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艾迪找到了一位做過生意的合夥人。那位合夥人坐飛機到巴西,購進了1噸殺人蜂蜂蜜,通過輪船運到美國,又用卡車運到他們的公司所在地。有了蜂蜜,他們更加忙碌起來。但是,所耗費的成本也在節節上升,因為每件事都要從頭做起,非得花錢不可。他們購買了6000多個瓶子,以及瓶蓋、標簽、說明書和漂亮的四色紙箱,並且需要雇請許多人來幫忙。這樣,他們要支付的各項費用包括設計費、印刷費、律師費、技術顧問費,還有裝瓶工和搬運工的工資,等等。
當裝瓶工作完畢,最後結算出總成本時,他們大吃一驚:1小瓶殺人蜂蜂蜜,光成本就超過了1美元,還不包括公司開辦所花費的各項費用。在這種成本下銷售,要想達到損益平衡點(既不賺也不賠),他們除了銷掉現有的全部存貨之外,還要再銷掉6000多瓶。如果想賺到他們理想中的100萬美元,那就必須還要銷售130萬瓶。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要達到如此的銷量,就一定要有一個龐大的銷售網,還要趕上聖誕節的旺季。可惜,他們既沒有銷售網,也錯過了旺季。
然而,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們隻有背水一戰。艾迪把希望寄托在情人節上。在節日期間,他們穿上養蜂人的衣服,站在大商場門前,親自上陣促銷,向來往的人群贈送塗有殺人蜂蜂蜜的小餅幹。但是,這樣做收效並不明顯,實際銷量與他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情人節無聲無息地過去了,艾迪他們隻好盼望著下一個聖誕節。他們不懈地做了許多努力,比如,參加新產品展覽會,組織銷售代理人,到全國各地作宣傳,等等。然而,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沒有人再去注意“殺人蜂蜂蜜”。艾迪終於灰心喪氣,他解散了公司,償清了債務,自己又重新操起筆,成為報刊的自由撰稿人,並準備寫一本關於企業經營方麵的書。
“殺人蜂蜂蜜”的創意失敗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艾迪過低地估計了成本,而又過高地估計了市場的需求。對於沒有企業經營經驗的人來說,低估成本是常見的現象;而高估需求則與他們的推銷不力有關。消費者的有些需求是潛在的,可以由廠商激發出來,但是,激發需求的範圍和力度必須足夠強大,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當創意實施以後,艾迪最大的弱點,就是缺少一種非成功不可的內在欲望。他沒有像許多企業家那樣,每天拚命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休息,而且他也沒有“與企業共存亡”的意誌,他隻打算“輕輕鬆鬆賺大錢”,這顯然是一種童話。
客觀地說,“殺人蜂蜂蜜”是一個比較好的創意,並非沒有大獲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能夠由一群經驗豐富的經營行家進行精心謀劃、精心操作的話。
日本太陽工業團體總領導人能村龍太郎取得了一項新產品專利——“太陽浴池”,即可以在家庭裏裝上讓小孩浴水玩耍的泳池,其構造可折可疊,用塑料製成。
能村對這個產品相當有信心,認為狹小的日本家庭的庭院中擁有一個泳池,是被視為奢侈的事,在寸土寸金的環境中,一般家庭不敢夢想家中會有私人泳池,而他設計的“太陽浴池”卻是家用的,是可以供小孩玩耍的活動泳池,做父母的一定願意拿出存款買這種家用泳池,所以賣時一定順利。憑著這個構想,能村滿以為憑此發明就可以創下暢銷紀錄。然而當產品問世—後,銷路卻一直停滯不前,采取了各種方式都無法使公司贏利。
能村為此廢寢忘食、坐臥不安,但最後也不得不在嚴酷的事實麵前,宣布“太陽浴池”產品徹底失敗。事後,能村龍太郎認真檢討了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原因是為保證產品堅固耐用而導致的高價格。
盡管當時日本經濟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但人們隻是剛剛步入消費時代,消費能力很有限。在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遠未達到豐裕的時期,以高價出售這種奢侈的兒童泳池,其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節 成功要經曆挫折和失敗
裏蒙·史東是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最大的商業巨子之一,被稱為“保險業怪才”。
史東幼年喪父,靠母親替人縫衣服維持生活,為補貼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販賣報紙了。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飯館叫賣報紙,被趕了出來。他乘餐館老板不備,又溜了進去賣報。氣惱的餐館老板一腳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東隻是揉了揉屁股,手裏拿著更多的報紙,又一次溜進餐館。那些客人見到他這種勇氣,終於勸老板不要再攆他,並紛紛買他的報紙看。史東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裏卻裝滿了錢。
勇敢地麵對困難,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史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史東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著去推銷保險了。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販賣報紙時的情況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發抖,一邊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而可能有大的收獲,那就下手去做。還有馬上就做!”
