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獻金製度下的合法性腐敗(1 / 3)

�Wh�Ug美國是用金錢和資本構造起來的金元帝國,萬事離不開錢。美國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民主憲政體製,但也毫不例外地打上了金錢的烙印。

筆者認為,最具美國特色的腐敗現象是政治獻金背後的利益交換,這讓美國的法律處在尷尬境地。你要是沒錢,根本就從不了政。要想當官,不論哪一級,總要競選,競選就要有經費,就要拉讚助。讚助拉得多,以後高升的希望就大。做到州長的,哪個背後都得有幾個響當當的大財團。總統競選就更不用說了。我在擔任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期間,觀察到美國不僅經常有、到處有腐敗現象,而且不少腐敗現象具有典型的美國特色。

美國多黨製離不開政治獻金

美國政客要當官得分兩步走。首先,他們要獲得有錢人、大公司和勢力集團的支持。有了錢他們才能去招兵買馬,打廣告,然後再去取悅於選民。

美國的法律允許接受政治獻金,並且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美國競選法規定,為特定的候選人提供政治捐款(俗稱“硬錢”),在一次選舉中對每位總統候選人和國會議員候選人捐款額的上限是1000美元,個人在一次選舉中可為政黨捐獻的錢不得超過2萬美元;用於捐給政治行動委員會的上限為5000美元,每年個人所允許捐獻的資金總額不能超過2.5萬美元;捐款超過200美元的都要有詳細的記錄。企業或工會曾被禁止直接出資幫助國會議員候選人和總統候選人進行競選,但他們可以組成政治行動委員會和個體資助集團,為政黨發展募集資金(俗稱“軟錢”),其數額不受限製。雖然“軟錢”

不能直接用於候選人個人,隻能用於為政黨及其各級組織動員選票,但其實質又有什麼區別呢。2010年1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廢除大企業提供政治獻金的限額規定。政治獻金從來都不是“公益善款”,背後必然有著利益交換,這是美國法律的尷尬所在。

美國形形色色利益集團的政治獻金不僅為競選者提供了資金的支持,更為利益集團本身開辟了一條條通往國會山和白宮的特殊通道,以及對美國各項政策的製定施加影響的渠道。因為,不論是哪個黨派入主白宮,或在國會山中占據多數,對美國政府製定的政策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為了報答金主們的慷慨,這些黨派和政治人物必將製定或采取一些有利於自己金主的政策。而這些利益集團中既有美國的各大財團,也有些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巨額的政治獻金不但容易誘使人“做手腳”,而且,因為接受政治獻金在很多時候與受賄界限模糊,隻要沒有明顯的利益交換和對價關係,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受賄推到政治獻金上,以此脫身脫罪。盡管對政治獻金進行必要的規製已成為共識,但是要規範政治獻金也絕非易事,相關法律總是有漏洞可鑽,由此也就出現了很多政治獻金醜聞。

不少人說,美國的政治選舉製度客觀上為官員腐敗創造了條件。在20世紀前後的幾十年間,美國的競選經費主要來源於公司、銀行、鐵路和其他商業集團、“肥貓”(有錢的大老板)。當時許多選民對此十分不滿,他們擔心,政治與金錢的聯姻太過於密切會造成腐敗。選民的呼聲在1904年得到了響應。在1904年大選中,以改革者麵孔出現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承諾不接受任何公司的捐贈。他最終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奧爾頓·帕克(AltonB.Paker),部分原因是由於選民認為帕克與華爾街的大公司關係太過密切。然而,選舉後所揭露的事實顯示,羅斯福事實上從公司高級職員和董事那裏籌集到了大筆經費。摩根公司向羅斯福捐贈了1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00萬美元以上。紐約人壽公司也直接捐贈了5萬美元。羅斯福大約四分之三的競選經費來自於鐵路和石油公司。針對一係列對醜聞的指控,羅斯福很快作出了反應,他建議進行競選經費改革。在羅斯福的推動下,1907年國會通過《蒂爾曼法》,禁止銀行和公司在聯邦選舉中進行政治捐款。

然而,選舉離不開金錢,沒有錢,就不能在電視和廣播上播出競選廣告,不能組織各項與競選有關的活動。沒有競選廣告和其他與競選有關的活動,就難以讓每個選民知曉候選人的政治理念,從而保障選民應有的知情權及選擇權。“金錢是政治的母乳”確實是美國選舉政治的寫照。但是,政治與金錢的聯姻容易造就腐敗。雖然美國采取了不少措施防止這政治的“母乳”成為“毒汁”,避免民主選舉被腐蝕成權貴們的金錢遊戲。但是,不可否認,政治獻金製度確實催生了不少腐敗現象。在美國政治發展進程中,一些曾被看作是腐敗的行為逐漸演化成政治過程中的正常部分,比如利益集團可以向競選者提供巨額競選資金,甚至進行權錢交易。

政治獻金製度的一個犧牲品

誰募集的大選資金多,誰獲勝的機會就大。外交使團觀察、分析、預測誰獲勝,誰失敗,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看誰募集的大選資金多些,誰的少些。我在舊金山工作期間,舊金山領區的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內華達州、華盛頓州、俄亥俄州都進行了州長、議員、州務卿等選舉,觀察大選是總領事館的分內之事,我因職責所在得以全過程、多角度地了解美國的大選。加州州長布朗,盡管早已年過70歲,但大選資金遠遠超過競爭對手,結果是毫無懸念地贏得了大選,得以連選連任。奧克蘭市華裔市長關麗珍輸掉了大選,是因為對手募集的大選資金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