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理
所謂證實思維方法是指人們動用有效的手段對已有的理論定律,對提出的假設和頌言、對企業生產的商品的真實性予以證明的思維方法。在人們的心目中事實是最有權威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因此,運用事實證明是人思考活動中極其重要的手段,在證實思維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實在人們思考活動中的作用有二:一是為某處理論定律的正確性提供可靠的證明依據。二是為辨別真偽提供依據。總之,事實是人們進行思考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證實思維方法在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證實”就沒有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應當說,科學上的每一個學說的創立,每一個重大發明的誕生,都是證實思維方法的成功應用。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在科學研究中“證實”與“證偽”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把“證實”與“證偽”看做是兩大方法論範疇即“證明”與“發現”的代表。
運用證實思維方法的關鍵在於“證”和“實”二字,它們是辯證統一的,“證”的目的是要得到“實”的結論而要“證”必須用“實”來證。所以,在證實思維方法的訓練中,“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那麼,在運用證實思維方法時,又用什麼辦法來證實呢?一般來說:辦法有三種:
訓練1:觀察證實
觀察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認識事物,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學會觀察,養成觀察習慣,培養觀察的嚴謹科學態度是提高思考能力的首要步驟,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重要途徑。因此,觀察對於證實思維方法來說,是經常借用的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正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所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科學、科學發現誕生於仔細的觀察中。”
例如,在我國南海發現“可燃冰”,就是通過觀察發現的,這也是證實思維方法的應用。美國、日本最早在各自的海域發現了“可燃冰”,那麼在中國的近海有沒有“可燃冰”存在呢?不久以前,廣州市海南地質調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測儀,對海底地表進行觀察,發現了南海區域有“可燃冰”存在。接著,在我國東海也發現了“可燃冰”的蹤跡。據引,國家已組織力量就全國“可燃冰”資源進行勘察並著手研究“可燃冰”的開采和運輸的問題。
“可燃冰”是什麼?我國南海海底為什麼存在“可燃冰”?這又是需要用證實思維方法予以回答的問題。所謂“可燃冰”,外形似冰,透明無色,可以燃燒,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甲烷)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溫與壓力下形成的透明的結晶。之所以在南海海底能夠形成“可燃冰”是由於天然氣和水也可以在2℃~5℃結晶,而南海海底在600~2000米以下的溫度壓力條件下,卻很適合“可燃冰”的生成。
與石油、天然氣相比,“可燃冰”的優點更為突出。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目前公認於全球的“可燃冰”總儲量為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2至3倍。我國南海也有巨大的“可燃冰”帶,能量總量相當於全國石油總量的一半。如果它們得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對於緩解世界能源的短缺將會有重要的作用。
訓練2:推理證實
推理是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思考過程,“此”表示是已知的判斷前提),而“彼”和“裏”則是未知的判斷(結論)。由前麵提到的結論之間的思考過程就是推理。推理依據的是事物間的必然聯係,隻要掌握了這種必然聯係,根據真實的前提和正確的推理形成,就能夠推導出真實的結論。
例如,數學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是運用推理的方法來證明的。所謂“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德國著名學家哥德赫在給他的同行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一個設想: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數和(簡稱1+1),這個假設被後人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數學問題之一,兩個多世紀以來,為證明這個猜想,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數學家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仍然沒有得到完全證明。中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畢生的心血,投入“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他於1973年發表的論文《大偶數必為一個奇數與不超過兩個奇數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向前推理一步,使我國在這一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國際上稱為“陳氏定理。”
訓練3:實驗證實
客觀世界中的物質變化,有時人們是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這就需要創造一定的條件,運用儀器設備及其進行觀察,測定它的性能,了解其變化規律,這就是廣泛意義上的實驗。通過實驗人們能夠做出新的科學發現與發明,可以對現有的理論證實或證偽。因此,科學家們都十分重視科學實驗的作用,正如前蘇聯數學家奧凡涅斯。薩爾卡瓦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意見都是靠不住的。行不通的,因為唯有實驗才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