他走進大樓,如果他被踢出來,他準備像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一樣,再試著進去。結果他沒有被踢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腦海裏一直想著:“馬上就做!”每一次走出一間辦公室而沒有收獲的話,他就擔心到下一個辦公室會碰到釘子。不過,他毫不遲疑地強迫自己走進下一個辦公室。他找到一個秘訣,就是立刻衝進下一個辦公室,這樣就沒有時間感到害怕而放棄。
那天,有兩個人跟他買了保險。就推銷數量來說,他是失敗的,但在了解自己和推銷術方麵,他有了極大的收獲。第二天,他賣出了4份保險。第三天,他賣出了6份。他的事業開始了。
20歲的時候,史東自己設立了隻有他一個人的保險經紀公司,開業的第一天,他就在繁華的大街上銷出了54份保險。有一天,他創下了一個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紀錄:122份。以一天8小時計算,每四分鍾就成交1份。
1938年底,史東成了一名擁資過百萬的富翁。
他說成功的秘訣是由於一項叫做“肯定人生觀”的東西。他還說:“如果你以堅定的、樂觀的態度麵對艱苦,你就能從其中找到好處,而你的創意力往往來源於挫折。”
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為任何一項大小事業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學識上想有所創意,越深入難度越大;技術上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險阻越多。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嚐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裏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艱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這就是說,世界上那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至於一般人,比這個比率當然要低得多。因此,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於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人就唉聲歎氣,順流而退;有人則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然而,錯誤和失敗並不因為人們的不快、悲歎、驚慌和恐懼而不再光臨。相反,怕犯錯誤,怕遭失敗,卻往往會犯更大的錯誤,遭更多的失敗。所以,對待錯誤和失敗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人生之路並不是坦途一條,獲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暢無礙的。人生有順逆境之分,幸福取得也有難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樣的條件下,人們都不應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在順境中,人們以舒暢的心情謀求幸福,在逆境中,人們依然應當堅忍不拔、矢誌不渝地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順境中順利地實現,也可以在逆境中艱難地獲得。
在逆境中有安慰與希望,人們隻要抓住這種希望,並把它當做動力,就能夠在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善於自處,鍛煉自己的意誌,就能夠在逆境中奮起,越王勾踐在國破家亡之後,臥薪嚐膽,用艱苦的生活來磨練自己的意誌,結果十年後一舉滅吳。當然,逆境確實容易使人消沉,喪失鬥誌,自認倒黴,結果跌倒後再也無法站起來,順境有利於人們在良好的環境和心態下自由地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僅僅是正常而已,也許有時連正常都達不到,因為順境容易消磨人的鬥誌,使人養成懶惰的習慣,結果導致庸庸碌碌。因此對順境和逆境的辯證看法應當是,順境會使人們獲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暫時的幸福後不再有所追求;逆境會影響人們正常地實現幸福,但如果保持堅強的意誌,奮力拚搏,頑強奮進,也許能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發揮,獲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貝弗裏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可以把逆境當成動力,激勵自己頑強地奮起,同時自己的創意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被譽為“天空立法者”的德國傑出天文學家開普勒,同樣是把逆境當成動力,發憤努力,才取得了傑出成就的。開普勒是哥白尼日心學說的忠實信徒,他沉湎於天文學方麵的研究之中,並且寫出一本題為《宇宙的奧秘》的書,但在那個宗教迷信盛行、科學是婢女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罵、威嚇和迫害,幾乎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丹麥天文學家策穀·布拉赫去世了,這對處於逆境的開普勒來說,不論是在精神上或在生活上都是沉重的打擊。在貧困、饑餓、疾病纏繞折磨開普勒的同時,宗教裁判所也攻擊這個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視為“異端邪說”,列為禁書,予以銷毀,甚至威脅要處死這個異教徒。
