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常見不適(疾病)及護理
新生兒臍炎
寶寶出生後的第1周,新手父母們就要接受來自寶寶的第一個考驗:新生兒臍炎。有些寶寶因為家庭護理不當造成新生兒臍帶炎症,嚴重的臍炎甚至可能造成敗血症危及生命。
症狀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3~7天臍帶的殘端就會脫落,護理不好會發生炎症。輕度發炎時,父母可以在寶寶的脫落麵看見少量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發紅。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臍部膿腫,並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時還會出現發熱、哭鬧、嘔吐、拒食等現象。
媽媽嗬護
保持寶寶臍部幹燥。新生兒臍帶脫落之前,不要把寶寶放在水盆中洗澡,最好采用擦浴的方式,因為將臍帶浸濕後會導致延期脫落且易致感染。
選擇質地柔軟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新生兒洗澡後塗用爽身粉時應注意不要落到臍部,以免長期刺激形成慢性臍炎。
不要用臍帶粉和龍膽紫,因為粉劑撒在局部後與分泌物粘連成痂,影響傷口愈合,也增加感染機會;而龍膽紫隻能起到消炎幹燥的作用,但結痂下的化膿感染容易被掩蓋。
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汙染傷口。有條件可用消毒敷料覆蓋保護臍部。同時可以用95%酒精擦臍部,每日4~6次,促進臍帶及早幹燥脫落。
臍帶脫落後,如果臍窩處仍有分泌物,可用1.5%碘酒塗在臍窩處,每日2次。臍周被碘酒塗著處可用75%酒精脫碘,以免妨礙觀察周圍皮膚顏色。
新生兒黃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2周消退。
症狀
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寶寶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為橘黃色,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媽媽嗬護
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髒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髒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寶寶黃疸期間可以適當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病理性黃疸: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並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係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寶寶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
新生兒鵝口瘡
鵝口瘡在新生兒中很常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嬰幼兒抵抗力差,易通過食具、奶頭等途徑受黴菌感染。
症狀
寶寶的口裏,出現白顏色的東西,看起來有點兒像奶塊,開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塊很容易擦掉,但是鵝口瘡則不易擦掉。
一般情況下,寶寶出現“鵝口瘡”,不痛、不影響吃奶,也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是如果鵝口瘡特別嚴重,整個口裏都被覆蓋住,這個時候寶寶可能會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媽媽嗬護
預防鵝口瘡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哺乳時的清潔衛生:
對於母乳喂養的寶寶,媽媽在讓寶寶進食前,要做好個人的清潔衛生,用清水輕輕擦洗寶寶的入口部分,媽媽的內衣要保持清潔、幹燥,喂奶前要洗手;
吃配方奶或者是混合喂養的寶寶,要注意奶瓶的清潔衛生,使用前用開水煮一下,一般以20分鍾為宜;
寶寶進食過後,可以給寶寶喂點清水,使黴菌不易生長和繁殖。
不要用手去寶寶的口裏硬摳;可用消毒棉簽蘸2%蘇打水清洗患處,然後塗2%龍膽紫,每天3~5次。不嚴重的情況下,2~3次就有明顯效果。同時給患兒口服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如果症狀比較嚴重,最好還是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處理。
新生兒嘔吐
嬰兒嘔吐如果一直延續,並且有症狀加重的表現,這樣的嘔吐多半是不正常的,媽媽需要加以重視。
症狀
新生兒的嘔吐不同於溢奶。溢奶是從寶寶的口角邊自然流出,寶寶的表情很安詳,不會有明顯的異常表現;嘔吐則不同,通常在嘔吐之前可以發現寶寶情緒不好、煩躁不安,嘔吐時可見到寶寶表情痛苦,嘔吐物是從胃中衝出來的。
媽媽嗬護
仔細觀察寶寶嘔吐物的性質,如果不是咖啡色或帶血絲的(媽媽奶頭有傷口的除外),也不是草綠色或糞質樣物,寶寶表現正常、反應靈活、膚色紅潤、肚子不脹、沒有發燒、大便正常、吐後仍然想吃東西就不要緊。
為了減少嘔吐發生,一般在喂奶後將寶寶豎著抱起來,伏在媽媽肩上輕拍寶寶背部讓其將吞入的空氣吐出來,再輕輕放平向右側臥即可。
在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帶寶寶去醫院:把寶寶豎立抱起後沒有明顯效果;寶寶嘔吐時,精神不好,伴有發燒現象,也有些寶寶雖然體溫沒有上升,但是出現拒絕進食,體重明顯下降或者是腹瀉水樣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隻要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現象,就應該立刻帶寶寶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