,你們不如將愛迪生公司送上法庭為好。”依循有關線索,警方立即查詢了愛迪生公司的人事檔案,發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檔案中,有一個電機保養工喬治·梅特斯基因公燒傷,曾上書公司訴說染上肺結核,要求領取終身殘廢津貼,但被公司拒絕,數月後離職。此人為波蘭裔,當時(1956年)為56歲,家住布裏奇波特,父母早亡,與其姐同住一個獨院。他身高175厘米,體重74千克。平時對人彬彬有禮。1957年1月22日,警方去他家調查,發現了製造炸彈的工作間,於是逮捕了他。

當時他果然身著雙排扣西服,而且整整齊齊地扣著扣子。

思維風暴有一天深夜,一位剛剛結婚才幾天的新娘子從廠裏下晚班回家,整個家屬樓一片寂靜。於是她也輕聲地走進了自己的家,並且看到丈夫早已睡得很熟了。就在她對著穿衣鏡卸妝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床底下有四隻腳露了出來。機警的新娘子立刻意識到這是兩個潛入自己家裏的盜賊。可此時屋子裏隻有自己和丈夫兩個人,而且丈夫又在熟睡。到底怎樣才能抓住這兩個盜賊呢?十分緊張的新娘子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並最終在鄰居們的幫助下抓住了那兩個盜賊。

那麼,請想一想:這位新娘子到底是怎樣用自己的主意抓住盜賊的呢?

答案:這位新娘子先是把自己的丈夫叫醒,假裝說他不關心和體貼自己,竟然自己先睡著了,然後又故意地大吵大鬧起來,還摔了幾個玻璃製成的家具。因為已經夜深人靜,所以她的行為很快就吵醒了周圍的鄰居,其中幾個熱心的人還特意前來勸架。等屋子裏的人多了以後,這位新娘子才說出了床下有賊的事實。於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抓住了那兩個躲在床下的盜賊。

第二十五章每天訓練一點係統思維

第一節 什麼是係統思維

係統思維,是在考慮解決某一問題時,不是把它當做一個孤立、分割的問題來處理,而是當做一個有機關聯的係統來處理。掌握係統思維方法,是現今最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將所麵對的事物或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係統來加以思考分析,從而獲得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恰當的辦法的思維方法就是係統思維法。現實生活中,不善於進行係統思維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損失,而善於著眼於係統就能夠獲得巨大成功。

宋代大中符詳年間,皇宮中發生火災,要進行皇宮修複工程。當時需要解決“取土”“外地材料的運送”“被燒壞皇宮的瓦礫處理”這三大問題。主管該工程的是大臣丁渭。他便在皇宮前的大街上挖溝取土,免去到很遠的地方取土;很快,路就被挖成了大溝。然後,他又把汴河決口,將水引進壕溝。於是各地運來的竹木都被編成筏子,連同船運來的各種材料,都通過這條水路運進來。皇宮修複後,他又讓大家將拆下來的碎磚瓦連同火燒過的灰,都填進溝裏,重新修成大路。經過這一處理,不僅節約了大量時間,還節省了上億的經費。

丁渭智修皇宮,就是充分把握了要素之間的相生關係,使係統往有序和互相促進的方向發展,同時又把握了係統要素的相克性質,促使其向反麵演化,最終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係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係的若幹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它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係統都是由兩個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組合而成的;(2)係統的各個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3)係統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行為;(4)係統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並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

我國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運用係統的思維方法而設計與構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項主體工程和120多個附屬渠堰工程組合而成。位於江中的魚嘴猶如一把利劍,將岷江一分為二,讓靠近內江的水直瀉寶瓶口,流灌川西平原;而寶瓶口又迫使岷江之水由西向東穿山而過,排洪、防旱;飛沙堰使內江之水平時逼進寶瓶口,洪水時溢過堰頂回流入外口,避免內江灌溉受災。

三大主體工程同120多個附屬渠堰工程既分工又合作,各自發揮獨特作用,使整個工程具有調節水勢、灌溉良田、飛水防洪、飛沙防澇的多種功能,達到了變水患為水利,造福人民,發展生產,調節生態平衡的總目的,堪稱係統工程的傑作。

係統思考在運用時要注意下列兩個問題:

(1)在思考問題時,要將可能的幾種情況和方法,作為一個整體係統來考慮。

(2)在進行係統思考時,不僅要將思考的各要素作為整體來思考,而且要將係統內的各要素進行最優化的組合。

北京大鍾寺有口大鍾,它造於明代永樂年間,幾百年來,人們作出許多測定,包括體積、重量和成分等。以重量來說,有的說是42噸,有的說是53噸。我國聲學家用精密超聲聲速儀精確測定大鍾各處厚度,計算出實際重量為46.5噸。經化驗分析,大鍾含銅為80.54%、錫16.4%、鉛1.12%和少量其他金屬。這口鍾的金屬含量結構比例合適,使鍾經得起重敲,被認為屬於造鍾的最佳比例。