身陷逆境的開普勒並沒有因貧困、疾病、教會的迫害以及其他的不幸而倒下,他把逆境當成一種動力,在科學事業的天地裏勇敢地拚搏,終於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後人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不會遇到開普勒這樣的巨大不幸,但也會遭遇逆境。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被逆境所困擾,而要勇敢地把逆境當做動力,磨練自己的意誌,並在逆境中開拓自己的未來,增加自己的見識和智慧,增強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我們才不會在逆境中消沉,而會在逆境中奮進。
溫水煮青蛙的實驗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無情的事實——回顧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旅程,何嚐不是如此?當生活的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挫折、困難堵住了成功的路口,我們往往能發揮自己意想不到的潛能,殺出重圍,開辟出一條活路來。可是在處於安逸舒適生活的時候,反倒會麻木不仁,不思進取,一旦有變,則往往不知所措,而最終招致失敗。同樣的道理,人的創意力也是如此。
愛迪生做了1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不斷尋求更多的東西。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了已知的時候,無數的產品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隻是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曆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隻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意味著什麼樣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領導建造了世界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隻過了一個半月便失敗了。經過7年準備又鋪設了第二條電纜,但在電纜載放中途,電纜突然折斷。電纜公司已耗資數十萬英鎊,付出了9年時間的代價!把錢扔進大西洋中,隻有傻瓜才會再幹!但湯姆遜終於說服總經理再當一次“傻瓜”,結果成功了。湯姆遜晚年時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
當身處逆境時,隻要方法正確,堅持不懈,你的創意力才會進一步激發,這時候成功也就離你不遠了。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幾個例子。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的飛行器已經非常接近飛機了。萊特兄弟應用了和別人同樣的原理,隻是給翼邊加了可動的機翼,使得飛行員能夠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所以他們很快就獲得了成功。
在貝爾之前,已經有許多人聲稱他們發明了電話,雷斯是最接近成功的人,但雷斯不知道把間歇電流轉換為等幅電流。然而,貝爾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最高法院把電話的發明權判給了貝爾。
哥倫布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裏,經曆了不斷的失敗,衝破了重重阻力,開始向西航行,目標是亞洲大陸。他在加勒比海登陸以後,就帶著許多動植物和幾個土著人回到了西班牙。他認為他已經到達了他的目的地,但實際上他沒有到達亞洲,他失敗了。他雖然未能立即認識到這一點,卻發現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他發現了美洲大陸。
人生在世,誰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會經曆挫折與失敗。尤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碎“害怕失敗”的枷鎖,增強對失敗的承受力,並在挫折與風險中磨練出堅韌的意誌力,隻要堅持下去,你的創意思維總會被激發出來,你也就接近了成功。
第四節 走出畏懼失敗的陰影
創意在最初提出時,大都是非常脆弱的,包含著許多明顯的缺點和漏洞,即使是提出創意者本人,也多帶有試探性。這時,如果遭到批評,提出者的自信心就會遭受打擊,結果自我防衛的需要占主導地位,創意思維的通道被阻礙,難以產生新的靈感;即使再有新的想法,也不會輕易提出了。
