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3)(1 / 3)

《巨人傳》reference_book_ids\":[7259645557587577856,7259645557570800681,68856412886039459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二講多那太羅之雕塑多那太羅(Donatello di Betto Bordi,1386—1466,今譯多納泰羅)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第一代美術家,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一生豐富的製作,值得我們先加一番全體的研究,它們的發展程序,的確和外界的環境與藝術家個人的情操協調一致。

對於多那太羅全部雕塑的研究,第一使我們感到興趣的是,一個偉大的天才,承受了他前輩的以及同時代的作家的影響之後,馴服於學派及傳統的教訓之後,更與當時一般藝人同樣仔細觀察過了時代以後,漸漸顯出他個人的氣稟(tempèrament),肯定他的個性,甚至到暮年時不惜趨於極端而淪入於“醜的美”的寫實主義中去。這種曲線的發展,在詩人與藝術家中間,頗有許多相同的例子。法國十七世紀悲劇作家高乃依(Corneille),在早年時所表現的英勇高亢的精神,成就了他在近世悲劇史上崇高的地位;但這種思想到他暮年時不免成為極端的、故意造作的公式。雨果(Hugo)晚年也有充滿了任性、荒誕、幻想的詩。米開朗琪羅早年享盛名的作品中的精神,到了六十餘歲畫西斯廷禮拜堂的《最後之審判》時,也成了固定呆板的理論。

同樣,多那太羅老年,當他已經征服群眾、萬人景仰、仇敵披靡、再也不用顧慮什麼輿論之時,他完全任他堅強的氣稟所主宰了。就在這種情形中,多氏完成了他最後的四部曲——《施洗者聖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抹大拉的馬利亞》(St.Magdelaine),及兩座聖洛倫佐(San Lorenzo)教堂的寶座。在對付題材與素材上,他從沒如此自由,如此放縱。黃土一到他的手裏,就和他個人的最複雜的情操融合了。他使群眾高呼,使天神歡唱,白石、黃金、古銅——尤其是古銅,已不複是礦質的材料,而是線條、光暗的遊戲了。一切都和他的格外豐富格外強烈的生命合奏。

可是,在他這般熱烈地製作的時候,他似乎忘記了藝術,忘記了即使是最高的藝術亦需要節製。在這一點上,兩種“美”——表現美與造型美可以聯合一致,使作品達到格外完滿的“美”。但多那太羅有時因為要表現純粹的精神生活,竟遺棄外形的美。法國拉伯雷(Rabelais)文藝複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是長篇小說《巨人傳》。曾經說過:“要創造天使並不是毫無危險的事。”這句話簡直可以拿來批評多氏的藝術。

十五世紀初年,多那太羅二十五歲。翡冷翠,多氏的故鄉,正是雕刻家們的一個大廠房。每個教堂中裝點滿了藝術品,稍稍有些勢力的人,全要學做藝術的愛好者與保護人。藝術家是那麼多,把時代與環境做一個比擬,正好似二十世紀的巴黎。在全部廠房中,翡冷翠大寺和鍾樓的廠房,與金聖米迦勒廠房算是最重要的兩個。一天,金聖米迦勒廠房也委托多那太羅塑像,這表示他已被認為是第一流藝人了。

一四一二年,他的作品《聖馬可》完成了。那是依據了傳統思想與傳統技巧所做的雕像,是十三世紀以來一切雕塑家所表現的聖者的模樣。聖馬可手裏拿著一冊書,就是所謂《福音》。莊嚴的臉上,垂著長須,一直懸到胸前。衣褶是很講究地塑成的。雕刻家們已經從希臘作品中學得了秘訣:衣褶必須隨著身體的動作而轉折。因此,多氏對於聖馬可的身體,先給了它一個很顯明的傾側的姿勢,然後可使衣褶更繁複、更多變化。外氅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向支持整個體重的大腿方麵下垂。這一切都與傳統符合。米開朗琪羅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傳的《福音》!

聖馬可的手,可是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了。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右手放在大腿旁邊,好似不得安放。多那太羅全部作品中都有這個特點。一個慣於勞作的工人,當他放下工具的時候,往往會有雙手無措的那種情景。多氏就是這樣一個工人。他雕像上的手,永遠顯得沒有著落,這“沒有著落”,是他不知怎樣使用的“力”在期待著施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