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5)(1 / 3)

《春》reference_book_ids\":[6977196278815935525,68914915304947087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四講萊奧納多·達·芬奇(上)——《瑤公特》與《最後之晚餐》《瑤公特》這幅畫的聲名、榮譽及其普遍性,幾乎把達·芬奇的其他的傑作都掩蔽了。畫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麗莎(Mona Lisa)。“瑤公特”則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期詩人阿裏奧斯托(Ariosto,1474—1533)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於怎樣的因緣,這名字會變成達·芬奇名畫的俗稱。

提及達·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會聯想到他的人物的“嫵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樣。然而達·芬奇的作品所給予觀眾的印象,尤其是一種“銷魂”的魔力。法國悲劇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詩:

一種莫名的愛嬌,把我攝向著你。

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確可以形容達·芬奇的“瑤公特”的神韻。這副臉龐,隻要見過一次,便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而且“瑤公特”還有一般崇拜者,好似世間的美婦一樣。第一當然是萊奧納多自己,他用了虔敬的愛情作畫,在四年的光陰中,他令音樂家、名曲家、喜劇家圍繞著模特兒,使她的心魂永遠沉浸在溫柔的愉悅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顯露出動人心魄的誘惑。一五〇〇年左右,萊奧納多挾了這件稀世之寶到法國,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一萬二千裏佛法國古金幣。買去。可見此畫在當時已博得極大的讚賞。而且,關於這幅畫的詮釋之多,可說世界上沒有一幅畫可和它相比。所謂詮釋,並不是批評或畫麵的分析,而是詩人與哲學家的熱情的申論。

然而這銷魂的魔力,這神秘的愛嬌,究竟是從哪裏來的?萊奧納多的目的,原要表達他個人的心境,那麼,我們的探討,自當以追尋這迷人的力量之出處為起點了。

這愛嬌的來源,當然是臉容的神秘,其中含有音樂的“攝魂製魄”的力量。一個旋律的片段,兩拍子,四音符,可以擾亂我們的心緒以致不得安息。它們會喚醒隱伏在我們心底的意識,一個聲音在我們的靈魂上可以連續延長至無窮盡,並可引起我們無數的思想與感覺的顫動。

在音階中,有些音的性質是很奇特的。完美的和音(accord)給我們以寧靜安息之感,但有些音符卻恍惚不定,需要別的較為明白確定的音符來做它的後繼,以獲得一種意義。據音樂家們的說法,它們要求一個結論。不少歌伶利用這點,故意把要求結論的一個音符特別延長,使聽眾急切等待那答語。所謂“音樂的攝魂製魄的力量”,就在這恍惚不定的音符上,它呼喊著,等待別個音符的應和。這呼喊即有銷魂的魔力與神秘的煩躁。

《瑤公特》,達·芬奇,油畫,1503

某個晚上,許多藝術家聚集在莫紮特家裏談話。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鋼琴以前的洋琴。前麵任意彈弄。忽然,室中的辯論漸趨熱烈,他回過身來,在一個要求結論的音符上停住了。談話繼續著,不久,客人分頭散去。莫紮特也上床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種無名的煩躁與不安侵襲他。他突然起來,在格拉佛桑上彈了結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經獲得滿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音樂的攝魂動魄的魔力,在一個藝術家的神經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強烈,如何持久。萊奧納多的人物的臉上,就有這種潛在的力量,與飄忽的旋律有同樣的神秘性。

這神秘正隱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瑤公特”的微笑之中!單純地往兩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這微笑還隻是將笑未笑的開端。而且是否微笑,還成疑問。口唇的皺痕,是不是她本來麵目上就有的?也許她的口唇原來即有這微微地往兩旁抿去的線條?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可是這微笑所引起的疑問還多著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麼,微笑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溫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微笑?這微笑,是一種蘊藏著的快樂的標誌呢,還是處女的童貞的表現?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這是一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這神秘。因為她的美貌,你永遠忘不掉她的麵容,於是你就仿佛在聽一曲神妙的音樂,對象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麵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歡樂。