你是不是經常會聽到一些人這樣說:“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呀!”“有別人試過這做法嗎?”“我們的規模太小,恐怕做不了吧!”“這會成為別人的笑柄。”——這些說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害怕失敗。失敗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果你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嚐試,那你也絕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大多數人都認為失敗是一種恥辱。於是,他們怕失敗,怕出差錯,怕冒風險,怕失敗惹人笑話,怕失敗遭到打擊。然而,無數事實已證明,一個新的設想在開始時不遇失敗,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奧斯本說:“好的設想的夭折率很驚人,它們大多數是在問世之前就被扼殺”。發明者或創意者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但是他們最終贏得了勝利的機會。
失敗是一種心理狀態,或者說是我們對問題的態度與看法。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到實驗室視察,有一個工作人員精神十分沮喪地說,他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作了1000次試驗,都失敗了。這位總裁告訴他,不要把這些試驗看成失敗,並說:“實際上你的進展很了不起,你已經發現1000種方法是不能用的。”如果他不經曆前麵的999次失敗,成功就會和他無緣。
愛迪生其實是發明家也是企業家,他在55年內被授予1000多項專利,包括電燈燈泡、電話筒、發報機等,他在一生中也遭受各種打擊,例如10多歲時的一次事故使他逐漸失去聽覺。1914年的大火燒毀了他7間工廠等。他發明電燈,為了尋找適合燈絲,便試驗了數千種材料,為了試製一種新的蓄電池,便失敗了8000次。但這並不能阻礙他成為世界上偉大的發明家。
愛因斯坦在晚年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研究“統一場論”上。有一天,他的朋友特斯多夫問他是不是感到大功快成,他回答說:“沒有,但我學到很多東西,我知道了我至少有99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失敗通常會導致對自己創意能力產生懷疑。一個人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無所創意,在重大問題麵前將不可能作尋找創意答案的嚐試。任何一種新思想都將使你成為先驅者,所以你必須自信,勇於承擔被嘲笑的風險要相信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創意力。
莎士比亞說過:“懷疑是叛逆,它使我們因害怕嚐試而喪失我們往往可以得到的好處。”自信心是對創意、對冒險的勇氣和意誌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有創意的人具有頑強的自信心,敢於從失敗中學習,不畏懼失敗;意識到成敗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他們成功的秘訣在於:把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失敗隻是一種演習,是你在成功路上所必走的一段路。
害怕失敗的心理客觀方麵的原因是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包括來自物質的、精神的,具有階段性和地域性,但更多的原因是主觀上處理問題態度不積極、缺乏自信心、怕別人批評、比較的傾向,等等。
而我們之所以失敗也是由於缺乏正麵的感覺和情緒,不能全麵地考慮問題,隻抓住一點,過早下結論,隻關心答案;過分積極;鑽牛角尖;缺乏深思熟慮;沒有目標與計劃;不明確自己的需求等。
日本曾有一位著名的武將,他就是在日本內戰末期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據說他用人時,總是先問對方:“你認為迄今為止運氣如何?”那些回答“運氣不錯的”人會被任用。在豐臣秀吉看來,那些不怕失敗,充滿自信的人,最終會成大氣候。而想在工作上有所創意發明,首先得培養自身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行動的開始,也是戰勝失敗的法寶,是創意思維的良好開端。
失敗是我們進行創意思維的攔路虎,我們隻有破除害怕失敗的心理,才能以開放的思維狀態,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獨具創意的見解,才能樹立嶄新的思維觀。這就需要我們相信自我、鍥而不舍、銳意進取,有戰勝自我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走出畏懼失敗的陰影。
第五節 失敗可能是成功的