第二節 係統思維的訓練方法

訓練一:從整體出發把思考對象看做由若幹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係和作用中認識事物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恰當辦法。

係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一項修煉,它是一種思維框架,能讓我們看到相互關聯的非單一的事情,看見漸漸變化的形態而非瞬間即逝的一幕。這種思維方法可以使我們敏銳地預見到事物整體的微妙變化,從而對這種變化製訂相應的對策。

在美國航空公司營運狀況仍然良好的時候,麻省理工學院係統動力學教授約翰·史德門就預言其必然倒閉,果然不出其所料,兩年後這家公司倒閉了。史德門教授並沒有很多精確的數據,他隻是運用了係統思考法對這家航空公司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觀察,發現這個公司組織內部一些因果關係還未“搭配”好,而公司的發展又太快了,當係統運作得越有效率,環扣得越緊時,就越容易出問題,甚至是走錯一步,滿盤皆輸。

史德門之所以能夠看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他運用了整體動態思考方法,透過現象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訓練二:從綜合的觀點出發把係統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麵的統一體,以便對思考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和處理,既要看到對象的各個方麵,又要在多方麵的聯係中全麵地、綜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在一次學術研究會上,上海江南造船集團的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發布了對“紅崖天書”的全新詮釋。學術界的專家普遍認為,林國恩對這一千古之謎的解釋,與“紅崖天書”的曆史背景、文字結構、圖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

所謂“紅崖天書”,是位於貴州省安順地區的一處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長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鐵紅色顏料書寫的奇怪文字,文體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鬥,非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測。因此,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紅崖天書”。近百年來,“紅崖天書”引起了眾多中外學者的研究興趣,甚至有人推測這是外星人的遺跡。據說,郭沫若等著名的學者也曾經嚐試破譯,但是一直沒有定論。

那麼,非科班出身的林國恩是如何破譯這個“千古之謎”的呢?林國恩於1990年了解“紅崖天書”以後,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把他的全部的業餘時間放到了破譯工作上。他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即背誦古文,熟讀四書五經。他於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造船專業,但是他業餘時間鑽研文史,學習繪畫。由於他是造船工程師,係統學習對他有很深的影響,使他掌握了綜合看待問題的方法,這為他破譯“紅崖天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長達9年的研究當中,他綜合考察了各個因素,查閱了7部字典,把“紅崖天書”中的50多個字,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礎上,他做了數萬字的筆記,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心得,還三次去貴州實地考察,為破譯“紅崖天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經過係統綜合的考證,林國恩確認了清代瞿鴻錫摹本為真跡摹本;文字為漢字係統;全書應自右向左直排閱讀;全書圖文並茂,一字一圖,局部如此,整體亦如此。從內容分析,“紅崖天書”成書約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所頒發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全文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需降服燕魔做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凰(禦製)。

“紅崖天書”的破譯就是係統思維法的綜合性原則的最好體現。

訓練三:達到最優化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選擇最佳方法,以達到最優化的目的。過去水稻收割,打場是分段作業的,能不能實現一條龍的流水作業,直接從水稻變成雪白的大米呢?這是一個係統工程,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東北農業大學的農學家們經過反複研究,終於發明了“割前脫粒水稻收獲機器係統”。這種機器可以化繁為簡,田地裏的水稻,經機器一“過濾”,稻穀就成了雪白的米粒。有關專家認為,這種割前脫粒收獲機收割水稻和傳統型聯合收割機相比,具有最優化的指標,具體表現為步驟少,損失小,破碎率低,成本低的優點。

現代係統思維方法是建立在係統科學基礎上的一係列以數學處理為主的方法,包括係統分析、係統辨識和係統工程等。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現代係統方法可以精確地分析處理係統的各種要素,準確、及時、全麵地管理控製更大、更複雜的係統。因此,係統思維方法無論是在重大的工程技術上還是在大型科學研究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總之,人類已經進入係統時代。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運用係統思維方法作為一種方法論,已在解決許多複雜的大係統工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衛星係統工程、環境生態問題、城市規劃係統等,都需要借助運用係統思維方法解決問題。麵對著大科學、大經濟時代,認識和掌握係統思維方法,培養和發展係統思維能力,對於創建成功的事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思維風暴假設有9個一模一樣的小球,其中有一個稍微輕一點兒,其他的重量相等。現在請你選用一種稱重量的儀器,要求你隻稱兩次,便將此球找出來。

請問,選用什麼儀器,又該如何稱呢?