失敗並不可怕,但如何才能戰勝失敗,取得創意道路上的成功呢?哈羅德·雪曼曾寫過這樣一本書,名字叫做《反敗為勝》,書中指出麵對每一次失敗,我們需要:一是重新明確目標,對自己所需了然於心,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二是強烈的成功欲望,當個人追求他所渴望的東西時,就更能培養並保持創意的韌性;三是找出原因,在失敗的原因中找到自己的錯誤,有些是必然的,而有些是不必要的,要在必然和不必要中找到成功的正確途徑,抓住機遇;四是在目標上突破,這樣更能激發人的奮鬥精神;五是堅定的自信心,不要僅僅為了一次失敗,聽到別人議論紛紛而改變初衷。隻要我們能夠做到以上五點,就一定能抓住每一次失敗帶給我們的機遇,邁向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這句話每個人都明白,它所說的就是指每個人都不可能第一次甚至每一次的創意或創作都會取得成功,隻有你在失敗中找到教訓,抓住失敗帶給你的這次機遇,用你的熱忱,用你的獨特的頭腦,繼續你的創意和創作——或許會成功,或許還會失敗,但你一定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即使再次失敗了,你也要從每一個細節中再次尋找為何失敗,然後再次抓住機遇,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做到成功。我們都知道富爾頓發明蒸汽機的故事,當第一次他到河裏去實驗的時候,他差點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如果他隻因為這次失敗而憂心重重,一蹶不振,也許蒸汽機的發明對他來說也隻是一種神話,可富爾頓並沒有這樣,而是繼續他的蒸汽機製造,如果不是第一次的失敗,他會成功發明蒸汽機嗎?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創意都必須經過失敗的,也有人通過自己的周密籌劃而做到創意成功,這樣的人是幸運的,而經過失敗,才邁向成功的人也同樣是幸運的,他們隻不過多走了一些路而已。但他們的心理素質是最好的,在下一次挑戰失敗的時候,他們同樣會鬥誌昂揚。最不幸的是因為失敗而恐懼,害怕失敗的人,他們根本不了解失敗的真正含義,更不會了解失敗也會是創意道路上一次最好的機遇,因而他們隻會默默無聞地甘心做凡人,一生不敢去冒險,害怕冒險會帶來失敗的後果,而失敗則會帶來更大損失和後果。
一旦失敗,我們首先有可能要“自我低估”,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別人可能會看小我們,再者,“勝者王侯敗者寇”,失敗後我們可能會失去一切自信或熱忱,最後還可能被人發現,大家降低了熱心,不再努力支持我們今後要做的事情了。其實,人人都有過失敗,而且失敗後我們不僅照樣生存,還可能“因禍得福”。
在“恐懼失敗”的思維枷鎖下,你可以舒適地坐在家裏,才思泉湧地對幾個朋友高談闊論,可是一旦要在5000人參加的會議上當眾作同樣的講話,你的思路就會一片空白。你擁有知識和表達的欲望,但是表達不出,你心裏在想:萬一講砸了怎麼辦?
同樣你也可以連續來回地走上10次,甚至也可以倒退著走,或許把你的眼睛蒙上也行,然而,要是把這根橫梁置於離地麵500米的空中後再要你走,你就不會接受這個挑戰了,即使有人給你100萬元錢你也不會幹,為什麼呢?因為你在內心深處這樣想:萬一失敗了,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這並不離奇,你完全可以拿出你的勇氣來挑戰。因為已經有很多人都已經做到過,它們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即使做到了的人也根本不可能第一次就獲取成功,所以我們必須按照前人的足跡麵對失敗,抓住機遇完成創意。
第六節 做一個從零開始的開拓者
做一個成功者,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要有開拓創意的精神。重複別人的事情,走別人的老路,在眼前或許能夠取得一點點成績,但是走不了多遠的。“勇於開拓,不斷創意”,是你人生和事業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
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是一個事業的開拓者。你有你的思考,有你的想法,有你的方法,有你的領域。現代社會,需要開拓創意的精神,它與企業的生存密切相關。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存,而要競爭就要不斷創意。
2003年8月23日,擁有15年掌上電腦生產製造經驗的權智集團與國內最大的外語培訓機構之一的新東方學校聯合宣布,共同進軍掌上英語教育產品市場,並推出4款快譯通新東方係列掌上電腦及電子辭典。快譯通與新東方這兩大著名品牌的聯姻,對於其中的任何一方,無疑都是一個領域的拓展,也為正在升溫的外語教育培訓和電子辭典市場帶來一股強大的衝擊波。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更加注重英語學習。據統計,我國約有2.5億的英語學習者,並且每年還以約2000萬人的速度增長。作為英語學習的有力工具,電子辭典市場也在逐步升溫。2001年,我國電子辭典的銷售額為11億元,2002年為15億元,2003年,預計市場規模將突破20億元。這就是商機。
電子辭典的巨大市場引來了各廠商的激烈競爭,包括許多老牌的家電廠商和IT廠商都參與進來,紛紛搶占先機。電子辭典怎樣才能有所作為?與此同時,英語教育培訓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隨著中國入世,國外一批實力雄厚的英語培訓學校大有爭奪中國英語培訓市場之勢。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快譯通與新東方走到了一起。他們推出的快譯通新東方係列產品,除具有快譯通傳統權威《牛津當代大辭典》外,同時獨家內置了《新東方背單詞》《新東方商務英語》《新東方英文書信》等融入新東方多年教學精髓的學習軟件,英語學習者可隨時隨地感受到新東方教師們的經驗教誨,快速提升英語基礎及應考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產品還首次采用了權智集團最新的英文單詞“原聲回放”發音技術。過去的電子辭典都是采用合成語音發聲,和真人發音有很大距離,而“原聲回放”技術將播音員發音用MP3格式直接壓縮後還原播放,完全再現了自然的英語發音,非常適合英語聽力和口語教學。因此,它們不僅是一個版權詞典查詢工具,更是一個專業、科學的聽、說、讀、寫、背等英語綜合學習的工具,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要想有所作為,你必須有開拓的勇氣,必須具備創意能力,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富有想象力,思想開顧,善於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工作有新目標、新追求。一個管理者開拓創意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他對開拓創意抱什麼態度可以說非常重要。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怕擔風險,還是銳意進取、不畏風險、勇於創意,往往直接反映著管理者對本職工作的態度。開拓創意的職業道德含義在於它不迷信傳統,反對保守,不畏風險,敢於和善於接受新鮮事物。
1986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報道了一個剛創建兩年的集體小企業——四通集團公司,1986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就達近億元。這個數字使許多行家都震驚不已。這是一個由中國科學院的十幾個科技人員集體辭去“鐵飯碗”,與海澱區四季青鄉聯合辦的一個鄉鎮集體小企業。創業一開始就選擇以日產打印機2024的二次開發為目標。開發後這種打印機一投入市場就大受用戶歡迎,17天就收回成本,償還了貸款期限僅一個月的100萬元貸款。不到一年他們又推出新產品,先後在國內外獲得專利,在國內獲獎。創業兩年多,沒要國家一分投資,卻累計完成營業額上億元,上繳各種稅款1000萬元,並擁有100萬元的固定資產。該公司由此初步形成一個有自己的研究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體係的科工貿一體化企業。
試想,這一切能離得開創業者“勇於負責,開拓創意”的高尚職業道德品質嗎?
日本的中田修就是一切從零開始的開拓者。
中田修曾到美國軍隊當過仆役,做過黑市小販、印刷公司職員,走馬燈似的換了十幾次工作。他不是被辭退,就是工作不順心,經常流浪街頭。一次,他徘徊在東京的一條街巷,感到萬念俱灰,決心自殺以結束自己的無限煩惱和痛苦。這時候,他無意瞥見了附近有一塊掛著的“壘澤設計研究所”的招牌,這塊招牌喚醒了他當印刷公司職員的願望,他終於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心從零開始創立設計學校。
原來,中田修在印刷公司工作時,就被公司職員優厚的待遇迷住了。為了擺脫饑餓,中田修下決心做個設計師,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當時並沒有學習設計的學校,中田便利用工作的方便,把設計公司的作品帶回家研究,自學設計方麵的書籍,堅持了半年,終於學會了設計技術。
在放棄了自殺念頭後,中田修認真地想辦法去完成自己的心願。沒有雄厚的資金,他通過“讀者欄”招收學生,開始隻辦“周日教室”。以後又租借公共場所作為教室,以容納更多的學生。為籌措辦學資金,他向阪隱公司的經營辦法學習,把“前金製”引入學校的建設之中。所謂“前金製”就是預收款。慢慢地,一個正式的設計學校就形成了。
到1959年4月,“東京設計所”在大阪成立。起名東京,是為了紀念東京那間挽救了中田修性命的設計所。後來,在中田修苦心經營下,“東京設計所”終於成了日本一流的設計研究所。
要做一個成功的人是很不簡單的。隻有學問、知識是不夠的;而以年資評定,選一個服務時間最長的人出來,也未必能勝任。卡耐基在談到企業經營者用人策略問題時,曾告誡人們,一定要多用開拓型、創意型的人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做開拓創意型人才,首先必須思想解放,勇於創意,對事業有強烈的進取心和獻身精神,同時也具有開創意事業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想、敢做、敢為,直陳己見,不怕得罪人,甚至可以“好高騖遠”“狂妄”“出風頭”“刺頭兒”等。
你還要養成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有明顯的特征:一是能大量吸收、儲存、加工各種活生生的信息,同時富於聯想,能從接收到的信息觸發起靈感,激起思想火花,沿著思想火花去追蹤、捕捉潛在的發展趨勢;二是知識麵比較寬,能從宏觀和微觀上綜合考慮問題,在寬大的知識領域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思考問題角度往往與眾不同,常從別人沒有想到的新角度切入、使問題產生新的麵貌和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