答案:將9個球分為三組,每組3個球,取兩組放到天平兩邊取稱,視天平的位置變化可先判斷哪組有輕球,然後再按前述方式再稱一次,就可知道輕球是哪一個了。

第二十六章每天訓練一點質疑思維

第一節 什麼是質疑思維法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意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培根也有這樣的言論:“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

愛因斯坦還有一句名言:“(在科學曆史上)沒有一個已經完全解決了的問題,也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問題!”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就是一個想象力異常豐富、善於提出問題的人。

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作了題為《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領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後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道:“隻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終止。”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麵對長空,發出了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問地,問人情倫理,問世道滄桑,問四季變化,問……。盡管他的提問,更多地帶有政治、社會以及關注朝政的色彩,但至少說明了他善於帶著問題思考。從廣義上講,人類正是像屈原一樣,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開拓前進的。

質疑思維法就是勇於提出問題,敢於向權威挑戰。不受傳統理論的束縛,不迷信書本和專家權威,也不盲目從眾。勇於提出問題或者敢於挑戰也不是沒有根據的亂說,而是在認真學習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華羅庚在初中畢業後,認真係統地自學數學,經過驗證,發現當時一位數學教授的公式推導有錯,他就大膽提出質疑。在學習中,經過認真思考,敢於發現問題,勇於提出問題,這是學習成功的重要環節。俗話說得好:“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學,就是對已有知識體係的繼承和肯定;問,就是對已有知識體係的質疑和否定。

質疑的目的是為了提出新看法、新觀點,建立新理論,這就是立論。質疑和立論是創意思維的兩個階段。有人說:“質疑誠可貴,立論價更高。”質疑使人將信將疑,立論使人心明眼亮;質疑使人千回百轉,立論使人豁然開朗。總之,質疑隻是宣告舊理論有問題,立論才能宣告舊理論的結束,新理論的成立。

第二節 質疑提問的技巧

提問題固然重要,但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缺乏應有的思維修養,同樣是提不好問題的。所以,要想獲得創意的思維成果,除了應具備基礎的知識、經驗等外,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生疑提問的思維技巧。

(一)問原因每看到一種現象,看到一種事物,我們均可以生疑提問,問一問產生這些現象(事物)的原因是什麼?一般說來,事物發展總是有因有果,因果是互相聯係的。

尋找到原因,就為解決問題(結果)提供了前提條件。

英國醫生李斯德在用微生物理論解決酒發酵的難題後,並未因此而停步。他進一步地挖掘不使酒變酸的“原因”是什麼?他想到:“如果說是細菌破壞了酒味,那細菌不也是外科中難以解釋的致命原因嗎?”沿著這個問題,他進行了不懈的研究,最後終於解決了外科滅菌的問題,造福於整個人類。

(二)問結果由於因果是緊密相聯的,所以,問原因之後,自然也可以問結果。換言之,在思考問題和認識事物時,我們要養成一種思維習慣,即想一想:“這樣做,會導致什麼新的結果呢?”在思考時,盡量不要受舊的事物結果的束縛,要敢於提出新的看法。甚至有時看起來是荒誕的看法,也可能會導致新的有價值的結果。

(三)問規律因果有聯係,是因為事物有規律所決定的。找到這種聯係,就找到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通過問規律,也會獲得有價值的創意成果。

(四)問發展世界總是要前進的,事物也總是在發展。所以,在思考問題時,我們可以運用上述技巧,設想某些事物的發展前景或趨勢。這樣,也有可能產生新觀念、新想法、新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當某一情況發生後,其發展趨勢會是什麼呢?比如,有人曾舉例說,假如設想“世界上沒有老鼠”,那世界將會產生什麼影響,其發展結果會是什麼?

對此,可作如下推測:糧食損失將會減少;人類不會再為“鼠疫”擔憂;不再製造捕鼠器和鼠藥;動物界少了一種動物;衣物、家具不再被老鼠咬壞;沒有做實驗用的老鼠了;貓頭鷹少了一種食物來源……同理,我們可以對客觀世界的諸多變化,進行上述推理性思維,作出有意義的推測,並從中尋取對我們有價值的信息和答案。

思維風暴“星期日晚上9點你在哪裏?”警察問一個嫌疑人。嫌疑人說他在哥哥家。警察說:“可是有人在你哥哥家按了半天的門鈴也沒人答應。”

犯罪嫌疑人說:“那天烤麵包機短路把保險絲給燒了,因為一時來不及修複,所以沒電。哥哥出去了,就我一個人在屋裏,我很早就睡了。沒有電,門鈴也不響,所以外麵有人按門鈴我一點兒也不知道。”

聽到這些後,警察馬上說:“你在撒謊!”

你知道為什麼嗎?

答案:因為門鈴用的都是幹電池,所以即使停電電鈴也會響。嫌疑人卻說因為停電門鈴不響,顯然是在撒謊。

第二十七章每天訓練一點類比思維

第一節 什麼是類比思維

類比思維法就是根據兩個對象在一係列屬性上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個對象具有某種其他屬性,推測另一個對象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思維方法。

運用類比法得到的結論具有或然性,不能確保正確無誤。為了使結論有較高的可靠性,在運用類比法時,進行類比的兩個對象應具有較多的共同屬性,它們的共同屬性與被推斷的屬性之間應有較密切的聯係。

類比法比較自由、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意義,對人們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特別是創意地解決問題,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天文學家刻卜勒稱類比為“自然奧秘的參與者”,是他最好的老師。

類比方法有時把一個情景的關係轉移到另一個更容易掌握的情景上。這樣抽象的情景可以轉變成具體的類比情景。這樣做有兩種意義:

第一,對原情景觀察方法的限製沒有轉移到類比的情景,類比的情景能更容易改變。

第二,類比通常利用具體的形像,它們又暗示出其他具體的形像,這比抽象觀念暗示其他觀念要容易。

第二節 類比思維法的訓練

類比發明法,可根據不同的類比形式進行訓練:

訓練一:直接類比法近代發明家貝爾把人的耳骨的薄膜與電話膜片直接類比,發明了電話機。後來,他不無自豪地想起自己是如何應用類比思維技巧而獲得成功的。他說:“我注意到,與控製耳骨的靈敏的薄膜相比,人的耳骨的確很大。這使我想到,如果一種薄膜也是這樣靈敏以致能夠搖動幾倍於它的很大骨狀物。這就是較厚而又粗糙的膜片不能使我的鋼片振動的原因。電話就這樣被構想出來了。”

訓練二:間接類比法間接類比法就是用非同一類產品類比產生創意。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創意缺乏可以比較的同類對象,這就可以運用間接類比法。

如空氣中存在的負離子,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消除疲勞,還可輔助治療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血管病等,但負離子隻有在高山、森林、海灘湖畔處較多。後來通過間接類比法,創意了水衝擊法產生負離子,後吸取衝擊原理,又成功創意了電子衝擊法,這就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空氣負離子發生器。

采用間接類比法,可以擴大類比範圍,使許多非同一性、非同類的行業,也可由此得到啟發,開拓新的領域。

訓練三:幻想類比法發明者在發明創意中,通過幻想類比法進行一步步地分析,從中找出合理的部分,從而逐步達到發明創意的目的,設計出新的技術成果,這就叫做幻想類比法。

1834年,英國發明家巴貝治繪製出通用數字計算機圖樣。1942年,美國的阿塔納索夫教授和他的學生貝利,運用幻想類比法,發明設計出電腦,並製成了阿塔納索夫-貝利計算機(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訓練四:因果類比法因果類比法是指兩個事物的各個屬性之間,可能存在著同一因果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其因果關係,推出另一事物的因果關係,這種類比法就是因果類比法。

例如,在合成樹脂(塑料)中加入發泡劑,使合成樹脂中布滿無數微小的孔洞,這樣的泡沫塑料既省料,重量又輕,並有良好的隔熱和隔音性能。

日本一個叫鈴木的人運用因果類比法,聯想到在水泥中加入一種發泡劑,使水泥也變得既輕又具有隔熱和隔音的性能,結果發明了一種氣泡混凝土。

訓練五:仿生類比法模仿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等,搞出新的發明項目,這就叫做仿生類比法。

例如,人走路——步行機,人體——機器人,人眼——人造眼,蛙眼——電子蛙眼,鷹眼——電子鷹眼,蜻蜓眼和蒼蠅眼——複眼照相機,手臂——新式掘土機。

中國西漢將領陳平在2000年前,運用仿生類比法,發明設計出古代機器人。

1962年,美國一家公司製造並售出了世界上首批工業用機器人。

江西省南昌市三中學生熊傑,運用仿生類比法,發明設計了管內機械手,榮獲了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發明一等獎。

訓練六:綜攝類比法借助於分析法,將陌生變為熟悉,再通過想象、象征、比喻等方法進行綜合類比,進行發明創意的方法,就叫做綜攝類比法。

美國創意學家威廉·戈登發現創意思維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變陌生為熟悉的階段和變熟悉為陌生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確實有不同的思維特點,在創意過程中有不同的作用。

變陌生為熟悉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用分析的方法了解問題,查明問題的主要方麵以及各個細節。人的機體本質上是保守的,它排斥任何陌生的東西。思維也一樣,當人們遇到陌生的事物時,總是設法把它納入一個可以接受的模式中,通過把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聯係起來,把陌生的轉換成熟悉的。沒有這個思維過程,人們很難真正了解要解決的陌生問題。

類比法可廣泛運用於日常認識和科學研究。它對於探求新知識,進行發明創意,都有重要作用。科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曾借助於類比法。類比法也可運用於論證,但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